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它记录的是远古文化,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文明状态。三星堆遗址拥有着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奇幻色彩,它的发现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充斥着“离经叛道”。一座遗址,一部上古奇书。他们之间到底有何种联系?为什么会有“一座三星堆,半部《山海经》”的说法?
' D, \1 d; o8 c' K4 }9 |8 O2 u《山海经》作为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上古奇书,记录了众多山川、神灵、异兽等神秘元素。这些描述在三星堆的文物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如青铜人像的服饰上的龙纹、神鸟和蚩尤等图案,都与《山海经》中的记载不谋而合。
9 k% g* a/ K: C Q9 i5 ~$ M! S- w; U! A9 x+ d
9 |2 K% @; b/ N“奇书”山海经 / g% K' F7 X1 X+ x- R
传说《山海经》最早是由上古治水英雄大禹和他的助手伯益所作,是作为预防大洪水再次发生时人们的逃难工具书。在当时进行大范围的地理勘测,并写成这样一本著作肯定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如何能够把它保存和传承下来,能够向世人展示、教育世人?在那个时代,用青铜器形式铸造是一种有效的传承方式。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与《山海经》中的描述相印证,进一步支持了这种说法。
: {# g# ]0 G1 O$ w
" M5 q- D0 ]# A& x) R1 a+ J, S @& i& r4 V" t0 ], A* q6 M+ w
附有金箔的青铜面具
2 f F$ w3 ]( F& S# a9 @' H我们来盘点一下可以“实锤”三星堆与《山海经》有紧密关联的证据。8 v# B e6 J! w( h' T$ p3 a
三星堆·青铜神树与山海经·扶桑神木
- ^% ~! l9 U1 T: t' K0 F, x6 p- `
& c9 E! }# t5 t" [6 c @在《山海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6 F4 z4 m- v* v6 [9 j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0 h' l! p" C' z ^% r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 ^. c; V* `2 ^* }0 E e& T. A5 z3 h3 S 意思是说,有个叫“汤谷”的地方生长着一棵叫“扶桑”的神树,扶桑树上住着十个太阳,每天,其中一个太阳会升上天空照耀万物,而其余九个太阳则安静地栖息在扶桑的枝头,等待着它们的轮值时刻。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太阳都有一个神鸟作为其载体。) l4 ?& j0 i2 }0 o- | r% ~
1 I( b E, N! j5 b; U( r9 O
% i+ B1 q1 s. y0 o( t《山海经》中的扶桑树 3 X! O- ?9 q$ D2 Y" R
无独有偶,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中竟出土了一棵高达395厘米的青铜树。这棵青铜树独具匠心,主体部分巧妙地分为三层,每层都呈现出三个卷曲的树枝。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每个树枝的中间都栖息着一只青铜鸟。每一只鸟的脚底下都有一个的圆盘,这些青铜鸟的脚下都有一个圆盘,而圆盘上边的纹饰则巧妙地暗示着,这些圆盘正是代表太阳的象征。: g+ j5 T6 M/ @5 B
尽管青铜树的顶部因年代久远而无法完全复原,但根据学者们的推测,其顶部应该也栖息着一只神鸟。这意味着整棵青铜树上共有10只神鸟与太阳相伴,与《山海经》中关于扶桑神树和十个太阳的传说完美契合。
- M/ N- q+ e3 `3 ^% P- b+ K
* G `, F F2 x ]* S) k+ b. Q, A2 D# Z5 B% T* y
三星堆青铜神树 & h: u. p8 I6 U, C3 v! P
2 N. M3 T( x, Q- B
X9 c1 U. l4 X: {
青铜神树金乌特写
3 q Q0 w$ X. G8 [青铜大立人 与山海经·擢首纹身人: A+ R& }. a) J: _- b0 i3 j& r
. ?, W5 y( g6 J9 {$ ^7 U在1986年,一尊举世瞩目的青铜人像在二号祭祀坑中横空出世。这尊青铜人像不仅是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最大青铜雕像,其身高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62米。他的头部佩戴着太阳冠,发髻以发簪精致地盘绕,面部则覆盖着一副神秘的面具。
; G; z+ m# {8 }5 Z# ]+ p/ p8 i9 f青铜人像的服饰由窄袖与半臂式三层衣构成,每一件衣物都装饰着繁复而精致的图案。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衣物上装饰着五条龙纹和八只神鸟,这些神鸟与《山海经》中描述的毕方神鸟极为相似。除了龙和鸟之外,衣物上还刻画着几只传说中的凶兽——蚩尤,而青铜人像的脚下,则踩着四只大象。
* r* L' y0 v* q+ D; D他身上的纹饰和造型与古书中描述的黄帝在泰山封神的情景非常吻合。+ d, p) j$ K1 \+ K( N7 H" c! i3 w, x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
! t W0 P5 t( }" Q6 j ] 根据《华阳国志》记载古蜀国是黄帝的后代,这个青铜大立人会不会是轩辕黄帝呢?
3 ]5 h* M- p- @* j% K' }
1 E( G* A' Q! \# m7 l/ H
' \4 m" @$ L4 o/ J n+ h6 f青铜大立人 : e/ w7 R# r9 ^+ ~5 r
纵目大面具 与 山海经·烛龙- |0 l& `1 I3 b* \4 o
; U1 Y' L% l/ B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最令人影响深刻的其中之一应该就是那个眼睛突出的青铜大面具。而这特殊的眼睛描述可以对应到《山海经》中的一个神灵“烛龙”。
^8 v1 O' c6 Q, Y0 H3 Y F& X) j“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J+ G, \* |8 t' t q q
深入探究“蜀”这个字,我们或许能发现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从字源上考据,“蜀”的本义可能与“纵目的蛇”紧密相连。郭璞在注解《山海经》时提及“直目,目纵也”,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同时,甲骨文中的“虫”字,往往被解读为一条尖头长身、蜿蜒蠕动的长蛇,这与“蜀”字下部的形态相呼应。
/ B' T4 }* \4 |4 |* l' M因此,结合上述元素,我们可以理解“蜀”字上部为人面,纵目,下部则是一条蛇(或龙)的形象。这种构造恰恰与《山海经》中描述的烛龙的特征相吻合。值得一提的是,据《山海经》记载,蜀国所信奉的正是这位烛龙,而蜀国的命名也源于对烛龙的崇拜。2 N& s1 ]1 M; t8 V6 E8 f* i
/ Q( T" h3 ^* X, }4 r
?5 I- ~ `. t" x; e- D) `6 a6 U青铜大面具 0 O# T' ?' L7 n* G' L R
象牙与《山海经》·岷山
* b( T9 E: ~9 ~& |$ i1 U. D1 M* }# I6 c0 K+ ~- I
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兽多犀、象,多夔牛。2 I: F7 f& p2 e& Q$ t
在古老的《山海经》中,岷山被描绘为江水的诞生之地,这条江水最终汇入浩渺的大海。岷山不仅是水的摇篮,更是众多生物的家园,其中便包括犀牛和大象等庞大而神秘的动物。历史与现实交汇,我们知道岷山如今坐落于四川境内,是岷江的发源地。
4 T* [3 S' t$ g! ~0 j( `近年来,考古学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关于岷山及其周边地区的秘密。三星堆遗址与金莎遗址的发掘,不仅出土了一千多根象牙,更证明了古蜀国时期,大象这一物种在这片土地上曾繁衍生息,形成了庞大的群体。1 @ g4 N$ c D
《山海经》的记述,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沉淀,如今在考古学的实证下焕发新生。三星堆与金莎的象牙,不仅是大象存在的直接证据,更是对《山海经》的有力支撑。
, g& W: Q, G# y) ]4 b/ b- F4 T6 t: j/ q: {& U) q `( z
+ m! K9 w+ o( U& }
祭祀坑中的象牙 7 m# E6 \" `. h% L1 j5 }" N6 ]4 `
其他青铜器物与《山海经》诸神对照
" H6 c/ y2 v9 n
: K4 H+ r+ g$ |《山海经》不仅描绘了岷山的壮丽景象和生物多样性,更将笔触延伸至全球,详细记载了众多山神的形象及相应的祭祀方法。这些神秘的山神,在三星堆遗址所出土的文物中,也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t8 A1 T2 M6 `% e7 l
鸟身龙的山神:# d. P* d y8 L7 Y% R9 l, n. D" _
凡䧿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5 c( W5 B# z8 e+ C: \5 x 人面蛇身的山神:7 r" o1 I( Q3 v1 Z7 V4 P1 T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
4 c* {$ E9 Q5 B3 U" ` 人面鸟身的山神:
+ {: e+ { h' n( o( u. _. D1 z: w凡济山之首,自煇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鸟身。
% `, T! S6 E; F
* U7 _/ w6 n4 z1 G- ?& v1 o1 d/ ^, D: h2 x- d4 J
三星堆神兽 6 x! `- b+ T8 B: I- W9 U
上文中提及的三星堆与《山海经》之间的紧密联系,仅仅是两者相互印证、共同揭示《山海经》真相的冰山一角,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8 ]7 N" j$ a. l- e. j( o( l& J同时我也相信,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会发现更多三星堆与《山海经》之间的关联和契合。
$ f: k6 O" N- K5 }$ g' v. j0 t总结6 v, S! Q% ?( ^" B1 M" q% w9 |6 {
& T, q T4 c$ r: w+ } m* x一直以来,对于山海经的内容,古今学者更多的认为它记载的都是神话故事,如司马迁说其中的内容“余不敢言也”,清朝四库全书将它归类于志怪小说,鲁迅说他是巫术或者方士的书籍。/ p" J- B! p" |
但是三星堆文物的出土向人们证明,我们以为的神话曾几何时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只是神秘的古代文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留存下来,所以后世的我们便认为他们只是神话传说。三星堆越来越多的祭祀坑被挖掘,越来越多的文物展现在我们面前,《山海经》“惊世骇俗”内容也不断地在刷新人们的认知。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山海经》“荒诞”历史史实一定将会被不断地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