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4 |+ Y8 m& P
文/编辑:麒阁史观
" d; i% @/ n6 ]; z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 R! b1 x) E6 L0 w; x- B- ~6 {
. b' m) P* ^5 R: L0 ^1999年5月8日凌晨,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轰炸,3名记者当场死亡。( }) \. w2 X. j2 q
他们分别是:邵云环、许杏虎、朱颖。
0 ]- ` l" q3 W; }+ t. O) I* C/ y; M6 M8 s+ L$ x
3 @- U- ^) y$ T0 t9 B$ F3 a5 x2 d
* a! a5 p# ?" y0 u+ T3 {) Z当朱颖的父亲得知女儿牺牲的消息后,立即从国内出发来到了南斯拉夫,只为尽快的见女儿最后一面。2 J% `+ y8 ]" m8 F6 N+ @, Q
" c" y% d4 J2 |* f8 v0 ^. f; l当他看到女儿静静的躺在担架时,泪水忍住不的流下了,更令人痛心的是旁边的担架上躺着的是女婿许杏虎。! N& r" O# _1 A9 G
+ D* {2 s3 l4 R) P
( Q9 r# h7 X7 Y6 w6 g$ l0 m F# X" ^
看着女儿的容貌,一度令他无法呼吸、心如刀绞。
: z1 m2 q7 g2 n7 T0 [新婚夫妇朱颖和许杏虎
|/ r: q9 h+ ]" V9 j2 m! o0 n( ~ K, i7 y, i
28岁的朱颖和31岁的许杏虎,原本是一对新婚夫妇,他们二人在结婚不久后就接到了远赴南斯拉夫的任务,为此连孩子也暂时不要了。
6 W' M, r( k+ e9 f- ~% W: U1 Y5 \ O4 p6 E0 O2 o
* A( ^9 ~6 j( S, P! s当时许杏虎告诉朱颖:“我是学塞尔维亚语的,能到巴尔干地区工作,是我的荣幸!”
# y' @3 ]& A6 v, ~ 朱颖跟随爱人奔赴到战火最密集的地方采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地记者,可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二人这一去将是永别。1 y. d5 p5 D$ a% Z7 N9 k0 u
2 e0 p4 B) Z8 }# j2 k
$ C- Y0 A5 ~! o' g朱颖出生于1971年,她从小跟随父母在山西太古中长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小时候的她经常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3 V" [* k! c( Z( Y. J+ ?6 N4 [1989年朱颖考上了天津轻工业学院,在大学期间也是多次荣获三好学生的称号,大学毕业后,朱颖就被分配到了北京新世纪信息纸厂。
: s# [( u* e7 m, A" o3 M6 { z3 x2 b
& }. [, u4 Z! ~5 J- e2 i7 c( ~# \: Z; ^% ]: V1 h# {, E
而许杏虎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他的家里还有两个姐姐,一家五口过的生活非常的节俭,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让许杏虎养成了“淳朴、勤劳的性格”。. x; R: @3 z" B2 L. E
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许杏虎本非常的刻苦努力,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并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j1 G0 y$ e6 a- r0 T0 n
9 y4 I/ N$ K3 p3 Y# x3 r
# z# a4 a1 x7 h) [9 E+ l2 _) O
1986年,18岁的许杏虎没有让父母失望,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全村人都为他感到高兴。
4 O8 v: w" @+ W" k' p大学毕业后许杏虎就来到了报社工作,在报社工作时他认识了朱颖,俩人一见钟情有很多相同的话题和爱好,渐渐的就走到了一起。& S+ ]+ {% u& \& g$ A/ t' `' D
1 z+ \9 }4 ?0 s
9 ?4 ]1 e) H1 u7 E; u2 w1998年,他们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成为了彼此生命中的重要伴侣,新婚后的生活十分甜蜜,可由于工作的原因让这对新婚夫妇聚少离多。6 Q/ {( o( Y: g) \" G* m( R
结婚不久后,他们就接到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前往南斯拉夫进行新闻报道的工作。
# R- I5 |* {: N8 i: X2 N' K6 ]' b X
9 C6 M* t8 X: B1 W# X
当时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口遭到了南斯拉夫军队的打击,在美国的重压下,北约决定对南斯拉夫采取军事行动。- j: _4 x O4 R8 k8 u
1999年3月24日,北约联军对南斯拉夫进行了代号“盟军”的轰炸行动,这场战争也是由南斯拉夫政府拒绝签署北约和平协议引起的。
% B3 ^ j/ [! X* V+ o6 i8 j& D; o( a- S4 y7 ~
+ @8 r/ i1 l/ x8 x8 S2 x2 A+ A在北约的轰炸过程中,南斯拉夫遭受了大量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这次轰炸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很多国家都认为北约违反了国际法。
# h2 ~2 B3 }$ W) W4 {/ v% f1 z# I$ c* @" o
许杏虎在驻外期间,多次与北约的炮弹擦肩而过,但他并没有感到害怕,他写了50篇稿子,总计10万余字,每篇稿子以及每个字都是他从战火中见到的。
( r3 Q. E1 J' @/ [0 ~/ p/ {3 j' q% s$ J7 V) Q, O5 g; R( u9 S& D
/ B, w0 v, M+ V' I0 d2 `0 m; N1 D他的文章也让无数人看到了塞尔维亚的场景,也让塞尔维亚得到更多的关注,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正义凛然的记者,生命却永远停留在了1999年5月8日。
1 M4 f8 E4 f, b7 z0 W2 Y% i1999年5月8日黑夜,北约的五枚导弹如同死神镰刀一样,突然划破夜空狠狠的飞去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
0 H3 e2 w( N+ w) _* q; T0 M$ J: Q1 R: l. x. g
' i/ t& m- R. ~. c
0 F6 ~! L* J Q9 B: y
其中有20名使馆人员受伤,三名人不幸牺牲,根据救援人员回忆,当他们找到许杏虎的遗体后发现,他手里还握着笔。
4 y1 C$ f# k- R# h美国解释“误炸”. x! h" F1 Z- d7 P# {+ B
J) [% a% b6 q- s6 ]这件事情发生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次军事行动也是两国关系史上重要节点,在1999年那年春天,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的那份愤怒与不平。# Z2 e% r Q3 [( T! y# k+ _+ s
& E* E5 g2 O2 I8 O8 B
# z# y* |: a j- u$ e在街头上有很多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件事情的不满,美国方面上到美国总统克林顿,下到与中国沟通的官员,都在强调是“误炸”。
# ~# k ~5 M, r( }( ?' f& T" o1 F9 x- ~$ r+ S1 j9 I0 i$ t: w/ }! j
这次炸馆事件发生后也让美国驻华大使认识到了,激怒中国人的后果,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尙慕杰说:
7 W! C- f8 |2 B7 ?; Z4 Z“大学生们当天来到使馆外面,砸烂玻璃,捣毁我们的汽车。在成都也是这样,他们烧了总领事的官邸,差一点冲进总领馆。我觉得这的确是一个悲剧性的失误,中央情报局的地图错了,他们炸错地方了。
2 R5 c9 U) n+ |( g5 c* q
0 z& y* R9 ~& I+ d9 f( J
& r$ f0 X7 b- ]% m8 E! D# S
4 m2 y% V* C2 L% Z我们很难相信“误炸”这两个字,因为美国的导弹有先进的卫星定位系统,他们在轰炸目标时一定是做出指令后导弹才能轰炸。* | |+ X" F, ~: f3 n
时隔多年之后,美国媒体的中文网站曾就此事做过调查,有50.5%的投票者认为“是北约故意炸的”, 有28.3%的投票者认为“是误炸,美国不可能有意攻击中国使馆”
" l0 H: i% F. K
$ i5 `$ Q) S) c9 I9 c( d: D+ y; u
5 a# [ p; U5 k$ T
可尽管美方政府如何狡辩,都澄清不了他们轰炸中国大使馆的事实。3 C. `# u8 ~, O& m; b# L8 a
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人被追认为烈士,朱颖父亲失去女儿和女婿,他怆然呼唤:“莹莹(朱颖),虎子,你们能听到吗”?( _3 B4 _+ f* b# D# E6 E
, W$ @$ j) c" {0 g$ q' M
7 [1 J* J; o# K M) N
% R. O4 I: `) H0 v. T3 n朱颖父母则写道:“我们亲手养育了27年的女儿莹莹,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无法接受这残酷的事实”。
5 d7 A+ U$ o6 y' ]" B; H% z: R对于南斯拉夫中国大使馆事件,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段悲痛的历史,许杏虎和朱颖的墓地总有鲜花环绕,每年5月8日都会有群众前来为他们扫墓。
+ @" I5 N1 b G L- v& E# w) y8 m4 W, N" F% k8 i
2 q% [3 y* n9 X$ R2 {8 t
; r! q# Y/ J* p' }& B' m# z如今,在被炸使馆旧址两座纪念碑前,始终都摆放着数不清的鲜花,诉说着人们对三位烈士的无尽哀思。
/ n3 u$ X5 c6 w总结
# ^$ z( A$ ]3 @1 C0 N% ^( {5 v$ I3 ~- |% }8 c4 g; {# D$ w7 ]/ b5 h
三位烈士的父母也被接到了政府住房中,有志愿者常去看他们,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这些英雄的家属们也渐渐走出了阴霾,英烈已逝,他们如果在天有灵,知道这些应该也会心有慰藉。
# {: Y" T, R7 @7 a0 R参考信息+ n5 K0 j& C1 S2 h: W
" G% ^1 |$ T# e. C- O+ r! w中国日报网《19年前的“误炸”,让我们认清了什么?》) \& u" f) v& @3 A* J2 u+ 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9884320110025684&wfr=spider&for=pc
: a, B3 ]' e8 {' N& p' K中国侨网《“永远、永远、永远不会忘记这笔血债”》! o+ I1 u* N1 b! M5 y) z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2162912358170770&wfr=spider&for=pc
. p5 x8 W' { Q( i' V8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