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KY KnowYourself
' g9 M- o1 h6 ^/ r0 T5 y/ e
9 Z; ~7 B& Q2 ?; KKY作者 / Celia、Mikasa& F1 U6 N3 J/ P* p8 w. M" _- H* L
( F; c- \/ w" C9 Y
数据 / Mikasa; {+ f) { w1 S6 [* _; @
8 N) E0 g% H# J9 q! P编辑 / KY主创们9 G& q9 _' n* X" N
, a" b I! W0 ]; d
大家好,我是KY媒体部社恐程度最高的作者Celia。
* N: V2 d* i1 b4 M2 a. @; j
9 y& u) l, C$ I. d% @' o( C前两天我分享了一些留学期间的经历后,有个很久没联系的小伙伴找到我,和我聊起他的近况。! B# g" x O- Z- `! s; |- j! o; A
4 J+ O& b1 w- h7 s; Y) i3 e8 ^9 r5 }
这位朋友一年前到日本京都读研,却遇到了很多预想不到的困境:当地没有多少中国人,且老龄化严重、没有多少年轻人;娱乐活动很少,每天就是实验室和租屋两点一线。一个人待久了,他一度感到情绪低落、什么都不想做……
$ U' j: ]$ Y6 U# k# \' V) D d* W. f1 z7 o
他说,现在他每天都濒临崩溃,很想放弃,却又感到对不起支持他的家人,也担心自己回国后的发展,所以仍然苦苦坚持。- Y* c2 Y: {& U+ c7 ^
L S' U o8 I
情绪崩溃、想放弃……这样的心理困扰,在留学生当中有多普遍?我们向有留学经历和留学计划的KYers发起了这次的留学生心理健康调查。1 k' |- d3 ^# k
# Y! |0 j- ]9 I3 z# T7 j4 y1 e
我们共回收10707份有效问卷。其中,女性被访占86.27%,男性被访占12.10%;大多数被访年龄介于18岁-30岁之间:18岁-25岁(含)的被访占68.84%,26岁-30岁(含)的被访占23.96%。
* }& M' ?& U6 H6 D- @
& X7 f/ R: H: d2 _' Q& }! H在所有被访中,正在留学中的占53.01%,留学生活已结束的占28.36%,18.63%的被访目前处于留学准备或行前阶段。
. t0 c4 L, }: ?7 n) L# I. p9 @5 O2 k
8 f- D2 d' w4 N" n3 v& ~' V调查发现,高达83.95%的被访在整个留学过程中经历过至少一次心理崩溃;44.58%的被访想到过放弃,但其中的绝大多数(94.59%)还是坚持完成了学业。4 S$ |2 k% ?# w1 k/ Z6 J1 V8 H' k9 ~
# N3 a2 x) Q. [% [
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Ta们又遇到了哪些独有的心理困境?来看今天的文章。" g `' V( V. I" r7 d$ u
1 j. z4 P1 K5 W
4 m; b) v+ K5 W! t" E01.- H: q4 C7 v0 z# w
$ l3 M6 J. U" v8 `$ y. m0 }3 P# r
有钱并不能让心理更健康,但有爱人可以,! f+ ~0 t% b% a2 h# z% X* \
1 W' \2 s9 W3 A社会支持也尤其重要
; B. t# ~. A# t, M1 G i8 |+ u
被访们自评了留学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显示,留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并不乐观,总体均值为5.74分(满分10分)。
( ~5 n' s! O2 S1 V8 o3 W; M6 G, r& g0 r/ H# p$ ~& s. e/ s4 U
4 l" s$ X; F& l" n! t* m, |在留学期间,33.20%的被访家庭年收入少于20万;同时,超过半数的被访(53.89%)有奖学金或依靠打工兼职赚取生活费。(觉得留学生都是家里有钱出去“镀金”游玩,可能是一种偏见哦~~)
" B) s' E4 o' n- W( Y- l. R2 a7 c9 h/ R' i( `
我们发现,家庭经济水平和留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并不相关。换句话说,无论家里有钱没钱,留学生们可能承受着程度相当的心理困扰。
/ f* ?4 {9 T" S, c, y
" J- P9 m! @6 e* Q; F*有爱人、有亲友,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E+ |. d2 l9 C. c' `: ^
) L, G: }/ O& X8 f5 k, Q, B留学期间,一直处于亲密关系中的被访的心理健康程度(5.96分)高于一直单身的被访(5.68分)。
) a5 H0 Y) h6 X# Z! I
( o& P4 B+ J$ l& ~+ o: V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与社会支持有关。49.14%的被访每6-12个月与亲友团聚,31.54%的被访则要间隔1-3年才与亲友有一次见面聚会。在这组对比中,团聚频率更高的被访心理健康程度也更高。5 Q$ i0 c9 h; g
; _& c9 V6 l+ U+ `特殊时期,团聚变得更加艰难。但幸好,发展新的社会关系也可以让异国生活不那么难捱。
) U4 k/ Q7 O$ p7 [; }. P2 f5 H* G1 F1 v
大部分被访(98.76%)都在留学期间发展了一些新的社会关系(包括朋友、同学或邻居等)。而与新认识的人关系更密切的留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更高:几乎没有认识新朋友的被访心理健康程度仅4.25分;有新认识人并且建立密切关系的被访则为6.25分。! m- [& O( |, g3 e
6 V$ G8 I9 o7 Z1 i% d2 t/ ]! H/ _*压力和焦虑是最普遍的负面情绪。. r* {. a# `7 x
: Z2 o% e, B: H \ N& n: s出国学习和生活意味着新奇、未知和可能性,这也使得留学生们的情绪体验更复杂。我们的调查发现,留学生的正面情绪中,情绪水平最高的一项是对事物充满兴趣/热情(6.57分,满分10分);而压力感(7.63分)和焦虑感(7.32分)则比其他负面情绪水平更高。7 J" @* s$ b" D6 E# v/ [! h
+ l7 b& L% S f5 x8 N% ?% h4 a8 f- W X. V
+ q' {" C. Q* q- b' R* Y8 ~
% Z% r1 ~ q2 j
“整体有很多新奇的体验,但压力很大,时常焦虑”,或许是留学生群体的情绪画像。
. c: ]9 X" m A% z6 Z3 i6 {+ r1 Q) N/ w0 l* D$ P0 h
02.7 ~) }* q; j D" ^8 T1 ]' W
/ E. p; n# Q! `( o$ M& K' _, f语言障碍还不算什么,
: o) S- ^- F/ q3 |" L# m% L0 C' J5 ?- J' n
交不到朋友和学业压力,才是更严峻的挑战。
* m. I8 s; \; L1 h3 t
3 A) v; w# R; T' A; m& M& h有研究认为,留学生除了需要应对学业压力(Rice & Dellwo, 2002)、个体发展问题(如心理自主、经济独立、身份形成等)(Furnham, 2004),还面临学习不同语言、适应异国环境和新的教育方式带来的额外压力(Khawaja & Dempsey, 2007)。- |; Y7 [; ~( }# ~) g* Q
5 N3 l& Z/ M% n6 c6 Y! ^* A而在我们的调查中,留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或心理困扰的原因前三项分别为:学业(71.90%)、社交和人际关系(52.93%),以及语言障碍(45.90%)。' n( u2 w) S6 v( N3 [: J8 {
) D3 R/ V9 Z: I# m% D
! v0 z* A! m( w, r5 e4 c我们和一些被访聊了聊ta们的真实经历——- a' M V# b) p1 c; R
! q* h' B5 u7 A' l: A3 E研究生第一轮申请是我自己独立准备的。因为提前毕业,需要同时正常完成课业和实验。申请的压力也影响到了学业,就觉得很难高效完成所有任务。$ a5 L, b, r y; X
* _9 h1 L1 a8 f h, V等待offer的过程中心里特别焦灼,很担心结果不理想,父母也在催问我结果如何。感觉自己一直被多方面的压力和焦虑包围着。. _ l; b2 b) E d; B
$ Q* [) H( D# }/ @4 J—— Stella,23,女,本科在美国,研究生在英国,留学5年, q/ d9 j9 C7 B1 _- @2 |
& `: K% b7 V5 n, s法学院每周阅读量两三百页,上课老师会点名提问,每门课要自己总结上万字的资料,期末考试三个小时要写两三千字。课业之外,还有很多和找工作相关的事,了解行情、networking、准备简历、面试,等等。每天都觉得很疲惫,时间很不够用。 P) r) O! Y; Q9 z- d1 Z. L
3 n$ ~2 h1 [; m, A; P6 B—— 傻狸,28,女,留学美国3年
1 \, t/ g/ j, W' _3 S& c
& R" |( t6 w+ c; X/ e! W/ h; R" V除学业挑战外,留学生们也可能难以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或是遭遇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 Z6 Y& G7 z2 Z3 D
$ Z! P+ e3 E7 C/ c$ u
前几年参加活动,遇到过有同学因为你不够会打扮、没有背很贵的包而不跟你说话、不在社交网络上放跟你的合照。其实大家家境差距没那么大,我只是不习惯用这样的方式去social。4 s2 k( O8 V6 u8 s" y) v
, ~8 z& F; ], e( l那时觉得很不甘心,想要在提升成绩的同时也满足这类“社会的要求”。但后来发现,一旦我花时间社交,成绩多少会被影响到。那时我感觉很沮丧,觉得学习和社交无法平衡,努力了也没办法都做到最好。! q& }( F$ }" [& t @
5 K- u4 Y1 D! O& Q! g
—— 我有一朵小红花,24,女,留学澳洲5年' S# L9 J$ D% {* ?6 r8 @ p
3 q5 J: g4 Y# u# { w: V: k! ~; z
而对于一部分留学生来说,语言障碍也是造成ta们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 f7 [9 M7 y/ j. X: M8 _/ R# L: c+ }0 [
我的英语阅读听力写作都很好,但一讲口语,就会浑身颤抖、舌头打结。我只有确保自己说出来都是对的、准确的,才敢开口。所以和人交谈时,我只敢挑自己会说的,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说的,感觉特别痛苦。9 q+ X( r+ D0 w' v' ?( [+ f) z p' m
0 g/ q& M3 n2 b, [" O5 R' L N
我看完了市面上几乎所有能找到的语音纠正视频,努力练习,却还是没有什么提高。久而久之,我越来越封闭自己,也越来越不自信了。" L( E- C+ S* Q
- \% O6 b2 |0 Z0 J/ @# g; _% N$ E—— 七七,19,女,留学美国2年半
/ u2 ]# F4 e" f1 S4 |4 c1 `1 _" K, J) S- T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情况(42.20%)也是留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或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
8 D# C- v- Z, {( h) E
, a/ I$ E* r$ l" j5 I. p其中,最造成困扰的是学业方面的经济困难(30.01%),包括学费昂贵、书费贵、奖学金申请困难、贷款受限等,其次是住宿方面(28.24%),包括租金昂贵、交租手续繁琐等。
8 d7 u/ C0 s4 E& m6 `
" J" Q0 c4 a/ D- u, P. c出去留学才知道,打车费贵不贵,要看你运气好不好。有些当地的出租车司机看你是外国人,就会乱打表。像有一次我打车,去程司机收了我30欧,回来的时候同样车型的出租车,收费变成了15欧,我才知道自己被坑了。虽然钱好像不多,但就特别生气,还有点委屈。类似的情况发生多了, 就不太敢轻信别人了。
6 O( u/ S: B3 r& L% t, o5 c$ ~: r+ c0 G2 p
—— 未知子,27,女,留学欧洲2年" d7 F" `2 P' e3 B% [- W4 H
+ ~" O+ E& X( Y C b4 `
/ R# F6 U6 i% o3 B6 _+ ^( P' y! j5 d03.9 g+ B/ p1 }* Y. u
. M9 F" G4 A% ]3 X1 w* H& u4 X跨文化经历,带来更深层、更复杂的心理变化
- T& R. k! S* m/ ?: {# j, }' L0 m! }' `
在过去的文献中,“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是经常被提及的心理挑战(Ward et al., 2001)。但最近有研究指出,仅将留学期间的心理变化概括为“应对文化冲击”,是过分简化了留学生在跨文化过程中的复杂体验(Jæger & Gram, 2019)。
0 F- L7 Z' ]! T% J$ z% U- x6 l0 K7 k" Z
& R5 }' S( B" n5 s" e我们询问了一些被访面对文化差异时的具体感受,而后发现,与其说留学生们是因为某种“冲击”而感受到压力,不如说是有差异的文化环境引发了ta们对跨文化身份、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而这一探索过程,也伴随着独特的心理困扰。
) y9 V4 R4 S$ M4 X' [6 `0 g$ @; {! t m! m
在国内和美国,我分别有很稳定的社交圈子,但我还是会感觉在两边都没有归属感,好像哪里都能去,却又哪里都不属于。
5 l* X# A' B- Y* t4 o# V1 E: t, y$ ~# \! p' Q
每次放假回国和没有出过国的亲友聊天,都觉得我们三观有很多不一样,很少能有深度的共鸣。而在国外,我的朋友虽然不少,但毕竟彼此成长环境不同、有文化差异,我也不愿意为了融入美国主流文化而丢弃掉自己的东西,所以,我和大部分的外国朋友都难有深层次的交流,关系也难以长久。
# K# I3 e& E/ j+ ~
1 U+ K% [- |; q; R6 S久而久之,我觉得一切关系都只是暂时的,没了就没了,也不会太放在心上。我也不再期望能够维持长久的关系。悲观一点来说,我除了过去和现在以外,好像什么都无法确定,也不一定有办法能够去拥有。4 \* ~ a& o$ e: x
) O1 k+ d' M! k9 n) s6 w—— Jackie,21,男,留学美国6年0 E4 I0 L' d4 Y
* c$ Q$ K( g& u& v. t
04.
2 z2 A& ?3 @, n, l! ]* w& |% m0 y N. X4 M/ _. n, v! N
过半数人选择自我调节排解心理困扰,1 a% N4 \, R0 k4 T& _' d, }1 A1 V
6 i( C* _, o. n' y2 a/ V
但更有效的方式必须在关系中发生。
3 U" Z( d$ K ]% Y: c4 N6 ~! f% q. u% w& L; e
研究显示,不良的应对方式是加重心理困扰最关键的因素(Khawaja & Dempsey, 2007),而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于缓解心理困扰至关重要。
2 }$ U& R" W7 x- C/ x/ G5 l E
' k9 V; C1 O+ p5 V- ^6 F在本次调查中,被访选择最多的三项应对方式分别是向恋人、朋友或其他人倾诉(71.98%)、自己一个人睡觉玩游戏进食排解(55.42%),以及自己进行一些身心练习(38.69%)。
L5 b) m! e7 I; L3 k4 Q
) G$ ]3 F5 O* M& {" N5 ^ r. t' ]' i. O6 ?; }: r- Q
; f. J. T: R0 P1 H' N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很多人“选择”自己一个人排解,但被访们对其有效性的评分是所有方法中最低的,仅5.84分(满分10分)。% F& m7 m9 F% {) a% b
" F' n9 L1 l% k; [3 v' u* _尽管咨询专业人士(7.02分)、向导师或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求助(6.15分)等应对方式更加有效,选择这些方法的被访占比却较少。
3 U$ q9 V! J7 a& x# ~3 X. \9 r2 G
) x: m c% Z& W而选择人数较多、且有效性较高的措施分别为:培养和投入兴趣爱好(7.65分)及进行身心练习(7.26分)。5 ]5 h' H2 s7 Z" ] u
& r O$ J6 w" `# [) n
8 w4 @/ G! L* t+ b+ G& ?) y; y
刚开始异国恋的时候非常不适应,从什么都是两个人一起做,变成了什么都是一个人做。我在异国他乡非常没有安全感,觉得没有男友在身边,留学也没什么意思。
5 F- q. t/ Z8 E7 U: [
; n w+ Y0 R# e$ [, k8 {后来调整心态的一个契机是,我开始学习自己做饭了。在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新生活的新体验。一方面觉得学做饭很新鲜,能让我从积极的视角去看待一个人在国外生活这件事;另一方面,技能的增长、创造的成就也让我觉得很踏实,给到我一种“我好像也可以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信心。
7 ?; M5 q# ?: B
; o. W' v$ `3 P1 W7 _" @—— 阿妍,22,女,留学澳洲1年- W$ H' u6 U0 D2 e* j i+ v
* H5 o" s; B$ n! I1 [' g0 g
/ o, O2 ]! Y# L' M1 R' [$ c4 o: o 2 T; i6 p, Q. f# r5 [2 ^
05.
6 o. e+ s* y1 I9 N: N, X; } M) x* R1 c) K' b5 n: H8 ?
留学在外,如何维持更好的心理状态?; J n r8 N3 ~7 R
; q# {) l2 r. |* D4 w" s. i在文章的最后,我们想要结合自身的留学经历,提供3个实用的小建议,帮助大家维持更稳定、积极的心理状态。
) b" S; g$ a. {3 P$ \. V4 X# M n* C0 E- Z
建议一:临行之前,做好会遇到心理挑战的准备。
: O- B& B2 M0 ~
5 S( a4 w1 m* V v- T& U从决定留学开始,我们主要关注的都是学校排名、师资、校园环境等方面,却容易忽略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心理困扰,也容易低估心理压力带给我们的影响。(作者Celia:本科就读的学校就是出了名的压力大,去之前我根本没当回事。后来?后来就是无数个通宵啃paper的夜晚555……)
" \# ~& |3 Q( g- C8 b6 v0 w) T" v
针对留学生群体,有关心理健康的信息往往是相对不足的(Hunley, 2010)。因此,我们更需要尽早做好准备,主动去了解学校的课业压力、生活节奏、在校生心理健康水平、可能遇到的心理危机,等等。: h' p4 ?" q9 c) ]
; U- F- I( A$ q. T& ?
建议二:做好基础的自我关怀。
4 A# F& j8 D$ B) B; K2 s" J6 T& N$ } r( ]5 r( G
在日常生活里做好自我关怀尤其重要,这样在压力集中出现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心理学家Christopher Willard建议留学生注意避免“HALT”——别让自己太饿(hungry)、太生气(angry)、太孤独(lonely)或太累(tired)。(数据作者Mikasa:一饿就不开心本人,在香港的时候曾一边大哭一边炖肉汤,喝完就活了~)
; \' u+ x! ]9 ]% d2 p* A! ^ B5 f; t% M' I1 Q# |; N0 @0 i/ {, Q
建议三:主动获取多面向的支持资源。$ B( j, ]* ?/ N1 F' F
8 R. O0 a+ q8 o9 j' O# ]0 T* H6 B有被访表示,“平时心情不好,出去玩玩就缓过来了,但是赶due的时候只能在图书馆通宵,就特别压抑”。单一的支持资源往往是不够的,因为一旦它暂时缺位,我们就可能陷入无助。
+ {: d8 x/ {" V( W5 h4 p& a
, M. u1 m3 x/ o我们建议大家,主动去为自己量身定制“心理支持资源包”,其中的支持资源可能是朋友和恋人的陪伴、兴趣爱好、能带来慰藉的小物件、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专业咨询服务,或是心理互助团体,等等。只要对你来说有效、可及,就值得你去探索和尝试。! ~ Y. j/ `2 N4 E' g5 \2 f
) d" L# b; C+ R4 E9 s' o以上。5 p" n. f7 S9 S ~
5 o" B$ i9 A9 K& e7 aReferences:$ t9 D7 Z) ~3 C) i
) j" @% P1 X( _7 u! i) N, oFurnham, A. (2004).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and culture shock. The Psychologist, 17(1), 16–19.% x2 L# w/ U) g( n o
8 a* i D2 Q" K
Jæger, K., & Gram, M. (2019). Enduring not enjoying? Emotional responses to studying abroad among Danish and Chines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1–15.
8 b2 h, v1 T3 t( H! }1 A2 y9 [
) L3 I' n, }) I9 G1 I" p( SHunley, H. A. (2010). Students’ functioning while studying abroad: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loneli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4(4), 386–392.
# b- u2 K8 E& E1 V! ]: J8 M9 m8 k. f0 n1 ~
Khawaja, N. G., & Dempsey, J. (2007).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 Australian study. Australian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17(01), 13–27.7 D, O5 d2 @( i- G
; e8 \1 }# E* a& {" I4 X
Lagerfeld, N. (2016). The mental health costs of studying abroad. Vice.
, {0 u k! I# u, y, o. h* p: K# W2 V' H- a
Nerdrum, P., Rustøen, T., & Rønnestad, M. H. (2006). Student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 psychometric study of 1750 Norwegian 1st‐yea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0(1), 95-109.
/ N* a5 H" b* k
3 q6 H7 H) b4 P( a( _3 k# N# f% X; iRice, G. H., & Dellwo, J. P. (2002). Perfectionism and self-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adjust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0, 188 – 196.
! K* V8 b( j( O( K, Z
3 N% i! z& D" yWard, C., Bochner, S., & Furnham, A. (2001). 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 (2nd ed.). Routledge.
+ u; i, L* |: S, v6 }
2 `# S) Z. q' c# d阅读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