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这是一篇讲述科幻 游戏二十多年“脑洞”发展的文章,95后玩家可以按照正常顺序阅读,80后、90后玩家,建议从文章底部最后一个章节开始向上阅读。
* r/ D6 w, h' ~% V/ o$ `: S$ g5 I. r8 h+ U9 [$ M
3 v( M1 m2 Y5 J8 S0 U- v近日,被IGN盛赞为“惊艳”的9分神作《地平线:西之绝境》终于登陆PC端。我第一时间上手体验,被其宏大的史诗般剧情震撼到了。
8 }2 W, B3 U: W; I5 e9 u“地平线”系列以其独特的世界观设定,构筑了一个非常丰满的末世机甲世界,加之优秀的剧情呈现让游戏好评如潮。目前,《地平线:西之绝境》PC玩家峰值已突破4000人。其实不单是“地平线”系列,科幻游戏一直是玩家非常喜欢的题材,历经数十年发展,科幻游戏的创意愈发新奇。 - Z; k3 v; }& U, K4 N/ u' g
此次,借着《地平线:西之绝境》登陆PC的契机,我们就聊一聊最近三十年来科幻游戏中的各种经典设定。
J- ~' z j% ~ E( {. @0 g“地平线”系列的创意: & M# p ^# M" C
原始社会大战机械兽
, c9 h/ {+ p: {+ c E6 K7 S游戏史上,科幻题材的游戏不少,却鲜有游戏会把原始社会+机甲野兽的设定结合起来,“地平线”系列的魅力就在于此,其构建起了一个反差感极强的后启示录开放世界观,讲述了一个在文明坍塌之后,人类以原始部族的形式在一个充斥着“古代高 科技”与机械兽的世界中挣扎求生的故事。 9 n. U- |% D/ b
# U. s+ r0 j7 N0 X
' r" s V' O6 L, s; l9 ^《地平线:西之绝境》延续了前作《地平线:零之曙光》的世界观和基调,其叙事视角有了明显提升。编剧从原始人的角度去审视过去的科技与文化,制造出“冲突”的同时又保持逻辑自洽。 * K/ F* `0 U* a3 A5 |& k( ~, }- z
游戏中,自然与非自然的冲突随处可见。被海水淹没的城市、长满藤蔓的现代大楼、在废墟中徘徊的机械兽,以及主角埃洛伊——身为人造人(克隆人),却要为了人类存亡与同为人造产物机械兽厮杀。 1 K! f1 M; l3 A) V# ^; v
' ^* s- j9 i1 D* Z: M% ~
5 D, F& d) p' l) }游戏的支线内容也很用心,每个部族都有其特有的困扰。例如,有个沙漠部族的族长为水源分配问题而苦恼,采矿业繁荣的削链镇恶霸则为了赚钱组织罢工、炸矿井等,这些事件都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相契合。显然,《地平线:西之绝境》有一套参照现实的源头依据和自洽的规则。 & E0 _: }; n7 q! E; u8 p: A
这套规则在游戏的环境艺术开发中也有深刻体现。比如,一千年后被淹没的旧金山市,高楼大厦变成了由建筑物屋顶组成的岛屿群。建筑物倒塌,土壤沉积,靠近水面的区域受到海浪的侵袭,低于海平面的地方则被珊瑚附着,呈现出一幅末世景象。在世界地图中还能看到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佛罗里达州不复存在了。
6 t, Z$ B3 |! d
) b# S" V5 T" H3 d6 R+ \2 l# B" M) F
S9 O3 H- F5 z1 P8 ~, A$ B
1 q8 t T) X# d$ J(旧金山泛美金字塔)
, l) e0 b0 W! |! o% {$ V/ C游戏参照现实,演示出不同建筑自然演化的过程及腐蚀结果,其环境艺术经验亦值得游戏开发者借鉴。 ) P! |9 A5 B. D: f* i
' G w6 O9 Y/ \6 i' u Z: s: g) Z; F Z$ j0 M2 F
《死亡搁浅》的脑洞 * `5 p5 W+ @5 a5 K' L3 M
拯救模式的其实是“快递员” 2 d" ~, z9 @6 p8 v; v; j8 c0 t$ z
至今我依然很好奇,《死亡搁浅》为何会被归类于动作游戏,我一直认为它更接近于一款模拟游戏。 8 D# N4 A1 l8 q, b5 [3 U* s+ x
整个游戏的大部分流程,都在孤独的送货中度过。游戏没有常见的种绚丽的战斗场景和画面,而是以“步行送快递”为核心玩法。作为送货员的玩家需要规划自己的前进路线和方式,利用各种设施和装备,沿着最快最能保护货物完整的路线送完订单。 ; ~ \8 Q* W9 Z
, p# l6 |6 e5 y- j+ M2 K! r7 A
小岛秀夫多次强调这是一款关于“连接”的游戏,而这点在“多人协作构建路径机制”的功能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多个玩家走同一路径时,草地上会出现真正的小路;玩家还能看到其他玩家留下的建筑物、物品和标记牌等,也可以为之后访问同一区域的玩家修路、建桥和留下物品。 H1 m- v, P* ]/ Y
这里就不得不佩服中国玩家的基建热情,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大量中国玩家花费数周时间,只为修建好整个地图的公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修建高空索道,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幅缩短了其他玩家的送货时间。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游戏的“连接”主题,让游戏世界更加真实、生动和有趣。
) M" R1 ]- W& c* R) r! X
0 m7 G# c5 \ ?9 H9 e3 _* o, H$ p
(要致富,先修路)
1 @/ g7 m; r# ^4 h4 b; [据悉,《死亡搁浅》的“路径构建机制”已被索尼成功申请专利。
1 }2 u; d" n4 f e《十三机兵防卫圈》
, v' c' u# U% e你永远想不到下一章会发生什么
. ]" } j; N- L8 L8 Z) P说起科幻游戏剧情的魅力,就不得不提《十三机兵防卫圈》,它精妙绝伦的叙事设计在游戏界独树一帜,被奉为一代名作。 B5 v& k+ f& o5 ^% I
这款游戏采用了“剧情+”的玩法,在科幻剧情的基础上,融入了 SLG 游戏元素。游戏分为“崩坏篇”“究明篇”“追忆篇”三个篇章,“追忆篇”专注于剧情体验,“崩坏篇”侧重战斗,“究明篇”则是资料补充和梳理。如此一来,游戏的战斗篇和剧情篇相互影响,战斗里的插科打诨也很好地补充了人物细节和故事全貌。这种创新玩法不仅解决了传统剧情游戏的枯燥问题,还吸引了更多轻度玩家。
) a% k) Y6 i" X3 |# \: B K) j# x$ q: y
6 i- k2 G( q/ e& ]
在剧情演绎上,游戏采用了“群像剧”的表现形式,十三个角色都是主角,为此,游戏创造了十三条路线同时进行的超大规模叙事。有时候,游戏叙事方式看似混乱,角色在特定场景会回忆,回忆中可能还有回忆,突然插入的录像将故事碎片一块块补齐。但实际上,这种“乱叙”并不乱,《十三机兵防卫圈》以近乎神奇的叙事技巧,巧妙编排了十三个人物的经历。玩家虽然可以自由选择推进哪条故事线,但制作组在关键节点设置了条件,要想推进特定剧情,必须先解锁其他人物的部分剧情。这种有约束的探索框架,保证了玩家探索剧情的良好体验。 7 g, B- ?; S& @2 Q# }
. ?0 C1 d8 E' G. X4 V+ d$ E+ p
. I6 k+ Z0 F' z' s4 l6 h& E; d, N2 }. C《十三机兵防卫圈》中的角色路线设定,也经过精心策划与打磨。游戏需要通过十三个角色的视角,讲述同一核心事件,这个过程可能会因重复的信息降低游戏体验。《十三机兵防卫圈》另辟蹊径地以同一条时间轴为基础,巧妙地设置不同的悬念,以此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并在适当的时候留下钩子。同时,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故事风格,避免了玩家对任何单一角色故事的厌烦。可以说,《十三机兵防卫圈》将第九艺术的叙事魅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科幻剧情游戏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8 h+ V, k+ C: C
《辐射4》 . |" m8 R# w4 J G- @
我在废土世界捡垃圾 ' _- W( X& n# m4 |* y9 R
谈到后末日世界游戏,辐射系列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其中,《辐射4》无疑是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游戏的背景设定在遥远的未来,当地球被核战争摧毁后,玩家将扮演一名孤独的幸存者,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 : C0 ^& ~- ^) o5 Q9 F" O! o! H( H
作为一款开放世界沙盒游戏,《辐射4》凭借其极高的开放度和自由度脱颖而出。与市面上许多所谓的“开放世界”游戏不同,许多的开放世界游戏实则是“半开放”,一般是大场景开放,但一旦涉及小场景,如野外的一间小屋或一栋楼,它们往往只是作为背景存在,玩家是无法进入其中探索的。而《辐射4》打破了这一局限,不仅在大场景上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将小场景也充分开放给玩家,大大增加了游戏的探索区域。玩家可以在废墟中探索、战斗、建造,同时,游戏中还有大量的武器、道具和资源可以收集。
E- h7 l* i& m1 P; d' \- x, P- g9 ~$ O4 g' ^% c
4 v! h, t9 q& {6 Y* n8 u8 d
6 N9 \: K0 M% b+ R# l! i
1 a" h- J& |5 k1 r+ c9 L. C, d1 M8 L3 }6 P0 p# Y
* ~( z) g4 b: @以至于,虽然游戏的主线任务是找儿子,但在实际游戏过程中,许多玩家都沉迷于“捡垃圾”无法自拔。 9 @3 i; S9 B3 V# I% x* I
地图上只要你能看到的垃圾都能捡,铁锅、铁罐、肥料袋、木头、螺丝刀、胶带等等,捡到的垃圾拿回家拆解,然后制作有用的东西,比如盖房子,改造枪支,研发机甲等等。如果不喜欢做主线任务,你完全可以把它玩成B社版“我的世界”,在游戏中捡垃圾过一辈子。 3 c1 N' E. {& {+ M& u
! L7 ?8 b, J) [1 M) X& ~# [- Y F5 ~3 ]# a X; N, w
《恐龙危机》系列 + c5 N: t0 H$ T0 u$ g$ c4 ]9 J. D! i
人穿越不好玩,恐龙穿越才有意思
' U0 O& t8 j" D+ m, T' A说起卡普空,可能很多人会想《生化危机》和《怪物猎人》。其实,在 PS 时代,还有一款叫作《恐龙危机》的游戏也曾风靡一时。 ! e) ~9 G: g- }8 b- {# H0 c
当年,《生化危机》取得成功后,卡普空担心一直以丧尸为主题会让玩家感到厌倦。彼时,《侏罗纪公园 2》在全球掀起恐龙热潮,于是三上真司决定将僵尸元素换成了恐龙。
. h1 ~% l1 B6 Q3 ~, P初代处处可以看到《生化危机》的影子,游戏的气氛和悬疑部分在制作上也是非常的类似,俨然是在《生化危机》的模式加上“空间扭曲”“穿越”“恐龙”等buff的叠加将科幻氛围拉满。 ; ^( m& i y( ~6 C+ |
不过,《恐龙危机》也做了一些差异化的设计,初代除了全3D多边形场景取代了传统的预渲染2D场景之外,由于恐龙的行动更加迅速,而且也不像丧尸那样容易被击倒,整个游戏的设计,都在鼓励玩家尽可能躲避敌人而不是硬碰硬,恐龙在你身后高速追逐,伴随着可怕的叫声,这种恐怖体验显然和《生化危机》不尽相同。 : u4 I7 Y( B- `# O- s! {7 ~) H
2 r3 l `6 ~! |$ T2 l; \8 o# z; L1 T) ~7 D" F
(《恐龙危机》第一代)
, Y! D4 _1 N5 \% U! a8 a4 F2000 年,续作《恐龙危机 2》发售。二代在延续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降低谜题的体量和难度,游戏不再强调逃亡,而是注重杀戮带来的快感;同时,游戏采用了男女双主角,并根据游戏进程切换角色;画面方面,回归到《生化危机》的静态背景,使游戏场景更加开阔;剧情取消了初代的多结局设定,但故事更加复杂,多线并行,充满悬念,以至于后来提起《恐龙危机 2》,许多玩家对游戏叙事中的悬念仍耿耿于怀。 , f' x4 t) K( _. H
2 O. u/ ~! w! D [. K2 {
3 _1 T9 P! ?0 D
(《恐龙危机 2》)
" ~$ @/ e c [9 q+ p然而,当《恐龙危机》系列迈入第三代时,或许是为了追求“新意”,场景被突兀地转移至遥远的未来太空,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多年,与前作产生严重的割裂。这种巨大的转变导致原本累积的良好口碑瞬间崩塌。此后,这个系列被卡普空放弃,《恐龙危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 e( |2 B Z! q# G1 C) f5 ?) ^即便如此,该系列仍独具魅力,尤其是《恐龙危机 2》的创新设定为后续的游戏开发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何方向。
2 U4 K& A* N3 G" ~# ^! o2 z当然,那些失败的游戏创意也是在游戏开发过程中需要警惕的。事实上,游戏创意的核心不仅仅是追求“创新”,更应该想清楚,这个创新能否满足玩家的实际需求,以及这个创意对玩家的游戏体验而言,是加成?还是一种负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