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从小没听说过贡菜,更没见过。近十年随着四川火锅的大行其道,贡菜才出现在我面前。第一次吃就大呼上当——这不就是莴笋条吗!但上网一搜又蒙了,有的说贡菜就是莴笋,有的则言之凿凿说不是。
7 Q, C! x- H5 @0 l6 e8 n) L! b& j# Q8 ^/ [$ \+ k4 k% s
& ~8 O/ Q, U( T7 K6 C/ z2 R
I1 Z6 U! |- b7 D* J
' K* L# q. T; X3 J: P$ Q& o" L8 N) Q一个在火锅局上引发朋友激烈争论的问题
0 `" I/ \3 x7 |6 |& C% S+ N; }2 [
: i6 m: ?% Z5 T6 K/ w到底是不是呢,今天我来给您个准确答案。
& E$ F* w( q% t3 s/ z, Q/ f: A# g* o
01/东方的长颈鹿6 w0 y1 B" q6 V7 n( R$ h0 u
]7 }5 a6 l" k* P在说贡菜之前,咱先说莴笋。莴笋是俗称,在植物学范畴,它的中文名叫莴苣。我们之前的文讲过,莴苣是个大坑,我们常吃的生菜、莴笋、油麦菜、包心生菜,全部都在莴苣(Lactuca sativa)这个种底下,只是不同的栽培变种而已。
! G0 `( t. r8 Y8 M, C% T3 p/ e7 u8 n& ]
4 b! W( S4 x6 ~. M8 n: U0 g
( P% h' Q# w& p2 {
! N0 H: a# {( h, x. f- S8 v怪不得吃油麦菜有莴笋味儿5 p# D& V$ F. H; _" ?
6 X+ V9 U" m- m莴苣的原产地是地中海沿岸,最早并不用来吃。作为菊科舌状花亚科的代表,莴苣的祖先有着典型的特征——茎叶里有白色乳汁。就和我们在野地里看到的苦荬菜一样,这些白色乳汁特别苦,还有一定的毒性。) f2 Y/ P$ J2 W
9 U; I Y# d- D, N+ D7 C
对,莴苣的祖先有个名就叫毒莴苣(L.serriola),又叫野莴苣。这个毒莴苣的毒可不是苦荬菜能比的,它有一定的致幻作用。所以古代埃及人喜欢磕这玩意,磕完晕晕乎乎的,他们觉得能和神交流,大概就跟喝高了差不多吧。
' P$ }" r. w- d' L# r! d
. S# j7 } p5 c; a' R* w+ _& ?" h
! u" ^0 E+ E4 B$ R
8 V; J1 q1 l6 w/ L
) I% G1 k, F2 p, r0 I9 u6 t7 t也刚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b! N; S$ D* L, n0 E
+ \( ^, y9 `* \0 g也有人摘野莴苣的叶子当菜吃。通过早在四五千年前的选育,毒性小、叶子大的莴苣出现了,这就是莴苣最早的栽培类型——散叶莴苣,也就是莴苣本苣。这一支西方人比较喜欢吃,咱们见的少,超市里所谓的“罗马生菜”就是更接近这个原始品种的(也有分类方法设为直立莴苣变种)。 s- T J( D+ n0 V0 a
3 c: Y m8 l; c' q4 P* y
. ~" U, E- N( g e) u3 B9 o
# E+ J [/ y* V
% @* m8 G5 K( r8 _8 k V3 n. O
没有结球生菜那么球的罗马生菜) X' w' D* F' |' @
/ |# O! w" F- s: F" [在隋朝前后,莴苣从西边传入我国。其实“莴”这个字本来是没有的,是专门为莴苣而造。在王力先生所著的《古汉语字典》里,专门说了“莴”是后起字,最早见于《齐民要术》。2 W( B+ u. L2 w/ H
& Q1 r+ b: p t. y但这里有点小出入,现在我们看到的《齐民要术》里的确有莴苣,但是是在《杂说》这篇里。古汉语专家们通过用词分析,认为这篇应该不是贾思勰原著,而是唐之后的人写的,可能是托名之作或者混进去了。所以莴苣并不是北魏就传进来的。
[- Y, I4 c5 C$ [2 W" j
% k+ s+ n# R. g5 z6 U" \% a, l$ J; ]! o: {( a
2 D9 x/ W5 Z2 F6 O) F* O/ C; z
" |( q4 \7 |8 A8 h
为吃的造个字不愧是中国人
! x" ^$ t! H, {) G. B$ x5 R+ T4 Z% _) C# [1 Y5 @
唐代的《食疗本草》里记载很明确,莴苣是隋朝时候从呙国传来的。这个呙国具体在哪没有定论,据考证可能在新疆,也可能在喜马拉雅地区,总之是西边,和地中海是顺路的。因为“呙国”这个来源,所以加个草字头,起名叫“莴苣”。宋代的《清异录》还特别记载,莴苣是我国花重金从呙国使节那买来的种子,所以也叫“千金菜”。" H$ G |# ?( d2 z' A3 m
- ~ b/ |5 z2 @6 d1 b
谁知道这钱花冤了,在西方极受欢迎的莴苣,咱们的老百姓不买账。这也难怪,西方人吃叶菜喜欢生吃,所以宠爱脆嫩的莴苣。中国古人都是熟食蔬菜的,这玩意熬着吃是不怎么样。) W w- K1 l1 M' R4 _ B6 d
8 o9 D% U. f ?5 J( @3 [
1 m0 R, `, e5 q* p* G
' T: C& @0 n2 G' S6 U0 K3 Q8 c: h
3 x9 O2 b2 R9 v G个人认为烧饼夹里脊里烫熟了些的生菜不好吃/ y, S9 W+ v9 [0 m
* R: c9 I6 u8 T+ X8 j# ?好在,北方的寒冷气候让莴苣的生长变缓慢,不长叶子光长茎,经过选育成了“长颈鹿”。这就是咱们熟知的莴笋,分类学上也叫莴苣的茎用栽培变种(L.sativavar. angustata)。这个“大脖子”清香多汁还耐储存,一下成了中国人的盘头好。时至今日,莴笋这个变种也基本只有中国人吃。; L& l* N6 e6 V5 w
' k1 K: H5 o7 o) ^- m+ |3 \
2 {6 b) Y M3 |0 h+ h* ^8 U
& b# v& U& \* \7 T+ k2 N
: b! H9 v6 d0 J( d# O+ j1 N
1 l3 x7 b! q* b
2 w7 G! S2 @4 f4 q7 L5 [ u0 r3 W2 j* m' G7 b+ c7 \
又一个能吵一架的问题:莴笋吃根还是吃叶, [9 k I6 e( I- r% o M7 S( g# Z
下图图源:综艺《哈哈农夫》; f4 n$ d6 W9 V' a/ V# ]
b" [( D X a# L# a2 z: `8 m
在莴笋培植成功七八百年后,西方人才选育出了结球变种、皱叶变种,也就是咱们吃的包心生菜和皱叶生菜,后来还有长叶变种——油麦菜。虽然他们都是叶用的,但出现的比莴笋晚得多。当然,莴笋叶子也能吃,不过是这几种莴苣叶子里苦味最大的,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它距离祖先更近,选育的更早。, s* V1 u3 \7 T p* P. O
& ]3 N, {' E+ R0 ^7 a( K
! [& D7 b# V! B
7 i. {. Y; o c( J
3 y: g8 n0 ]0 M- x西方人可能只为了皱叶生菜拌沙拉更有味儿- V/ F- B0 k1 l1 d4 _" ? o; W
3 W' i& H1 i R, j4 k
02/莴笋不是贡菜,贡菜也不一定是莴笋5 H+ S" _) G' L
. B; k% \4 g6 _1 Q
开宗明义——贡菜在现在的生物学体系里,就是莴笋。哎?这不是跟小标题矛盾了?别着急,咱一点点说。" F7 |8 B7 `; H
y3 l; ]0 h0 B Z
贡菜古代叫苔干,最出名的产地是安徽涡阳的义门镇。你说是不是缘分,“呙”国传来的“莴”苣在“涡”阳最出名,都“呙”到一块了。不过,这三个字虽然同型,但不同音。呙国的呙读作“挖”,涡阳的涡读作“锅”,莴苣的莴大家都知道,读“窝”。而且,涡阳的名字可和莴苣没关系,人家地处涡水之阳,在莴苣传来之前就叫这名字了。
], C2 M! P" O0 P2 t l: g
, o8 O" ]9 K8 y, `1 N( T
; L8 T, x& Q# J& l
0 E/ `; m( B! i" P. D
$ r( ?( }3 d+ O' \6 N5 u涡河是淮河支流,流经河南和安徽,山南水北为阳
1 l! n* i+ Y/ Z. r5 K- D5 S( P" N5 N( J, J) z" a) y ^
据说,涡阳苔干因为品质好,曾在康熙乾隆两朝作为贡品,所以才有了贡菜之名。
2 }& ^! n* r; L8 l: `# M
# L+ _! H6 A9 {1 p7 X% B4 ~1 x8 p( c我请教了好朋友,社科院的清史专家杨原博士,杨老师并没有在清宫档案里找到记载。不过杨老师说,贡品分为两类,一种是皇家“主动要”的,政府采购,定植定养的;还有一种就是地方官把当地的好东西往宫里送,拍皇上马屁。这种也能叫贡品,只不过皇上不一定见过,甚至都不知道。干菜是清代地方官尤其喜欢进贡的类型,所以杨老师判断,贡菜很可能就是第二种。0 b! ^; Q, W, c6 u/ W
$ I3 ^1 k6 X+ ]; q$ C
% R2 E# v/ ^0 l* O
8 n+ X8 w0 b" s# O' r" q- V
$ S/ N& g9 K& t5 t
* F1 E0 v8 J* ^6 J我说莴笋不都是“贡”菜,道理就在这。各地都有莴笋,切条一晾就是贡菜吗?严格来说不算,可以叫莴笋干、苔干、响菜(周总理根据苔干咀嚼时有脆响起的名字)、山蛰菜(日本人叫的),唯独叫贡菜有点脸上贴金。当然这有点较真,贡菜已经是条形莴笋干的标准称呼了。
9 \9 N! Z) b) E/ e
: s, Q/ V3 ^1 E8 a" O0 o那涡阳的莴笋有啥不同?还真不一样!这里的莴笋比常见的品种明显更细长,纤维少,水分也比较小。当地管这个品种叫“老来青”(后来又有涡青1号等新品种),或者就叫苔菜。
+ u+ T$ v) i; I
3 Z9 A: V/ @$ X1 J
) a; e$ i% p% H' Q Y t8 j" `
f9 _5 d; }/ l; N; |/ ]- W: ]/ D% F8 O9 d( Q
涡阳用来制作贡菜的莴笋,细长,叶子小
" i! U" c0 \; Z' U图源:网络
; C" s2 b$ ~1 b- B* j: d0 @. e6 ^" \' J5 M
这个品种的莴笋经过晾晒还是鲜嫩脆爽的,久煮不易烂。而你在火锅店里吃的别处产的苔干容易发艮,或者一煮就软烂,甚至有大粗纤维嚼不烂,品质有高下之别。1 K6 ^( e4 v8 C1 c ?1 U
3 D& Z ]1 f8 t4 S) Q那为啥又说贡菜也不一定是莴笋呢?安徽本地植物学家对涡阳莴笋的果实做过研究,认为和莴笋的果实差距较大,反而和生菜接近。因此提出应建立一个新的变种(L.sativa var. yemensis)。这个研究过去了二十多年了,至今没有获得主流学界的认可,涡阳的莴笋还是莴笋,没有变成 “义门莴苣变种”。但说回来,涡阳莴笋还是和普通莴笋有着一定的形态学差异,今后会不会真的不算莴笋了,咱也不好说死。
0 e& G, j# M6 g C4 u d
5 Z) w8 T+ @! _$ }9 p3 x# y# l
6 H+ a8 R& v# Z8 ^% l
! z D% w' `8 n5 Y! Q
6 U) j8 U8 R. N& J区分的意义:吃火锅时算多吃一种蔬菜(bushi- M/ Y, l: w3 q. {- Y0 _" W' A ? V
" N% b2 a3 J5 Z" r- I
03/ 大家都是莴笋干
3 t' k" _# I' d9 V$ z/ C7 p# j- H! G7 N D. J z# i+ Y1 f
最后说说制作。涡阳贡菜就是把鲜莴笋两头去掉,削皮之后竖着划成条,这个条不划到头,也就是说一端分开,一端还连着,跟个大章鱼似的,这样直接就可以挂在绳子上晾晒了。标准的贡菜也不是晒到全干,而是半干,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持脆爽。) o5 D7 r# N7 F4 D; q q. x
& `5 R; i1 @8 a$ b4 G+ ?! \! l/ S" |
9 e* ]5 i6 @3 u3 O4 [3 j, B+ D1 X% x
为什么一小碟贡菜不便宜,因为它曾经那么大啊
1 F3 p; l4 H) f6 g2 {
5 u" y* g- ?9 ]' a) ^7 M3 M' T图源:网络% d* Q3 C% d0 N! Q* P
' q' Y! N. |" X1 ]除了贡菜这种条形的,我们还能买到切片晒干的莴笋干,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我想,这可能就是因为各地莴笋的品质不一样。就像牛羊肉一样,因为纤维粗壮,必须横着切,断开肌肉纤维才能嚼得动。品质一般的莴笋如果做条形苔干,可能会因为纤维太多太粗“自取其辱”,切成硬币状的小片就解决问题了。
5 F9 n( G' }5 n' J3 c5 M2 @" U% r! g2 ]
W0 V- V) i9 Z# N1 W8 o' v
4 e! X0 N4 }& u+ e' m9 P0 ^/ R% v8 e ?+ f0 G: b- C# {- [
莴笋干炒腊肉,牙口好的人才爱吃
6 K6 R: J' G% m. r: {" ?' F
& B% o$ t3 c6 Z0 ?) V* ~所以,如果你买到的是优质贡菜,或者是正宗的涡阳贡菜,千万别去炖它。或者涮,或者凉拌,保持它的爽脆最重要。像日料里的“芥末章鱼”必有贡菜,两种脆的食材特别搭配。/ O: @ u0 s( F) s* R! U
5 G, J2 Q' {1 i( z- A( f( h# {1 |; `) t0 }% d- q
$ I( ~- u D5 j( \" `
4 L# K& {5 U' \; e什么?这绿的也是贡菜?!, E/ E4 }+ O2 F( A
/ u! r, c2 g- C& s7 I: j4 G2 V要是买到片状的莴笋干,就别去费劲追求脆爽了,炒个腊肉,或者跟五花肉一起炖了吧,只要别炖的太烂,艮啾啾有嚼头吸满了肉汁的莴笋干也是不输给贡菜的美味呢。
" C( `7 r; ^( x' a7 i2 U( n; l7 M" v1 [) `5 w, C) R- F! }
m0 l* {0 ~ a; E$ j Y
" i, A/ o3 }6 }6 a: F# A& F
( a* M% m8 U/ Z4 t$ _, w+ w0 M* G* n5 x4 p0 f) n
新年招个财
9 G* P6 n! j$ C
% X$ p8 L' D( Q' s; S3 W' i* p, d8 `# N1 {
6 d2 L4 L! r& u
1 h% F7 p- x2 S& A9 M& d8 M5 Z+ v2 \! l
撰文 | 信浮沉2 y5 ?' ~1 P; J' D$ W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7 w w9 _8 i) j; Y1 X5 }9 O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