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兴趣去哪儿了

[复制链接]
查看9413 | 回复1 | 2024-1-25 07: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3年第9期内容
; M9 K) g( \" f$ Z0 H
8 v! R$ T0 I& k9 ], U. E' c;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催动无数学子探索未来人生奋进的至理名言。0 ]: c+ X/ M$ ]1 c' L! w) z9 I8 _

! o3 V' |1 |6 j  ?( N1 w然而,我们今天还有多少人在一路前行中依然葆有蓬勃的个人兴趣?. @3 E+ g6 H3 p6 U* w4 |* N2 }

; b' _  `9 J; s0 ?. D$ m  Z0 w. Q不久前,著名生物学家颜宁参加了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向考生提问: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结果令她无比感慨:20多位“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却没有一位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真的就没有让人发自内心想钻研的么?”
3 d- F! d$ j9 j" a# z2 n
" k4 z: D& k! `8 \5 |* r" E6 [& B兴趣之问,问出了什么?
, ]; S: C' U4 I  ^0 h# ?
% W8 B5 s' \% L6 g2 n% N回看中学阶段,在学校探索以兴趣养成启动生涯教育、在考生选择以兴趣导向填报高考志愿之际,类似的情景并不鲜见。最近,笔者读到家庭教育专家白薇的一篇随笔《如何打造一个“蠢孩子”》。其中有她接受高考填报志愿咨询时与考生的一段对话:“你有什么喜欢的专业吗?”“嗯……没有。”“你平时有什么爱好吗?你觉得你比较擅长什么?”“不知道。”“你有什么样的梦想啊?”这一次,连回答都省略了,只剩下沉默的摇头。这样的回答,她不止一次听到。) A; U6 b8 `) X) ^

) `9 {; D5 G* X( {  K* B% \曾让我们思绪飞扬心旌摇曳乐此不疲的那些活泼灵动色彩斑斓神奇美妙的兴趣、热爱和向往,都哪儿去了?
" |  e+ {* L/ K5 D. M8 F( R
; s( I, h% K' y( w  [" ~+ w当全球化竞争、产业化转型和现代化推进正聚焦于创新型人才成长之际,兴趣问题,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拷问。
3 D; K& h; M, {' C2 ?3 {
& n6 X1 I. j1 R7 u0 q8 S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生命成长中兴趣的流失和枯萎?( t4 v9 }/ x9 H+ e4 F; o
( M/ k0 b, s% Z; J/ l1 \1 e
应试教育?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主导的应试教育中,以刷题为手段的训练,以考分论英雄的评价,阻隔着课本以外的多彩世界;从早到晚的校内学习,形式繁多的校外补习,塞满了日复一日的生活时空。孩子们遵从的是严密的计划和严苛的规训。
( y. |5 ~' k: R  C4 I7 E+ C0 [1 B- z/ Q. A2 K5 p8 T) w
鸡娃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数家长宏阔的愿景和沉重的管压,将孩子的自信和由自信而来的那些奇思妙想一点点碾碎。他们口中声称的关爱,其实关爱的只是孩子的分数而不是孩子的欲求。
, Z+ ^6 O7 k. o' a/ \. g! B. \" d' m9 S
就业竞争?听从自我兴趣的召唤,还是跟上热门专业的节奏?面对坚硬的生存刚需和流动壁垒,在许多人的视野中,谈论兴趣的话题似乎已显得奢侈和赘余。6 d; E$ J2 {6 L- t* N4 @( L' p

6 `* j; _. _7 t( i$ P  W7 y# r还要看到社会群体意识中根深蒂固的从众文化和攀比心理、群体性思维和功利化取向,依然在或隐或现地左右着我们的选择。/ u& ?5 l3 {: v3 S) e+ L6 _
2 ]3 E! v9 q: l& Y* r
玩趣、学趣、志趣,把兴趣的种子播进教育的土壤里
& ~7 U; Y& R- |$ b3 |3 x* k0 c- W" S+ {- p, B) [
伴随人一生的兴趣,往往都是从无拘无束的玩趣发端、衍生的。正是在趣味横生的诸多游戏中,孩子们迸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获得了成长的创造力和表达力,由此也形塑着自己的个性化和社会化。) l$ D/ F1 F  I- J
2 u% e, U2 I9 h6 J/ |6 S$ y
从层层禁锢中解放孩子们的玩趣,已是当务之急。近日一篇网文《牛娃之殇》中,一位上海退休教授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痛的“幼升小”故事:为了赢在起点,小外孙刚3岁便开始接受“牛娃模式”教育,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都要面对不同的考核。最后却因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名校梦碎。其中有一节祖孙对话尤其令人唏嘘:“外公,我什么时候才能玩啊?”“等你长到像外公这么大的时候。”) U$ l, I0 G% x! G+ {. Q, A4 I3 ?* E
  n2 u* Q$ X# k# c* |( Y+ i" [8 w
不同的时代流行不同的玩乐。当年的跳皮筋、丢沙包、打弹珠等课后活动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曾风靡一时,如今已成为众多70后乃至90后的美好回忆,在消费升级和商家助推中,已涌现开盲盒、记手账、玩盘串、制咕卡等更多的潮玩。不少孩子沉浸其中,却引起许多家长“非理性消费”和“无节制沉迷”的担忧和质疑。笔者倒更留意其单一性、圈层化聚焦中的“盲目性攀比”和“裹挟性社交”,这恰恰说明在火热追捧的背后,难以掩饰玩趣的没落和颓败。当然,面对游玩方式的迭代,我们也得抱持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还孩子们天性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让他们热衷的那些潮玩更多些本真和个性、想象和创意。9 X% k" W) v' K" {; U# A" |
# \2 q1 w+ D' ?; x
玩趣并非孩童的专利,而是生命全程温暖的陪伴。诺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费曼生性好奇,玩心不改,一生幽默机智、几近顽童的行止,与其在理论物理方面的成就齐名。其自传《别逗了,费曼先生!》的译者王祖哲说:“我真希望自己能像费曼这样,活得如此愉悦,如此自由,如此饱满!年轻的读者,尽情吸收费曼的精神和灵性吧!为了成就一个伟大的人格,找一件真有意思的玩具,尽情玩吧。”& e$ j- n" ^- \* P6 A4 z  G  c

) W7 W4 v: H3 ]. n4 U学习是少年成长的主旋律。如何让他们在校园中享受更多的学趣?2 n$ Z! P- V" L& F6 @! _& t8 k

+ ^; m% |( g( v" V! H传统的以知识灌输、照本宣科和标准答案等为标识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业自主,侵蚀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今日校园里,焦虑、抑郁、孤独等已成为典型的负面情绪,心理健康教育已摆上学科教育的重要日程。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有言: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如何唤醒孩子们内驱的力量,找回孩子们浓烈的学趣?不少教师大胆尝试,以生为本,率先打破沉闷、单调的教学氛围,兴起了有声有色的课堂革命:有数学课老师带来“好玩、温暖、成功”的“生本数学”,让学生充分领略数学学习的魅力;有语文课老师将语文教学当成了美学教育,以文学之美充盈生命,以音乐之美滋养心灵,以电影之美教化人情,带领孩子们穿越传统教育的“屏蔽”,看见了世界的美好;有历史课老师尝试重构历史教学的模样,开发出数百个沉浸式体验、剧本杀娱乐等游戏项目,致力于让学生在历史课学习中成为“头号玩家”……
' ^0 Z1 d8 l8 D; c/ X' r" S
. T. w9 R2 w" g$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少年们在知识海洋的遨游中,吹着凉爽的风,荡起手中的桨,感受着这些风格迥异的真教育的魅力,获得了属于他们的那一份份惊喜,甚或也为日后的生涯规划埋下了一条条伏脉千里的草蛇灰线。# P) m. u& [3 t2 p, t

3 T% k4 |7 t" \* S6 A- z6 |/ L人们的兴趣爱好是多元的,也是多层的。在尽情地玩乐和投入地学习之中,我们还应生发出更为明晰化的个人志趣。志趣是什么?它内涵了人生的理想和信念,锚定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塑造着生活的愿景和目标。
" l* w% E+ e* ~3 t* O. A$ I$ N: ^7 ]* ?1 R( e4 O
如何将日常的生活兴趣、学习兴趣提升为坚定的事业志趣?我们需要生涯规划,需要理想教育,当然,生涯规划不等于空泛的就业谋生辅导,理想教育也不等于单一的强化政治认同。最根本的,还是帮助、引导孩子们养成有情怀、有远方的人生观、价值观。! k( M1 C) d% q. T# u
# c' y: e* S6 K9 D$ W
听一听世界著名发明家马斯克的现身说法吧。小时候,人们常会问他长大要做什么,他其实也不知道。后来因为听到了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的描述:“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从此他就迷上了科技“魔法”,并立定志向,“尽我的所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于是,他“不介意冒险”,也不介意财富,毅然踏上了一次次为人类创造历史的雄壮征程。
+ r! H, G3 k/ S/ E
6 L/ e/ A- L, G" s马斯克道出自己成功的奥秘,正是他心中涌动不息的强大“内驱力”。而充沛、热烈的兴趣和饱满、高远的志向,恰恰是生成这一内驱力的核心要素。有了这种内驱力,每一个普通的孩童也都完全有可能长成一个更优秀的自己,造就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 m! `& ~: }: ]+ U' F6 w4 w1 B3 A4 L0 A5 H( l& x
充盈着兴趣生长的生命是美丽的
0 P% Q3 e+ s8 }  m0 c+ h, F9 h# I% D% H' _5 ~+ n6 G0 Y
如何去为兴趣的觉醒和生长打下更坚实的支点、铺垫更丰沃的土壤?" s. W9 A# e8 `& Z, E2 o) K
, x- o) \1 n2 t
我们正迈向未来型教育。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兴趣驱动的教育。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和意愿,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引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活出精彩的自己。这应是未来教育中学生成长的模样。# l7 v3 o8 v/ A1 j3 B- d# F
5 F( k2 `) m" @8 [
我们正进入创新型社会。如何让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最为关键的,是为各类人才成长进一步创造自主发展、自由创造的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师港浸大校长汤涛曾特别强调,兴趣是需要保护的,应适度为学生的智力发展留白。“如今在基础教育阶段,家长和孩子都太累了。”他告诫,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的“伤害”越大,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可能性就越小。- w6 `- c! O  J" m
- e1 Z& X" V/ P, K' ?
我们正直面竞争性生存。人类的心智因有兴趣的加持而拥有无限潜能。兴趣是什么?是每一条青藤向着天空的攀援,是每一朵鲜花向着太阳的绽放。原初的那份新鲜、好奇和向往,是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潜能,它能够生成我们追寻理想和信念的澎湃激情和强大动力。努力让每一束闪耀着亮光的兴趣落地,以此为引领,去定位自己,去筹划未来,我们当会在更适宜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式中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构建自己的社会生态位。
8 `. Q; s% F; m- O
$ F( G) A% o9 J# x/ r怀揣着兴趣前行的人们是自信的,充盈着兴趣生长的生命是美丽的。兴趣是光,那光里有随兴激起的无限的憧憬;兴趣是风,那风里有远方吹来的动人的传说;兴趣是梦,那梦里有被未来托起的最迷人的星空和最壮观的日出。
  Q- P" |% d1 x- K! t
% j4 r0 s2 c1 W. W" ~3 w. U6 f发现兴趣,培育兴趣,张扬兴趣,既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使命,也是一道严峻的社会课题。0 t, H0 g$ [2 f& D0 V0 c
2 B; _6 z$ v7 D6 L( |5 e. W5 J
人类生生不息,兴趣之树常青。% [8 D9 x# \' Q! A
9 s0 D: K1 r, C
作者:苏北5 @. M; C5 d1 U1 T) i, O, f

9 e$ N" _# Y; ?! G# i! I来源: 半月谈
吹泡小手指 | 2024-1-25 16: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2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