盘点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无价之宝,也许躺在某帝王将相的墓里吧

[复制链接]
查看992 | 回复0 | 2024-5-16 18: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历史上莫名消失的八大无价之宝,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的失踪不仅令人惋惜,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4 K3 p9 D  V( t! w( n' L1、传国玉玺3 a9 R9 j$ A' z# a/ C3 q

# j8 X# N# m5 }& c9 u, T' s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物。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6 I. E. j+ Y. S/ f2 D: x' x5 d& j5 M5 r
, r$ [) c4 K" p5 u5 p* w: L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孝元太后怒掷玉玺,将其摔破一角,后来王莽以纯金包嵌。
8 |8 A9 t( \3 Q
! e+ n. O' T4 o( R, H- `. }4 e
盘点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无价之宝,也许躺在某帝王将相的墓里吧-2.jpg
7 ^# H/ W3 v+ m" w4 ?  C0 v2 `3 I0 V
东汉末年,玉玺再次丢失,后被孙坚在攻入长沙时从井中女尸项下锦囊中的小匣子内取出。孙坚死后,袁术夺得玉玺,然而在他兵败身亡后,玉玺又归了曹操。& k2 x; z7 e! u
西晋统一后,玉玺归司马炎所有。西晋灭亡后,玉玺在北方十六国流传,最终由濮阳太守戴施献给了东晋皇帝。
- k, k* f) [6 O/ j东晋亡后,刘裕得到玉玺,传国玉玺开始在南朝流传。
6 U. C# E+ X: u隋文帝灭陈后,得到传国玉玺。唐初,玉玺由窦妻献给唐高祖李渊,后在唐传了三百多年。最后玉玺被朱温所得,落入了后唐手中。+ N1 |/ s6 w# r& E4 o$ \0 D: v$ r
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结契丹耶律德光进攻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便带着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从此传国玉玺下落不明。
# t  Z4 N) h  z  C+ O8 s; a* y后来,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在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多方考证,认定其为秦始皇所制传国玺。* i  D( x* S- X, M. D1 }  Y: o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 Q4 l0 ?" K- b" t" H5 p0 e+ e" t明初,朱元璋遣徐达入漠北穷追远遁之残元势力,顺便索取传国玉玺,最终还是无功而返。明朝时期,也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但多被认定为赝品而未采用。
( [6 y2 G  w, w5 \- o2、华夏九鼎' {4 @' ~! V1 A" X: u9 Y9 h0 a

4 P6 g, W, ]4 j九鼎最初是在夏朝初年,由大禹铸造的。他划分天下为九州,并命令九州贡献青铜,最终铸造了九尊大鼎。
8 K# l9 x* Z3 V6 w7 t) [5 T这些鼎上镌刻了九州的名山大川和奇异之物,象征着九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成为夏朝的镇国之宝。( U+ Y: I$ I, x% h: w2 L- s
  ^% p7 V2 l1 h+ f+ l* v
盘点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无价之宝,也许躺在某帝王将相的墓里吧-3.jpg
1 Y! r* }7 A5 W5 J3 M$ X( \& W
随后,商朝取代了夏朝,九鼎也随之迁移。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
4 g$ i2 p) g' U3 e# H* y: U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再次迁移至此。& L/ J% U- m: g
到了西周,周武王灭商后,九鼎归周所有。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雒邑,将九鼎置于该城太庙之内,九鼎的地位在整个周朝空前绝后。
7 D7 P% b  ~& z( e; r之后九鼎的下落逐渐变得扑朔迷离,具体下落已经无人知晓,成为了千古未解之谜。
; u; A7 R. W( b  B/ c9 ?5 R3 D' I! y* k/ U( ~
盘点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无价之宝,也许躺在某帝王将相的墓里吧-4.jpg
$ z/ E% S4 M1 @8 ~
3、秦始皇十二铜人
2 n( b7 a% z0 z# @3 |* o
, y( N0 d+ V! S& ^: {$ X* t- C秦始皇十二尊铜人最初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兵所铸成。它们象征着大地的稳固和秦王朝的长治久安。
, R8 m& u( T% ?  F2 k每一尊铜人都高达数丈,气势磅礴,令人望而生畏。
. ?5 L8 U% D! M) S" s, \6 s3 U随着秦朝的灭亡,项羽率领楚军攻入咸阳,焚烧了秦始皇的宫殿和陵墓。
4 T; G& X6 U8 {尽管项羽并未毁掉十二铜人,但它们的存在已经不再是王朝权力的象征,而是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a) X' E8 A5 \- P

; l0 r* I& H2 s; `: b1 E1 |
盘点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无价之宝,也许躺在某帝王将相的墓里吧-5.jpg
3 i* h# ~; _5 W7 ^
随后,汉朝建立,刘邦将十二铜人运到了长乐宫门前。这些铜人成为了汉朝的一大景观,也是汉朝皇帝的一种象征。' l) m& j5 e* [3 K) ]9 @2 k
到了东汉末年,董卓为了筹措军费,下令将十个铜人熔化成小铜钱,剩余的两个铜人也在随后的历史变迁中逐渐消失,具体下落已无从考证。
/ W0 K6 M) d1 b$ h. B$ Y! _4、北京人头盖骨' K. ~) ?; G/ X* L4 P
+ ]- M" f7 h) J5 E" z
1929年冬天,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北京西南角的周口店开始挖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猿人头盖骨,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被命名为“北京猿人”或“北京人头盖骨”。9 U5 i3 u# e# ^; E3 }
随后的发掘中,又陆续发现了多个完整的头盖骨和大量骨化石,以及石器、动物化石和灰烬等,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人类的生活和演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1 D( R& y9 s/ ]7 Y" d) A; |

& a% O6 r2 F4 d2 r. S
盘点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无价之宝,也许躺在某帝王将相的墓里吧-6.jpg

0 @5 O3 I% I2 i/ ]9 A: n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当时决定将头盖骨等化石转移到美国保存。$ B# T7 v% |, f( g$ r
1941年,这些头盖骨被移交给即将撤离北京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然而,同年12月5日,当载有头盖骨的列车驶往秦皇岛准备登船时,由于随后爆发的珍珠港事件,日本军队俘虏了列车上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 J. c% O* I$ O( ~
% W6 [6 F( n, o( \( K# o
盘点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无价之宝,也许躺在某帝王将相的墓里吧-7.jpg

2 W& ?; j: V$ F) T. E% U多年来,关于北京人头盖骨的下落一直是一个谜团。尽管有一些线索和传闻,但始终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其具体位置。
# k- B; P3 F$ R7 k" N* E0 r5、永乐大典4 q5 j: E% t0 p
$ b. {# D8 G3 r! A' z; o
《永乐大典》由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初稿于永乐二年(1404年)完成,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 g( m9 m# }& R! U+ ~; h. b" H/ i/ q' P; Q

$ T. g3 }8 e& t9 }+ W明朝灭亡后,经过战乱,这部大典的副本在乾隆时期就已经有几千册遗失。
  W1 T& i. l/ Z. F3 h9 i4 W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翰林院的部分副本《永乐大典》在战乱中被抢走,几乎全部的副本都在这次浩劫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e5 g" l0 Z$ K8 b* g
此后,翰林院的人甚至偷偷将剩余的《永乐大典》带出宫外,卖给了外国人。# d0 U: ^+ l8 r; z# o
到了清末,经过多次的战火与浩劫,《永乐大典》的副本数量已经锐减至800多册。
0 r( \& w2 F7 G+ p% ]  S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外国使馆的过程中,翰林院也遭到了破坏,许多《永乐大典》的副本或被烧毁,或被抢走,损失惨重。
8 `5 s9 I, u$ ^
  [- X# q  h7 S4 @
盘点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无价之宝,也许躺在某帝王将相的墓里吧-9.jpg
& J8 T' T) S2 v4 l6 t* T5 g
如今,《永乐大典》的副本在全球只剩下400多册,散落在8个国家、30多个单位或者个人收藏家的手中。中国国家图书馆中保存有大概200多册,而其他的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私人收藏中。
& z4 Z. J2 A( M6、兰亭集序* k- H0 p6 [7 S4 C

9 h4 |+ w$ a' R7 p兰亭集序是由书圣王羲之在公元353年,于浙江绍兴兰渚山下挥毫而就的序文,原是为了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发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 W# W( T- D0 p+ M  }- M
3 `' o0 _1 V, A! P. D
盘点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无价之宝,也许躺在某帝王将相的墓里吧-10.jpg
# x1 k/ G4 y4 G# f2 [+ h
王羲之在创作完《兰亭集序》后,这篇序文便成为了文人雅士争相传阅的珍品。. R. i7 m9 d1 s0 R7 S
唐朝时期,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他花费巨大的精力寻找王羲之的遗存,然而一直未能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直到后来,唐太宗听闻《兰亭集序》真迹在辩才和尚手中,他不惜使用各种手段,最终成功将《兰亭集序》骗到手中,并将其视为珍宝。+ o/ b7 ?: ?2 F% a/ l0 I2 b% V  C& l
唐太宗临终前,特意吩咐儿子李治将《兰亭集序》作为陪葬品,与他一同葬入陵墓。# W( X& z5 o, h- k/ ~; a. n2 g
五代十国时期,盗墓狂潮席卷关中地区,唐太宗的陵墓也未能幸免于难,《兰亭集序》很可能在这次浩劫中永远消失。
- j1 z3 }5 t+ e$ Q- L7、河图洛书9 k+ z% K' E8 ^# L

) J) Z+ p! Y  o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 ?( F" T- }" j/ s传说中,河图由伏羲所得,洛书由大禹所得。) y# {) ~( i4 U4 e( ?
伏羲在得到河图后,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领悟到了阴阳五行的道理,进而画出了八卦,为《周易》的来源奠定了基础。
3 g( e- s/ ?+ U0 }: E# G而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得到了洛书的指引,成功地完成了治水大业,并据此划天下为九州,制定了九章大法来治理社会。/ ^) c3 w% ^" f( O8 ]
) R, x2 K/ b, U# F. w' b) X
盘点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无价之宝,也许躺在某帝王将相的墓里吧-11.jpg
! ?# p7 I4 P/ N% q
这两幅图案在历史上的流传记载痕迹很少,很可能遭到损坏或流失。* [. ~4 T: o  A9 q& s4 o  y
到了宋代,大理学大家朱熹在其易学著作《周易本义》中,第一次把“河图”、“洛书”单列出来,并将其图置于卷首。这标志着河图洛书在学术界开始得到重视。; H3 i5 D7 w9 k' [1 X
然而,关于它们的下落一直不明。: I  _# M6 o' r' w. @
8、广陵散4 N! O* p/ @- F

+ ?# `3 A1 u% ?《广陵散》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始于战国时期,与聂政刺韩王的复仇故事紧密相连。* _& g* T0 T$ W4 o% V: U( s. P) d0 \
这首曲子最初可能是由琴师们用丝弦琴演奏,流传于当地民间,以柔美细腻、曲调婉转动听为特点,同时注重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等元素。, w3 D7 R- K& L+ m, z
随着时间推移和地域扩大,尤其在南方各地区相互交流中,诸多琴师将自己的地方特色融入到《广陵散》中,使其逐渐形成了更富有层次感和多样性的音乐风格。/ a# F: y8 b( m: K' {2 I
% I9 x4 _/ }5 \! l0 [& z
盘点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无价之宝,也许躺在某帝王将相的墓里吧-12.jpg
0 W+ S5 [& N' K, M$ d) P
到了魏晋时期,著名琴家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 y3 _& R7 d+ j( C. U% |; a+ q: H, k
据《晋书》记载,此曲是嵇康游玩洛西时,由一位古人所赠。; `. c, k- i  \# u- }" f( h
而《太平广记》中则有一则更为传奇的故事,说嵇康夜宿月华亭时,受到一位神秘人物的启发,得以传授此曲,并约定此曲不得教人。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体现了《广陵散》在魏晋时期的独特地位。; k- a, B" S  z( R
然而,嵇康的命运也与《广陵散》紧密相连。他因反对政敌专制而被司马昭杀害。临刑前,嵇康索得一琴,从容弹奏《广陵散》,以表达他心中的难酬之志,并叹息道:“《广陵散》于今绝矣!”$ n& r. D9 p+ E  v  q3 t
从此,《广陵散》誉满天下,并跻身中国十大古曲之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6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2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