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1 N6 A1 Z% u: i前言% U& S6 V6 F$ k+ e1 ^1 J) s5 M; _
1 ~. J" k/ z7 h, D9 E3 L由于古代史书记述得不完整,所以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未解之谜。将他要说的就是在历史上莫名其妙消失的三人,史书上对于他之后究竟去往何处毫无记载。8 t5 H# B+ k3 \
就像是人间蒸发一样,并且在那之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们,他们的去向时至今日依旧在后人的猜测中。' ]- m# T8 K. T# k* U6 p
" u0 R( }( e$ e
) Y3 y( I3 ?1 u6 N0 _一、老子
d: r9 F2 T' M7 i% e& K! ]! ~/ k5 X' ?
首先第一位要说的就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原名叫李耳。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了后世千年之久。# i& ^ r2 U5 A
老子可以说是自幼就展现了与众不同之处,他自幼就极其聪慧,完全不像一个孩子一样游玩。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静静地坐在一处看书学习。, d* s2 f* W/ A
8 v0 X5 G& M' y7 I9 W( ?
3 B- _9 c) b3 ~4 F. n年幼时候的老子在各个方面都有涉及,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卜卦他都有涉及。经常让家中的仆役们给他讲国家发生的大事。看到老子如此地好学,家中长辈也很是欣慰,于是就专程为老子寻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用来教导老子。
6 Q2 X* t! I0 J/ F \7 I
( B2 d" P3 k& E- x9 o9 s1 Q3 L/ ]4 d4 Y% k( V5 h
在有了老师之后老子更加地好学了,每天在课下依旧会缠着老师询问。很快老子就学成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大的志向莫过于效忠朝堂,最开始的时候老子也是这样想的。
( m/ K" E7 B! S$ ?8 F% z可以说依照老子所拥有的才能是应该在朝堂上得到重用的,但大家都知道在朝堂上单单有能力是不够的,老子性格中有着文人的傲骨他不愿意虚与委蛇。
/ q8 ^ q4 t# v. L: N/ n; p9 n$ k" p/ b( E& g4 \7 G
! L+ ]9 b; u: t2 Y5 K
在进入朝堂不久之后他就因为受到当朝的权贵世家的排挤,从而果断地选择离开朝堂。前往鲁国,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老子遇到了孔子根据史书的记载,老子是孔子的前辈,在两人相遇的时候孔子还向老子请教。
9 @0 V: Z4 Y6 g/ a在返回国都后的老子再一次被朝廷征用,不过结果还是与上一次相似,不久之后老子又因为朝堂中的尔虞我诈被免官。在这之后老子再也没有踏足过朝堂,而是开始游学。
- g1 l/ s. G' m8 |3 p+ T; u8 M
& k7 n; g, u9 G9 @ Q% |& U9 {; X, f
在老子到达函谷关的时候遇到一位好友,两人一见如故,仅仅是第一次见面就让他老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此人正是尹喜。 s; n H( {1 h2 i6 u
尹喜在遇到老子后对老子的治国之道十分地感兴趣。他多次恳请老子能够留下了。最后老子将自己毕生的思想记录下来。当然这也就是之后我们所言的《道德经》。
5 `! r' a S' D
1 O, q$ y+ t6 c& }
3 f1 k, t7 d% n' A b0 j写完这一本著作之后老子就将它送给了尹喜,随后老子继续骑着自己的老牛一路向西。但在这之后对于老子的去向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当时流传着许多种说法,当然其中最多人赞同的就是老子找了一个地方隐居了下来。
4 I. X- E! K1 F }# R3 c" ?, Z/ @$ V, }! o0 l
1 G- T: a7 w" {7 r R! c- ]当然对于这也有人提出异议,另一种声音就是老子一路向西,最后走到了西域,在那里老子创建了佛教,后一直在传播道教的思想。- C# n% U' F6 Z, f$ j/ R8 M4 t: E
当然还有人表示老子是成仙,毕竟老子在人们心中一直都是神圣的。但确切的下落始终都没有人能够拿出证据证明,这件事也就一直是个谜。% k- V# z d; @4 d$ F# D2 L3 _( E
$ M* }6 \5 g" L: B) C& v: {- c
/ a6 T, _- i: t$ R, e二、徐福
8 D' X8 w7 Z, z( Y+ h
2 U. A5 ^. o) ~) ~( Y1 J; d其次要说的就是徐福了,徐福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由此可见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相传此人也是一位极其有名望与成就的人,他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在医术也很有造诣。当然最值得一说的还是他的航海技术,可以说是中国航海史中的一位鼻祖。
2 k1 G) F6 d) L
; F. }+ c4 ^" d3 i/ w6 w6 @& p$ f* [' [9 @3 ?( R: [5 L- w- S
通过这相信大家也能看出来,按照他的能力是一定会得到朝廷的重用的。当然徐福得到了我们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信任,将一个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寻找长生不老药。$ f1 {( U6 R( q
众所周知晚年的秦始皇沉迷于长生不老术中无法自拔,可以说最后的那些年中秦始皇一直都在寻找,但身为皇帝的秦始皇肯定是不能自己去,徐福就是一个最好的人选。% z8 X$ t* C. i4 {. I# D: t5 ]/ i0 ?4 h
4 J0 a* ^6 s1 L; X+ t6 g" P
7 Y7 E/ T+ y7 ~1 g8 G9 m6 G- y! ]当然徐福也是有值得信任的地方,毕竟当年给秦始皇说的就像是真的一样。相传在海中有三座仙岛,在这三座岛上就有长生不老药。
+ o9 {! U4 q3 x, p# a听到这,当即秦始皇就让徐福出海去寻找不老药,最终当然是没有找到,看着两手空空的徐福秦始皇询问是否遇到神仙,在海上一无所获的徐福当然不能直说。只说是在海上遇到了拦路的鲛鱼阻拦了他们的前进。6 \% f9 w) v0 V& k2 p2 b$ X
d- b% z" w9 S* b4 B. G+ m
6 ?6 `" f" [0 o8 V& e+ A不久之后,徐福就带着秦始皇给的弓箭手再次出发了,但直到秦始皇逝世也没有等到徐福回来的消息。! z9 L5 q- N5 c$ ~9 | `
对于徐福的去向有人说是渡海前往日本在那里定居下来了。毕竟没有完成秦始皇交代的任务他也没有办法再回到秦国,当然这也是后人的猜测。7 H U+ J% R, f- t1 J" n
/ O5 n/ v+ z% i% ~8 C, P: e, ^) }
/ z2 ?8 P3 J! V4 x三、西施
: y5 ?6 l6 p* y0 S0 Q; }4 G2 H+ e6 Q2 c) f
最后要说的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女性——西施,以一己之力成为越王勾践歼灭吴王夫差最重要的王牌,她的一生也是极具辉煌的,一个女子担负起复国的重任。
) x9 c) s+ v% }- d4 L X: D, H) }7 `. n0 i }2 D4 |
0 X" X1 X& I7 g& }8 j但这样绚烂的一位女子,最后也是下落不明,至今也是一个让后人议论纷纷的话题。西施被誉为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对于她的容貌就不用说了。
" r& X( |8 B5 T0 F& C$ O ?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当时在吴越大战中,越国战败,越国为了能存活向吴国称臣,但其实在勾践的心中一直都有着一个复国的愿望,这种种不过就是权宜之计。( q ?) F: s& k3 H: V
; S/ H+ N" L1 Z# z
2 V! _* h% c$ l: R勾践为了自己的复国大业也是做了许多,针对夫差好色的这一性格,开始在整个越国寻找貌美的女子送给夫差。西施虽然说是家境贫寒,但生得一副好容貌。- [2 j+ n2 X8 s: N# ]/ w' r
在经过越王的训练之后,西施被送给了夫差,就像是勾践所想的那样,在第一面见到西施后,夫差就被她的美貌所折服,对其宠爱有加,很快就成为了夫差最宠爱的一位女子。
/ H3 X( l3 Q& n: m9 J" K" f _# f& z+ r2 v/ b0 a! g7 F7 V9 w
- X3 W# q6 D* n w
之后更是为了西施在建造馆娃阁,自此西施进入后宫后可以说是六宫粉黛无颜色。夫差的眼中再也看不到其他人,之后更是荒废朝政就为了与西施一起游玩。
8 Q2 f1 `' O6 \) q# i$ }$ H就在夫差荒废朝政的时候,勾践在韬光养晦最后一举攻下吴国。但是在吴国亡国之后西施的下落却不得而知了。8 a, ]" K# E1 [' @4 J! w$ Y
5 u4 h( D+ a7 y7 J0 n# C7 G
$ e# ]$ Y& q) r5 o& H她的结局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在吴国亡国之后她就与范蠡一起离开越国,去云游了,两人在民间做一对神仙眷侣。这也是说得最多的一种,但是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
1 Z+ U P+ m# |& S$ E. g在这之后也就出现了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在夫差身死吴国亡国之后西施自缢了。因为她自己一人使得吴国亡国,西施自觉对不起夫差于是就自缢了。5 m. z1 A7 Q) N0 r
8 k: \7 ^( w0 t
" m6 Y9 C9 t+ n! L" |7 L9 l还有一种说法则是吴国人痛恨西施于是就将她沉江了。当然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没有确切的史书来参考,都是后人们的想象。
7 y4 n; {- a, z3 e结语5 e! K3 V) G( B- n( E. F& A- K
' A, b% b2 E2 ]. Q! K n其实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上像以上三人这样不知所踪的人还有很多,在这也就是之前记载的弊端所在。7 D% H% j" n U; `# V/ l
5 Y3 W; O% A+ ~" u! X
, m7 k6 S$ o8 V }当然后人总是对于前人的事迹给予神化,但不得不说的是他们的故事时至今日依旧对人们有教育意义,这也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