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又开始喜欢戏曲唢呐这些传统文化了?

[复制链接]
查看6287 | 回复5 | 2022-12-23 12: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前身边大人小孩都在追韩娱,戏曲民乐这些传统文化差不多都凉凉了,线下戏剧院更是没什么人去。但最近看小表妹时不时拿着手机看直播,还会模仿里面戏曲演员的唱腔,反而对街舞这类现代化的东西兴趣寥寥。毕竟就过去了十几年而已,像戏曲、唢呐,这些已经几近没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又开始受年轻人喜欢了呢?
吃胖胖的萝卜关 | 2022-12-23 14: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唢呐这东西,本身就非常具有艺术表现力。6 U1 Q' L, t" H+ @: b* r
比如老版《水浒传》的名场面,武松醉打蒋门神,打到酣畅时,那声高亢入云的唢呐响起,那真叫浑身毛孔无一处不熨帖舒坦。弹幕更是如暴雨般涌现。
+ \, F/ B/ @9 ?9 s4 M0 F% c1 O但我小时候对唢呐的印象,总是停留在葬礼上,两个民间艺人,鼓着腮帮子猛吹。旋律反复单调,以换取一天几十块钱的酬劳。到后来,办事的人也不愿意找他们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洋鼓乐队,整齐的制服,五花八门的乐器,排面大得多了。
& C* I) Y% N2 v( u等我们这代人长大了,心里总是下意识想逃离这些东西,去追求自己认为更美好的东西。钢琴,小提琴,萨克斯,哪怕是传统乐器,也是古琴,扬琴这些,唢呐是万万上不了台面的。" z: V9 a6 H( M8 d- M. D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愿意了解和欣赏唢呐了?在我看来就是这种原本很生活化,实用化的东西,又回归到了乐器的本质上来了。   他们相比我们,早就完成了脱敏祛魅的过程,或者说他们根本不需要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更容易从音乐本身去看待这些东西。 这么一来,反而能真正发掘出美的,符合艺术规律的东西。
叫你大爷诿 | 2022-12-24 00: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表妹喜欢≠年轻人都喜欢。% L: A6 S: a& [1 F: g8 {
至少我身边的年轻人,极少有人喜欢唢呐和戏曲的。
  |! K8 Q, Y7 g! f% ^! r6 _什么时候你身边的社交圈里肉眼可见的,可以不必努力寻找调查,都能轻易看到几个喜欢戏曲唢呐的,再来发这种问题吧。3 g' X3 s& O3 _
至于你表妹为什么喜欢……+ ?2 a1 m1 W) p/ W# i
你去问她啊。- [! w, D; I- J) {' ]5 i
·
123472974 | 2022-12-24 03: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上一整夜的肖邦也不知道是悲是喜,但唢呐一响,就能分出该不该去随礼了。”
* v0 z% I  A; H+ z6 i0 { , Y' Q4 R& U% w$ d: K. {
唢呐音色极具穿透力,靠“土气”剑走偏锋,最近五六年里一下子成了年轻人眼里的乐器界扛把子。
9 M8 ~7 g* ~+ F& ]+ O5 a8 R+ V: D! h- j
& _5 K5 c- s- i. `9 {8 r2 n4 E# z正所谓唢呐一出,众神避位。不管你是高山流水,还是下里巴人,琴瑟萧鼓通通甘拜下风。婉转悠扬如何?拨人心弦如何?都敌不过唢呐声直击天灵盖。
+ G  p' ]4 e* s2 L/ y* M% R, {" ]- R4 U0 `4 E8 T, K- \) N( J6 D
为什么年轻人又开始喜欢戏曲唢呐这些传统文化了?-1.jpg ; {4 H! M4 U! U- |% s. R

2 b: M0 G% B: I$ ~& ]  o. E& J某音TVC里的沛县曹家班唢呐1 N) h* `3 U+ R: p9 U7 m+ l
7 d8 X2 J1 u; W8 z) H; u( W
不过仔细想想,唢呐的村气和情绪爆点,其实很早就被用于艺术作品以塑造角色。小时候N刷的《武林外传》(当然现在也一样),燕小六的拿手绝活就是吹迎亲调调,只要他把腰里的唢呐抽出来,就还是那个两眼眯眯,笑得呲牙咧嘴的乡下小伙,那身官服完全不影响他的形象。但当时唢呐的没落成大势,很少人关注到这一点。
! w8 V& S" s- w. k- l
: b' ]2 E/ l9 q" A2 v3 C' J2 y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以前唢呐至多成为一整套表演里,其中一种甚是不错的点缀,它可以作为调节气氛的绝佳催化剂,但不可能拥有自己专属的舞台。谁在大庭广众面前,搞出一个唢呐专场表演,不仅男神女神的人设要崩塌,怕是红白事生意直接上门。而现在,唢呐已经成了一个拒绝墨守成规的,代表创新,代表大胆和活力的符号,甚至被捧到了乐器之王的高度。
# E. S3 D  d9 K% f/ P4 n, s9 f( r改变又从何而来?在网络上随便搜索一下,社牛们用“唢呐”搞出的花头何止成千上万。你听过用唢呐吹的《菊次郎的夏天》吗?拜某音所赐,我有一阵天天被它洗脑。古筝版本的它可咸可甜,长萧版本的它潇潇洒洒,结果唢呐一吹,小清新秒变大冤种,耳膜上的高频率震颤让你彷佛一瞬间灵魂绕了地球一圈。疼但是上瘾。
. Y, N  m" a3 [! I ; P) V" T: X: Y
相信热衷于享受唢呐听觉盛宴的人,绝对能绕中国一圈。别的不说,仅仅某音里唢呐-小南一个,粉丝量就230万了,这足以说明喜欢唢呐文化的人不在少数。挺让人意外的是,他还是沈阳音乐学院出身的科班人才。这位小哥用他的一曲唢呐,跑去广场上挑动大爷大妈们的神经,直接完成了社交界的阶级跃升,公园C位舍我其谁,带动更多人听他的唢呐。% `: n( T& B) R9 t* j3 n
4 I* P& D  B7 G& P# t
怪,但要怪的坦坦荡荡。新,但要新的老少皆宜。这些年来,但凡能重新翻红的传统文化元素,都有同样的长处。今天刚刷到某音直播五周年活动的官宣TVC,视频中出现的戏曲、音乐、舞蹈,可谓都大放异彩,都是把“传统美”做出了普适性,所以更能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让传统重新成为潮流。. s, l0 H5 }* Q2 t% J: Y0 \+ V
0 k1 b3 a, t" I: b
为什么年轻人又开始喜欢戏曲唢呐这些传统文化了?-2.jpg : N8 g) I: G, r" o
我们不否认,很多走亲民路线的传统元素,背后深究起来都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是拿唢呐来说,虽然被年轻人现在看做东方音乐的魔性代表,但关于唢呐这一乐器的起源,目前最为主流的说法还是“波斯-阿拉伯说”,即认为它起源于中亚。
  \- o( u- R  J# Q 4 N" ^0 }5 g/ H1 Z# a0 d
至于“唢呐”这个专称,则到了明朝之后才见于史料。当然了,关于“唢呐”走向世界的诸多细节,至今都争议不断。但为什么这些观点上的交锋,不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呢?
- @3 U- X: E! l1 K4 I% j; S' I4 O
6 K7 u' p4 B5 }6 v8 S9 R# x$ n答案其实也很简单,打个比方,学者们的研究想要取得突破,就要把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就好像用针去扎破气球。但越聚焦于一点,它能覆盖的面也就越小。而能打动大众的,从来都是以广度为标志的流行文化。
. g) h1 M% Z( k! e( Z2 _  `( X5 O
, @6 u0 w4 Q1 a  _: c. N$ q3 J# A想让传统文化变得流行,就必须让它能适配当代社会的需求。“打工人”的生活压力大,需要的就是解压的幽默故事。唢呐,刺激,用唢呐招人,幽默(社死),这又有什么不红的理由呢?当代人习惯用直播或者短视频做传播,喜欢唢呐的人便借助这些平台,原本只属于一家一户的惹人发笑的段子和灵感,瞬间又能被千家万户的同好们关注,这其实也给了很多凝固的历史重新复活的机会。( ]" s! `! |, t

! H, C4 a: i* N3 U* p什么叫凝固?唢呐可以有人随时演奏,但像古画上的盛宴、古人的生活场景,离我们实在太远了。看不到现实生活里的美,光凭想象,始终只是空中楼阁。就拿敦煌壁画来说,敦煌是宝藏,壁画更是大唐盛世留存下难得的实像。那该用什么类型的创作模式,才能引起多数人对它的兴趣呢。
* ]2 A1 c9 l& d7 S0 [4 e
: P1 v" @' m/ y 为什么年轻人又开始喜欢戏曲唢呐这些传统文化了?-3.jpg ( d: p7 R9 G* t' q2 r
前两天刚在某音上刷到一个90后舞者的直播间,敦煌舞跳得很美,后来还了解到她的故事。姑娘大学专业是财务管理,毕业后去了互联网公司上班,非常按部就班。她的人生追求当然不止于此,于是辞职开舞蹈工作室,不想后来就疫情,一直停课,无可奈何下,工作室的经营又告一段落。
& {+ i1 y8 {8 ^0 B5 M. H; P后来的故事就是,在某音开通账号,通过直播展示舞蹈。但其实跟很多舞蹈博主一样,这个舞者刚开始直播的时候,尝试过很多不同的舞蹈类别,结果反响平平,甚至招来很多不好的声音。直到有一次,粉丝偶然间提到,能不能做一次敦煌舞的复刻。经过尝试,直播间的流量远远超过她的预期。
+ ~3 J) |) Q, p3 i7 b+ S9 y) J& x( A% _/ B
后面的整整三个月,这个舞蹈博主都在室内用直播的方式展示敦煌舞。但时间一长,觉得在室内太单调,缺乏体验感,她又将自己的直播场所换成了真实的敦煌。从成都出发,经过河西走廊,来到敦煌,又取道新疆,绕了整整三万公里。在黄沙漫漫之中,穿着五色缤纷的舞衣,日光下有如朝霞艳丽,月色中又堪比芙蕖绿波,将敦煌舞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涌进她直播间的人也越来越多。% P$ J8 V+ e6 l9 e) u5 \

$ i  r, y0 t& Z! y- {
% y! I! q! _4 i3 ]* @ 为什么年轻人又开始喜欢戏曲唢呐这些传统文化了?-4.jpg & Q, Z3 m6 v0 B  S  d! [
在视频评论区看到一句话: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真的太好了。能在获取面包的同时,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对于很多被遗忘的传统文艺演绎者来说,可谓是奢求。
+ W7 `, q6 t- a6 v- ]; x7 t3 }
- z# K, v0 ]5 k; a所以当时看完这个故事,感触很深。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难道没有跳敦煌舞的人吗?包括问题中的唢呐,或者戏曲,几十年前,没有人唱戏吹乐吗?答案当然是有。但他们大多数人,只走到了工作室、戏剧院倒闭,就没有后续了。
1 I* d5 }& f& F. W$ @& B6 r) U( ^) L2 J* f; X5 T( B
敦煌舞也好,戏曲也好,唢呐也好,都是老东西,但老东西能流传几千年,就证明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但好东西要是只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就会走入几十年前几近没落的境地。之前没有短视频,更没有直播,整个社会都在搞钱搞经济,所以就是什么流行就玩什么,韩娱进来直接独霸,失去舞台的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又被缩小。
4 {* v" W* ^5 I- y4 T) U/ R5 O9 v+ i) H4 e+ F, F+ q
现在没有了线下就争求线上,山川湖海皆能成为舞台,传统文化突出韩娱层层包围,这个原因无疑也很关键。
深处梦难系 | 2022-12-24 14: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少年的世界是很简单的。现在我老气横秋的说一句,青春就是在成为芸芸众生的道路上进行最后的抗争,所以总想做些标新立异的事情,拿捏住“个性”这东西。
2 m' z% B# {+ A2 X我读初中的时候,曾经跟一个同学卷了整整一个学期,争夺同学中音乐品味B King的宝座。
; E0 l* w. Z0 |& j2 K在大家都听梁静茹林俊杰的时候…$ p3 U9 I6 A/ {0 Z! `& U, x( w
他率先开始听王菲,我就开始听小红莓。
- s+ K+ X+ ]" D( P他跑去听Coldplay之类的英伦摇滚,说这最能体现他的忧郁,是他看破了人生的颓废和仓皇无措的写照……
$ e  \- C; X6 @/ B6 l我开始听Queen,我说嬉笑怒骂、皆是疯癫,华丽到尽头才是孤寂……8 P  c7 b* z, U6 _, s: Q% g" A
然后他开始听平克弗洛伊德…我开始听歌特金属…
( R; Q. z8 c4 `% C4 N' A' Z. }之后这个赛道就卷不下去了,因为他实在听不懂平克,而我被死亡金属吵得头疼,所以他被我抓到偷偷听周杰伦,我被他抓到在ktv唱SHE的口水歌。% S. v) _8 D3 x, M7 i- E2 {
然后这货跑去听古典交响乐了,没办法我只好另辟蹊径,听昆曲。$ Q/ e1 a' t6 H, e0 n7 e& I2 x3 r' }
我求我妈带我专门去北京的国家大剧院看了好几场昆曲演出,本来是想拿到票根跟同学秀一秀的,结果看了四场睡了三场,搞得我妈以为我睡眠质量有问题。/ `0 T8 S. \, G& o) L, ^
不过敌人也没能全身而退,他说古典不能被放进mp3这种粗糙的工业产物,买了个索尼的随身听和一堆CD光盘,花了很多钱,被他妈揍了。
) r) S# b; F9 c% l3 A; n; @最后我想出来一个终极杀招,我在mp3里放满了郭德纲的相声,一边听一边憋住笑,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我说我已经看破红尘了,我是个俗人,我不跟你卷了,我只想找最普通的乐子。但这些乐子,我听着,却只想哭(憋笑憋出眼泪了)。3 o3 j( P* a/ X/ B
这货不跟我卷了。后来有次在QQ聊起来,他说姐妹儿你太狠了,卷不过。
" z* Z0 q, N% |& u  w- ~3 L我赢了,后来我出国了,这个同学再也没见过。
! |" [% c/ E$ l' D
* I. q$ G  Y8 I$ l8 u& X# o现在想来,我是真喜欢经典摇滚和华丽摇滚,但不喜欢吵闹的金属;我喜欢不少戏曲里的故事,但唱腔让我想睡觉,我喜欢相声,但仅限于看电视,在mp3里做出一脸忧伤的样子听太奇葩了。) h8 `, f3 F. }" {  v9 h
当时这个努力抓住点什么东西来标榜自己个性的青春期,这个过程,我以为我后来想起来会尴尬到脸酸,没想到这反而是现在我最喜欢的。
7 t- N, g3 v( C* |真傻,真可爱。
% k" b- i& S5 c' o6 E  |; U7 q: {; b5 K
所以,小孩子喜欢什么都好,不管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这不是我们该去评判的。因为好奇心、自我感动的权利、假装作为天选之子站在宇宙中心带来的满足和快乐,才是更宝贵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葱丝瓣酱 | 2022-12-24 15: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唢呐,纯粹是为了对冲我儿子的提琴。
6 ]& |' n3 E. {- h" I我儿子练琴很有天赋,继承了我优秀的音乐细菌,可以说像一位高明的军事家,音符神出鬼没,你根本不知道下一个能吹出什么调来,尤其擅长出奇制胜,当你听完前两句觉得拉得还可以的时候,突然来一个破音,直戳你的耳膜和灵魂,只能束手就擒。: E) [, |" X/ m# K% q( c  z3 Z
每当这时,我都会忍不住想,假如当初让他学唢呐就好了,毕竟不管唢呐吹什么声音,给听众的感觉都还好,不至于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感。
) Y4 M) C" g5 V- a5 h2 R我曾经刷过唢呐吹奏《菊次郎的夏天》的视频,弹幕纷纷表示非常喜欢,并建议改名为《菊次郎没能挺过夏天》《菊次郎的西天》《菊次郎的头七》等等,我认为唢呐这种慷慨激昂又不失幽默喜庆的乐器,特别适合家长,因为1声音高亢,听完难受的不止你,还有你的邻居,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2音色喜人,即便孩子吹劈了,你都会觉得竟然还能这么吹,真踏马搞笑,3省事省钱,听孩子练琴肯定是要折寿的,到时候孩子正好学以致用。+ G5 J1 L. u4 ~8 p( W: Y# |  q
当然了,你们要往好处想,听孩子练琴怎么了,多大点事儿?又不是让你辅导孩子功课对不对?听孩子练琴只是公开处刑,辅导功课那是直接枪毙。+ f5 \* A& G2 {- U1 Z7 Q' E  h
正经点回答问题,好东西年年都有,为什么十几年前没落,到今天就复活了呢?
* U! H) f7 y9 C  _2 B其实“复活”这个词说的也不对,传统文化是老东西,但从来没死过,只是因为适应社会总是需要一段过程,所以老仰卧起坐而已。现在的年轻人,放到十几年前,就是披着床单的小仙女,是攥着木剑的剑侠。包括现在,还老被我儿子的玩具剑误伤。
) k& _6 C3 Y5 O流行文化有多气势汹汹,一两年时间就能培养出一个千万人追捧的唱跳歌手,然后不断复制黏贴,流行音乐、流行舞蹈从此在我们的生活无孔不入。因此,内敛的、含蓄的传统文化偏安一隅,慢慢萎缩成人们口中的小众文化。
, B/ O6 g& G, g5 s! c; \很早就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陪着老婆大人刷直播,发现满屏的hip hop没有了,反而一些个扬琴啊、二胡啊的演奏直播间放着听好几个小时,一开始还以为是提琴的声儿,仔细听发现,是我们自己的民族乐器。
" Q3 z( d9 J4 o0 P唢呐吹奏的《菊次郎的夏天》很好听,某音的曹家班在直播里吹的斗地主也蛮有意思,为啥现在的传统文化文化能玩出这么多花样?$ s: H9 j' h& R% C1 P6 B
原因首先是人,因为现在吹唢呐、拉二胡的是年轻人,他们深知同龄人喜欢恶搞风,深知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山大需要释放,所以他们才能用传统创作出当代人喜欢的内容。其次在媒介,题主家小表妹是看直播听戏,我家那位通过直播听民乐打发时间。5 @2 ~* i3 p" Z6 S2 H# {5 n
其实这个东西还蛮有意思的,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新的东西出来,而现在最火的传播媒介就是直播。直播这个东西,只要达人在线,想看根本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因为池子够大,每时每刻都能给用户带来想要的内容,这个人结束了,立马下一个。对于创作者而言更是,直播足够新潮,符合当代人群的习惯,而且门槛并不算很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直播发声,然后通过自己输出的内容,找到志同道合的观众。
5 X: v  U: N( r* e说到直播,今天下午刚刷到痘印发的视频,才知道直播这个东西都有五周年了。& L) T& ]5 x3 i  O% m2 ?. k4 K

6 T4 p3 h) W/ N' I+ ~ 为什么年轻人又开始喜欢戏曲唢呐这些传统文化了?-1.jpg
+ N; x' n% N; v# H6 C(谁能告诉我这东西叫啥)& E4 z/ p( h" b1 w6 z
) W5 B9 |- I; `# C6 _6 y! y$ h' s
为什么年轻人又开始喜欢戏曲唢呐这些传统文化了?-2.jpg
  P) w! u, T6 G/ T" r/ z(手不稳截糊了,但朦胧美妥妥的)' ~4 E7 h* b+ D- V
顺便在视频里截了两张图。
/ N) ^2 d2 }, g. P/ J从视频的质量就能看出,有了现代科技,加上五年时间的适应沉淀,年轻人眼里看到的传统文化早就不是当年的传统文化了。原本对传统文化不感冒的,也会因为流行的元素多上点心;原本就喜欢这些文化,但是苦于没有就近圈子,没有足够精力和资源的人,也能通过网络低成本甚至白嫖到这些好东西。
2 E7 H7 r1 V! \* I: p; w五年时间,现在地铁上、大街小巷里,全都能看见刷直播的,将这个现象放到14亿的基数里,其中有人在听戏,在围观唢呐耍流氓,再正常不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5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0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