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上一整夜的肖邦也不知道是悲是喜,但唢呐一响,就能分出该不该去随礼了。” * v0 z% I  A; H+ z6 i0 { , Y' Q4 R& U% w$ d: K. {
 唢呐音色极具穿透力,靠“土气”剑走偏锋,最近五六年里一下子成了年轻人眼里的乐器界扛把子。
 9 M8 ~7 g* ~+ F& ]+ O5 a8 R+ V: D! h- j
 & _5 K5 c- s- i. `9 {8 r2 n4 E# z正所谓唢呐一出,众神避位。不管你是高山流水,还是下里巴人,琴瑟萧鼓通通甘拜下风。婉转悠扬如何?拨人心弦如何?都敌不过唢呐声直击天灵盖。
 + G  p' ]4 e* s2 L/ y* M% R, {" ]- R4 U0 `4 E8 T, K- \) N( J6 D
 
  ; {4 H! M4 U! U- |% s. R 
 2 b: M0 G% B: I$ ~& ]  o. E& J某音TVC里的沛县曹家班唢呐1 N) h* `3 U+ R: p9 U7 m+ l
 7 d8 X2 J1 u; W8 z) H; u( W
 不过仔细想想,唢呐的村气和情绪爆点,其实很早就被用于艺术作品以塑造角色。小时候N刷的《武林外传》(当然现在也一样),燕小六的拿手绝活就是吹迎亲调调,只要他把腰里的唢呐抽出来,就还是那个两眼眯眯,笑得呲牙咧嘴的乡下小伙,那身官服完全不影响他的形象。但当时唢呐的没落成大势,很少人关注到这一点。
 ! w8 V& S" s- w. k- l
 : b' ]2 E/ l9 q" A2 v3 C' J2 y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以前唢呐至多成为一整套表演里,其中一种甚是不错的点缀,它可以作为调节气氛的绝佳催化剂,但不可能拥有自己专属的舞台。谁在大庭广众面前,搞出一个唢呐专场表演,不仅男神女神的人设要崩塌,怕是红白事生意直接上门。而现在,唢呐已经成了一个拒绝墨守成规的,代表创新,代表大胆和活力的符号,甚至被捧到了乐器之王的高度。
 # E. S3 D  d9 K% f/ P4 n, s9 f( r改变又从何而来?在网络上随便搜索一下,社牛们用“唢呐”搞出的花头何止成千上万。你听过用唢呐吹的《菊次郎的夏天》吗?拜某音所赐,我有一阵天天被它洗脑。古筝版本的它可咸可甜,长萧版本的它潇潇洒洒,结果唢呐一吹,小清新秒变大冤种,耳膜上的高频率震颤让你彷佛一瞬间灵魂绕了地球一圈。疼但是上瘾。
 . Y, N  m" a3 [! I ; P) V" T: X: Y
 相信热衷于享受唢呐听觉盛宴的人,绝对能绕中国一圈。别的不说,仅仅某音里唢呐-小南一个,粉丝量就230万了,这足以说明喜欢唢呐文化的人不在少数。挺让人意外的是,他还是沈阳音乐学院出身的科班人才。这位小哥用他的一曲唢呐,跑去广场上挑动大爷大妈们的神经,直接完成了社交界的阶级跃升,公园C位舍我其谁,带动更多人听他的唢呐。% `: n( T& B) R9 t* j3 n
 4 I* P& D  B7 G& P# t
 怪,但要怪的坦坦荡荡。新,但要新的老少皆宜。这些年来,但凡能重新翻红的传统文化元素,都有同样的长处。今天刚刷到某音直播五周年活动的官宣TVC,视频中出现的戏曲、音乐、舞蹈,可谓都大放异彩,都是把“传统美”做出了普适性,所以更能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让传统重新成为潮流。. s, l0 H5 }* Q2 t% J: Y0 \+ V
 0 k1 b3 a, t" I: b
 
  : N8 g) I: G, r" o 我们不否认,很多走亲民路线的传统元素,背后深究起来都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是拿唢呐来说,虽然被年轻人现在看做东方音乐的魔性代表,但关于唢呐这一乐器的起源,目前最为主流的说法还是“波斯-阿拉伯说”,即认为它起源于中亚。
 \- o( u- R  J# Q 4 N" ^0 }5 g/ H1 Z# a0 d
 至于“唢呐”这个专称,则到了明朝之后才见于史料。当然了,关于“唢呐”走向世界的诸多细节,至今都争议不断。但为什么这些观点上的交锋,不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呢?
 - @3 U- X: E! l1 K4 I% j; S' I4 O
 6 K7 u' p4 B5 }6 v8 S9 R# x$ n答案其实也很简单,打个比方,学者们的研究想要取得突破,就要把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就好像用针去扎破气球。但越聚焦于一点,它能覆盖的面也就越小。而能打动大众的,从来都是以广度为标志的流行文化。
 . g) h1 M% Z( k! e( Z2 _  `( X5 O
 , @6 u0 w4 Q1 a  _: c. N$ q3 J# A想让传统文化变得流行,就必须让它能适配当代社会的需求。“打工人”的生活压力大,需要的就是解压的幽默故事。唢呐,刺激,用唢呐招人,幽默(社死),这又有什么不红的理由呢?当代人习惯用直播或者短视频做传播,喜欢唢呐的人便借助这些平台,原本只属于一家一户的惹人发笑的段子和灵感,瞬间又能被千家万户的同好们关注,这其实也给了很多凝固的历史重新复活的机会。( ]" s! `! |, t
 
 ! H, C4 a: i* N3 U* p什么叫凝固?唢呐可以有人随时演奏,但像古画上的盛宴、古人的生活场景,离我们实在太远了。看不到现实生活里的美,光凭想象,始终只是空中楼阁。就拿敦煌壁画来说,敦煌是宝藏,壁画更是大唐盛世留存下难得的实像。那该用什么类型的创作模式,才能引起多数人对它的兴趣呢。
 * ]2 A1 c9 l& d7 S0 [4 e
 : P1 v" @' m/ y
  ( d: p7 R9 G* t' q2 r 前两天刚在某音上刷到一个90后舞者的直播间,敦煌舞跳得很美,后来还了解到她的故事。姑娘大学专业是财务管理,毕业后去了互联网公司上班,非常按部就班。她的人生追求当然不止于此,于是辞职开舞蹈工作室,不想后来就疫情,一直停课,无可奈何下,工作室的经营又告一段落。
 & {+ i1 y8 {8 ^0 B5 M. H; P后来的故事就是,在某音开通账号,通过直播展示舞蹈。但其实跟很多舞蹈博主一样,这个舞者刚开始直播的时候,尝试过很多不同的舞蹈类别,结果反响平平,甚至招来很多不好的声音。直到有一次,粉丝偶然间提到,能不能做一次敦煌舞的复刻。经过尝试,直播间的流量远远超过她的预期。
 + ~3 J) |) Q, p3 i7 b+ S9 y) J& x( A% _/ B
 后面的整整三个月,这个舞蹈博主都在室内用直播的方式展示敦煌舞。但时间一长,觉得在室内太单调,缺乏体验感,她又将自己的直播场所换成了真实的敦煌。从成都出发,经过河西走廊,来到敦煌,又取道新疆,绕了整整三万公里。在黄沙漫漫之中,穿着五色缤纷的舞衣,日光下有如朝霞艳丽,月色中又堪比芙蕖绿波,将敦煌舞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涌进她直播间的人也越来越多。% P$ J8 V+ e6 l9 e) u5 \
 
 $ i  r, y0 t& Z! y- {
 % y! I! q! _4 i3 ]* @
  & Q, Z3 m6 v0 B  S  d! [ 在视频评论区看到一句话: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真的太好了。能在获取面包的同时,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对于很多被遗忘的传统文艺演绎者来说,可谓是奢求。
 + W7 `, q6 t- a6 v- ]; x7 t3 }
 - z# K, v0 ]5 k; a所以当时看完这个故事,感触很深。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难道没有跳敦煌舞的人吗?包括问题中的唢呐,或者戏曲,几十年前,没有人唱戏吹乐吗?答案当然是有。但他们大多数人,只走到了工作室、戏剧院倒闭,就没有后续了。
 1 I* d5 }& f& F. W$ @& B6 r) U( ^) L2 J* f; X5 T( B
 敦煌舞也好,戏曲也好,唢呐也好,都是老东西,但老东西能流传几千年,就证明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但好东西要是只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就会走入几十年前几近没落的境地。之前没有短视频,更没有直播,整个社会都在搞钱搞经济,所以就是什么流行就玩什么,韩娱进来直接独霸,失去舞台的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又被缩小。
 4 {* v" W* ^5 I- y4 T) U/ R5 O9 v+ i) H4 e+ F, F+ q
 现在没有了线下就争求线上,山川湖海皆能成为舞台,传统文化突出韩娱层层包围,这个原因无疑也很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