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 研( w& J/ Y, d/ X3 p* R
. H5 N, w# X# o" p
今年全国两会,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基本课程体系,让生命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常态课”“必修课”,这样能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生命有一种全新、正确的认识。
' v) S" e) m+ i, l/ x" r6 A
! U5 @3 c: E1 O: b# c% F8 V. n9 m生命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生命的由来、如何自我保护、如何尊重和敬畏自己和他者的生命等知识,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知识的传递,是人生观根本逻辑的建构,当然非常重要。
; s3 N& a1 p% m2 T( K: l0 Y) H0 `- }* e( C8 h
从近些年一些曝光的案例看,生命教育确实亟待加强,比如由未成年人实施的动物虐待事件,就呈现了增多的趋势。2020年,江苏南京发生一起11岁男孩虐猫事件,2023年河南开封一17岁学生线上组织虐猫直播,至于其他的网络爆料更是层出不穷。' \; a0 y, r# a
7 h$ }* [8 x$ n1 S* O有专家表示,如今虐猫虐狗案件呈现低龄化趋势,虐杀动物团队已产生了一条黑色的产业链,他们正将“魔爪”伸向未成年人,通过游戏群、贴吧等各种互联网渠道渗透到学生中,让未成年人看到这些虐杀动物的视频。
( L+ x9 P! M7 v k Q1 b+ o6 V/ F
9 V; Q% t2 z/ Y) g/ p8 m2 W9 W" C所以,生命教育其实就是和这种残忍的、冷漠的暴力展示“争抢”学生。如果生命教育不能率先给学生铺垫一层价值观底色,那么学生就有可能被这些内容所蛊惑,导致人格在一种扭曲的信息空间被塑造。 b* u$ Y* X" K+ x( ]
5 C, v* _1 b/ @& g' ], c# u. p现实来看,生命教育已经得到了多方的重视。比如早在2004年辽宁省就制定《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上海市也在2005年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10年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7 T2 k f/ S+ M3 A1 v* z/ w+ |0 r) l+ o2 u
但总的来看,生命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占比不高,学校的授课内容依然侧重于智力和能力相关的课程,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还不够。比如此次两会上,赵皖平代表就举例,目前的统编教材中依然缺乏“生命关怀”主题的完整教学单元。因此,生命教育以一种更大的篇幅成为教育的侧重方向,确实值得认真探讨。如何将生命教育系统化、模块化、常态化,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 D4 Z) Q u# T* E1 [$ ^9 O0 x- D. [$ B( A8 F$ l% x
但客观上也要看到,生命教育是一种德育,很难像“文化课”那样被量化考核,教学成果也很难直观展现。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也不能全部寄托于课堂。生命教育最广阔的载体,还是社会空间——舆论的理性水位,其实才是日常里传授生命教育的“老师”。8 C! A1 i, A. K) A3 v
) V5 ~8 }6 ~' S4 z3 ^; P1 Z, V2020年,广东深圳市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其中明确禁止食用猫狗等宠物;在今年两会上,也有政协委员建议立法保护伴侣动物。这些在网络上都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和讨论。
+ y6 n5 z) u& ^
! V: C& T6 L, H9 b$ n当然,猫狗话题只是生命教育里的一部分,但它是一个缩影,是社会成员如何投射生命意识、情感寄托的载体。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一方面课堂上讲授要爱护动物、尊重生命,另一方面不文明养宠频发、部分网民对宠物喊打喊杀,处在这种矛盾的舆论生态里,那么教育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了。. w- x5 {' S/ G8 M( i: j
@: T6 a+ n X- u" ^8 D
从这个角度看,充实生命教育不只在课堂,也在社会。社会需要去探讨出关于生命的共识,提炼出色泽清晰、态度鲜明的价值谱系。那么置身其中的青少年,就会得到熏陶,受到“日用而不觉”的理念传递。一个日常空间就是理性、良善、充满温度的,那么生命教育自然就是“必修课”了——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受到教育。(夏研)
3 b( }) t3 O [7 {! y
- {$ x# Y# M; F3 k5 r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