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经济学家李迅雷建议从土地财政转到股权财政,国有企业总资产增长一个点足以弥补土地财政收入的下降?

[复制链接]
查看9552 | 回复5 | 2023-4-7 15: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6日,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瞄准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5 A' e- g# f" z* ]' a! s' r0 }  P
全国政协委员,上交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蔡建春表示,与5年前相比,国有上市公司利润增长70%,但市值仅增长10%;市净率为0.86倍,下降30%,明显低于全市场1.6倍的平均水平。他建议,推动央企估值水平合理回归,推动央企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价值挖掘和提升。5 ^; v9 D3 Z3 g. R
从知名经济学家李迅雷的观点来看,对于央企的认识可能还要提到更高的战略水平。在《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2023年全球经济走势与中国应对之策》一文中,他指出,今后,随着房地产的长周期回落,土地财政的贡献会减少。“我的建议就是从土地财政转到股权财政。国有企业总资产超过300万亿,如果300万亿的资产回报率能够增长一个点,则对财政的贡献就是3万亿,将足以弥补土地财政收入的下降。”
3 m* g2 A, u' D+ `李迅雷认为,2022年5月份,国资委推出关于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的方案,制定了到2024年的全面验收评价,方案包括很多角度,有股权激励、ESG考核等,有利于提升央企的估值水平;如果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以及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如民营企业来参与等,则国有股权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都有望进一步提升。
蚂蚁农场2017 | 2023-4-8 03: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不是已经在搞了吗?不断用茅台的股权补窟窿,又怎么样呢?吃的还是存量,归根到底还是再用信用换钱。
, x0 c) N" {7 V/ |* L只要信誉还在,就能拿到钱,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用信誉换钱一定会导致信誉下降,这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 S' Z5 J" D5 @( A2 Z- j1 E土地财政已经搞破一个了,现在又要搞另一个,这就不能理解了?前车之鉴难道不是教训吗?怎么明知道早晚要寄还是前赴后继的往里面跳呢?0 W8 Z! `5 _. @' ]. n1 A8 _
其实还是便宜钱拿顺手了,搞科技、搞生产、调整分配、重树信心。。。这些都太累了,想想就头疼。
) [2 Q2 r+ g7 q! n; @2 q赶紧找一个不花力气就能大把来钱的玩意儿,只要在自己退休之前不蹦,自己就是救世主。
0 j; _8 j$ ^2 ]8 w0 x: Q“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真正平坦的大道才是最容易走的,他们老是闲路远,想抄近道。抄近道确实走的快,可那边陷阱也多呀!如果近道真好走,为什么还有大道呢?
# _  c+ V! m* Q% W天天琢磨抄近道怎么才能不掉到坑里,总是抄近道早晚调到坑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内青状他让 | 2023-4-8 14: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思路本身没啥问题。
/ Z# `' K3 z1 D: u往大一点说,日本从90年代泡沫以后到现在还能一直维持住发达国家的体面,除了制造业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竞争力(但现在汽车挺危险的),和他们在发达时期的对外投资收益也有相当的关系。) w& p  |* ]! b% G, R4 ]
国内想复刻这个思路我觉得挺好的,最起码它直面了土地财政不可持续的问题。但是想要做好面临的挑战还是挺多的:
$ Z" N, ]9 `4 M7 K$ T( W6 ^- Z

    ! E1 h% Q% H% E/ z/ _7 w+ [2 ?
  • 过去土地财政钱来的太容易,很多地方其实并没有耐心和专业能力去孵化企业,培育企业,现在才开始抓股权收益有点太晚了
    6 X$ y1 @9 r9 R
  • 企业都是市场化竞争的,因此很多行业天然有马太效应,股权财政搞不好很可能变成地方保护,这又和统一大市场相违背了/ d% M0 o$ \4 `* l/ \6 q- L; Z
  • 从国际经验来看,依靠股权投资来实现国家财富增值,需要的是一支精干、专业、高素质的团队(参考亚洲标杆淡马锡),这显然不是随随便便哪个地方政府能搞定的。说难听点,地方投资平台不充斥着周公子就算谢天谢地了。。- X, G" i& p) b9 r& q% u
  • 如同很多答案提到的,优质资产很多都是央企,财权归属于中央,央地财权事权分配也是难题
    7 v" ^  D$ C: F- R
  • 无论股权收益是依托国资委和地方国企,还是入股民营企业,都要解决公平竞争问题,搞不好也会扭曲市场激励。% n  |5 B( D: P- d4 x+ E
  • 如果搞转移支付+地方股权财政,会不会出现更严重的经济殖民问题,也有待讨论
    7 b$ ?% i8 x+ l& X. ^/ _/ q5 `% G- w
。。。。。。! q) p# \# K$ z2 O7 ]+ J
所以,方向没啥大问题,细节太多挑战。' i( O7 [: w0 w
我真的觉得还不如先咬咬牙薅一波资产税,但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所以随便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喜欢雪花乇 | 2023-4-9 00: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想当然。6 X& w( H( |6 ]- o
土地财政能成立有三个前提,这是所谓国有企业股权不具备的。  e4 [! ^3 @( |7 z$ z5 h9 ]
1、低成本可复制性。
: k! f9 t# E( W* @/ l房地产对政府来说,是低成本、可批量复制的,刨除掉安置成本等各项成本,土地财政的直接净利率可达到40%,如果再考虑税费收入和银行利息收入,再翻倍都不是问题。4 `( T8 w# O: ]
办企业?有那么容易,你说开一个就开一个?盖一栋房子容易,建一个能运营的厂子,难度增加无数倍,大多数地方政府,根本玩不转,真有能力搞企业,早就不用依赖土地财政了。
) F3 K/ t2 Y. I0 {4 U
) J# s( ^- K/ e8 h  j! N3 V0 V- {* j+ t# l: D/ D% G/ d: H- [" C
2、高杠杆性。& s% B0 x* j- B2 K7 ]) _
土地财政之所以能形成如此大的规模,就在于老百姓会砸锅卖铁、六个钱包、背上30年贷款去买房。反过来,你想指望大家付出同样的代价去投资国有企业?自己想想现实吗?
& Q5 F; A" R' A8 V! ]" @* x有点闲钱,投资国企也是不错的资产配置,但也就是这样了,根本不可能说倾全家之力再背上几十年贷款去投资国企。
$ U7 D0 x- o# s% n8 {1 N2 i9 M- _
! F9 r* x' z: b' r
( p# v1 C+ Y/ k# }% b' R3、实际使用性。
, g4 Z7 g2 J: R% l# f退一万步,房子买了,还可以自己住,或者租给别人住,总归看得到摸得着。- {1 Y9 ?( H( w2 {) d
投资了国企,名义上你是股东,实际上你啥也干不了,啥也决定不了,能不能分红你决定不了,重大决策你决定不了,是否稀释股份你决定不了,甚至能不能自由交易你都决定不了,哪天政策说变就变,你啥办法没有。9 g$ M  G6 `9 \6 a3 E
& v' l8 ~  a- W
<h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风柳影温 | 2023-4-9 12: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税收才应该是财政的根本,土地财政和股权财政都是歪门邪道,甚至后者的危害还更大。
7 g; [2 E5 o  H# P1 p; ?/ l$ N: q要是政府真有经营企业的本事,还搞市场经济干什么,还搞改革开放干什么?你让政府把财政建立在国企上,就不得不面对两个问题。
& x2 I6 m5 z$ K; T- C* s) u第一个问题,你是让中央政府搞国企还是让地方政府搞国企?现在是地方财政危机严重,你让中央搞国企,怎么解决地方上的财务困难?你让中央直接在全国各地办企业赚钱,然后专门养着地方政府一群来花钱的人吗?如果地方政府不扩大财政来源就专门等着中央发钱给自己自己只负责花,那么这种地方政府会认真地去搞活当地经济吗?0 m$ z5 C5 R% Z+ V* z
如果你让地方政府去搞各地的企业,那地方政府难道不会在自己办的企业上搞政策倾斜,难道不会针对外地企业搞地方保护吗?我一个市收入主要靠本市掌握的这两家国企,我会让你外地的企业来我这里跟我这两个命根子竞争?你看我会不会用各种政策弄死你们?) C, j7 Q& v; {+ e" s' `
地方政府一旦要全靠自己搞企业来维持财政收入,那就必然会搞地方上的贸易保护,届时恐怕会搞得中国遍地都是隐形关税,搞成经济上的各地割据。
. m" f: m, H8 i, T' M6 W7 b6 B( s第二个问题,国企在效率上本来就不如私企,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如果你要让财政建立在国企之上,那政府就就必然会想办法用各种手段去抢民企的饭碗,而把社会经济的主体建立在低效率的国企上,必然会导致整个经济效率低下。. ~& [* x" L# P( h3 w7 J
能不能让国企达到民营企业的效率?答案是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让国企做到和民营企业一样的高效。民营企业的高效率是怎么来的?是养蛊养出来的。私企之所以效率高于国企,是因为效率不高的私企会在残酷的竞争中倒闭,最后剩下来的民企都是蛊王。这才提高了效益。
" j' z* R9 ~& Y* R; g% \# F! s现在你让各地政府去搞国企,还把财政建立在国企之上,你敢放开让国企大量倒闭吗?你政府能有那个精力今天倒闭100家公司明天再成立200家公司?你政府的财政收入敢建立在这种风险之上?# g7 q$ B5 K8 w$ B2 w# i7 u
你不敢让国企成片成片的倒闭,就必然会纵容国企的低效,最后这些国企如果不利用行政特权搞垄断就会在市场上无法生存。到时候你为了维持财政,必然会在各行各业都搞出各种专营专卖,整个经济活力都会被搞没。
/ x, `! u* u6 Z! I% r, i2 ]2 C<hr/>政府是干什么的?政府是在危急时刻维系社会安定的组织,而企业是什么?企业是承担风险创造收益的组织,一个政府要行使维持安定的职能,就必须要把财政分散地建立在尽可能多的企业上,这样即便有一些企业倒了,另外一些企业还活着且越搞越好,政府通过分散鸡蛋到不同篮子里,才能维持稳定的存在。这就是税收的原理。' |+ E! Z% b0 y0 y  Y# |
如果你不把财政建立在税收上而是让政府去搞一小批企业,然后把财政建立在这一小部分企业的收益上。那到时候危机冲击了这些企业,企业没了,工人闹事,你政府财政收入也一并没了,不仅不能安抚失业工人,连公务员工资也一并发不出去,维稳都没人去得了了。这画面就太美不敢想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寂寞的根号ck | 2023-4-9 16: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家李迅雷只不过是顺着话头说罢了,因为政策早就先行了。但是核心优质资产都掌握在中央手中,地方财政并不能分到「核心资产净利润增长、市值增长」带来的红利。0 u* e. u9 U# Z& e
从去年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提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开始,有关央企国企的政策就源源不断的出台;多次强调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此外今年国家对央企准备改变考核方式,不只是看利润,还要看赚钱效率。
# z- ]* y: K: d9 W; X  u3 I政策面上看,已经是打明牌了,一方面要求加快央企国企混改,与市场化机制接轨,提升赚钱效率即资产回报率;另一方面,借民营资本,提升市场活力,迅速做大市值。& l8 a' u5 g2 V2 j' I
这些针对「央企、国企」的一系列要求和政策,就是为了进行财政结构改革。% P) F4 M( w' k) p  P3 S* S
一、土地财政的崛起与衰落
" V/ `' ~+ v. o! u/ {4 }9 I5 l% Q) |/ r$ \. ?1 L' }
自中央与地方实施财政分税制起,土地出让金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占比从1999 年的10%提升至 2020 年 84%,地方财政对房地产的依赖达到顶峰。但随着房地产泡沫持续攀升,「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让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地方财政难以为继。
  D8 r% X6 Y' W0 J0 R7 S2022 年,土地财政迎来了一个转折点,由于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2022 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6.69 万亿,同比下降 23%,直接跌回至2018年的水平。 而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从巅峰时期的84%回落至 61%。
& P9 F( h& `. }2 A  x( K8 v: Y0 U2 a* _; Y% O; H7 P/ B8 q7 `+ B
如何看待经济学家李迅雷建议从土地财政转到股权财政,国有企业总资产增长一个点足以弥补土地财政收入的下降?-1.jpg + m7 S" e& ], F; X* I

3 {! c: s' U% B3 Q图片来自网络8 u2 N& z& S2 z9 Z* j6 Z

- f+ f3 B1 H& H3 t展望未来,地方财政与「房地产」解绑,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主旋律。而想要摆脱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只能从其他方面寻找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点,这个时候「股权财政」被提了出来。! y& F: l  I9 ^
二、当下,股权财政能代替土地财政么?
! \% t. w) `) Q3 E+ C  W0 x$ I( j& _& W3 [; T* D0 o" J$ P
答案是「不能」。因为在财政收入结构当中,体现「股权财政」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体量太小。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我国2022年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689亿元,同比增长10%,相较于6.69万亿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就是大巫见小巫了;另外核心优质资产都掌握在中央手中,地方财政并不能分到「核心资产净利润增长、市值增长」带来的红利。. E* X6 [; w6 |; ^. ^1 T5 u
5 |6 K, n$ _; b8 E9 ^$ R& T4 E
如何看待经济学家李迅雷建议从土地财政转到股权财政,国有企业总资产增长一个点足以弥补土地财政收入的下降?-2.jpg 7 N/ _! C, U6 E5 M8 ~4 [
0 y$ v4 H3 f8 L, U% w- Y6 l0 ~" h
图片来自网络
/ J' B# z0 O+ e2 s$ _' |# _8 T4 n. M+ `7 ^9 b: Y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Q5 k/ D; a3 W; M& j" F
    8 X5 {7 g2 c8 a" b0 ?
  • 从国家出资企业分得的利润;
    5 ?! U: `* j  r5 e( z3 h3 X- Y
  • 国有资产转让收入;
    : H* _% A$ U0 Q( _8 i5 ?; `5 @1 R
  • 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清算收入;3 [: N( K! I$ G7 M3 M( P- O
  • 其他国有资本收入。
    % h6 [# u1 w2 G/ V: t% _2 \
后两项发生频率和体量都比较小,若想提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只能从前面两项入手。也就是说,既要大力提升国企的赚钱能力(净利润高分红就高),也要大力提升国企的企业价值(卖个好价钱),而今年与之相对应的两条政策恰恰是:
+ g9 n& S8 W) Z3 x8 ~* Q9 ?/ B  q

    6 T3 O" @% o8 f1 X& k: h
  • 国家对央企准备改变考核方式,不只是看利润,还要看赚钱效率(赚钱效率可以理解为净利润率、资产回报率,即大幅提升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净利润规模)
    3 ]8 C$ E$ a0 c
  •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即要改变「上市国企市值大、估值低」的现状,推动国企估值回归到合理水平,提升国企股权价值。
    ( U" j5 C, I  P
在这两点基础上,每年财政分到的国企利润分红会增加;而由于市值提升,通过「混改」或「市场交易」进行部分股权转让所得的「股权转让收入」也会增加。' Q" L* I4 G9 q. G+ Z

$ E: U- _, K9 j8 c  b 如何看待经济学家李迅雷建议从土地财政转到股权财政,国有企业总资产增长一个点足以弥补土地财政收入的下降?-3.jpg
1 L; G; [" k2 o0 F+ a( B7 l7 v; k5 B0 v; D+ ]
图片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 n: `8 j% D4 _2 R
; x% n" j- u6 \* i) `9 X方向是对的,但不是一蹴而就的。( b4 U- A9 I4 }9 J5 D' N: z
原因在于,第一,当前土地出让金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在短期内股权财政收入的增量远远无法替代土地财政;第二,土地财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各产业的拉动作用是股权财政无法相比的,股权财政所涵盖的行业类型往往比较单一;第三,股权财政需要专业的市场化人员的参与,地方政府在参与国企运营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化人才,对市场缺乏了解,导致在投资运营过程中经常性的出现亏损,不仅不能提升财政收入,反而有可能欠下债务(很多地方政府参与企业出资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
; q6 ~. E( \* m* l" a( `因此,目前关于股权财政的相关措施,是优先在中央层面开展。地方当然也涌现出了「合肥模式」、「深圳模式」等通过「股权财政」增收的正向案例。但全国各地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是有区别的,想要提升执政水平,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0 N9 V( O3 v3 W5 Z1 t/ w0 D' [
因此今年地方财政面临的3万亿收入缺口,靠「股权财政」是没有办法弥补的。届时,要么靠中央继续贴补地方,要么地方继续沿着老路子,把房地产这个尿壶拿出来用。. c+ ^' d2 o* B

  a8 ]3 \* Y# H1 F2 H: J& u欢迎各位知友关注、点赞、喜欢、收藏、评论呐,你们是全站最好看的人了\\\\ ( 'ω'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1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