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来看读博的收益是巨大的,为什么读博的人却很少?

[复制链接]
查看957 | 回复5 | 2022-11-20 08: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长远来看读博的收益是巨大的,为什么读博的人却很少?
北港昕少 | 2022-11-20 12: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认为读博有『稳定』的长期收益。如果有,请告诉我。
! ?7 W+ x8 }/ d8 w$ p- v当前读博出来的收益并不高,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选择读博?恰恰相反,选择读博需要投入不小的『青春』和『机会』成本。
. U7 {: u" r% r1 H& g* I读博需要五年起步,是人生中最长的一段教育经历,正常毕业出来,基本要小30岁。
7 x( q. D* N' ^9 w1 k  r读博期间面临大量战争迷雾,科研进展除了努力外,也要看运气和人品,非一人之力。博士生中能做出出类拔萃研究,得到光环的人,终究是极少数。
# X, R# @) |+ B此外,学生很难独立掌控自己的前程。不同导师和方向之间的差异,可谓天差地别,有的是福地,有的是火坑。最简单的例子,计算机/金融和劝退专业的博士,收益显然不同。
4 }# f1 e) D: n9 N因此,选择读博士,最好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明确的目标追求,以及对失败的心里预期。
0 T$ @9 ^7 F* @0 k暂且别管不知为何的长远收益,收益终究因人而异。
hdywz751748 | 2022-11-20 21: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晋博导,不请自来。0 D6 J! ]; ]+ }$ \
知乎的惯例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如果放在20年前,的确可以说读博的收益是巨大的,但是今非昔比,现在博士毕业后的出路也不容乐观;而且读博的成本不小,包括时间成本、风险成本,有头脑的人应该评估一下读博的性价比。9 g, O7 C# H# V$ J( R- o
博士毕业后的出路不容乐观4 O$ A+ M# M) F+ h

: y6 c5 c% d( m) o" V7 N. J* G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校是一个老牌二本院校,近几年随一本招生。2019年我们教研室招聘教师的时候,我是面试评委,那年我们教研室招的老师是河北师范大学应届的博士,属于教学科研岗。
5 J3 m5 f, \. b3 Z到了2020年的时候,我们教研室招了一名来自南开大学生物化学应届毕业的博士,年龄30岁左右,也是教学科研岗。
: [1 q: v/ ?, W9 ?9 H/ Q; X: j2021年,我们教研室招了两位博士,一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应届毕业的博士,年龄30岁左右;一位是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的博士,年龄在40岁左右,均属于教学科研岗。
8 m  b& e3 j" w% ~7 b今年,我们二级学院招了2名科研岗老师,一位是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博士毕业生,自己带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位是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年龄均在30岁左右。9 Z$ f1 F1 q/ j; e/ w
再说说我了解到的今年博士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原来我带的一个本科生,今年从军事科学院病理生理学专业博士毕业,今年30岁,他在找工作的时候,本来想去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但是无奈文章没达到要求,只能去了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5 X1 o, q" b  C: {7 g
可见,名校的博士毕业生也有向二本高校扩散的趋势,博士毕业后的出路不容乐观。
: V0 E* L0 q4 v. K读博的成本巨大2 `" \3 j$ {5 c- U$ L2 _6 c, q  X

5 T1 u$ c( p7 }, {6 C5 i% i) C读博的时间成本巨大。我们专业有个博士研究生,今年已经是他读博的第6个年头了,实验部分已经完成了,但是因为他没有发表符合导师预期的英文文章,迟迟不能毕业,而且何时能毕业也不清楚,眼见着一个充满朝气的小伙子日渐憔悴。
" b1 J0 s6 C( {8 f& T读博的风险成本巨大。读博期间,博士生承受的压力比较大。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答辩,这些要想顺利完成,博士生肯定要承受不小的压力。除此之外,实验的失败、导师的催促、答辩资格的获得、小论文的发表、延期的可能性、与试剂公司等相关人员的沟通、与同学之间的相处等,这些都会对博士生造成不小的压力。如果博士生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话,很难熬到博士毕业,甚至有可能导致抑郁。% L- U; z0 @# I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 I" u8 `( K( e7 S

4 ]! K5 J, l* I1 ]4 g那么除了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之外,适合读博的人都具有哪些特点呢?" v  v) o; Q  s- y3 X
对科研抱有极大的热情+ B/ ]3 B/ W* L/ m  }$ D

5 a- i% U) P+ p5 Z# N& A博士的毕业论文需要创新,而创新比较难,说“想破头”也不为过。另外,博士期间的实验工作非常辛苦。因此,没有兴趣做支撑的话,会很难坚持下去。" \8 X0 ?; E3 g* H, v! _; H. H
拿我来说,当时读博只是为了提升学历水平,对科研的兴趣不大。这就导致了读博的整个过程比较痛苦,比较艰难,备受煎熬。# n! K# n. v. w: Y
而我带的一个研究生则不然,她是三本考到我的门下,对科研兴趣极大,常常为了做实验废寝忘食。最后她毕业后到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当了实验员,一年后又顺利被录取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6 _# d" g4 v: {7 B+ m两相对比,一目了然。7 a% m( z2 \: K& S# W
对读博后的出路不要有太高的期望- d" b7 Q3 @5 u- X: w, P' {
! P2 i5 Q2 Z1 W7 j0 A0 Q8 S
读博虽然辛苦,但近几年博士毕业招生人数还是稳步增长,因此即使博士毕业后找工作,也未必能找到待遇非常理想的职位。
; }. Z- ~3 x: T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硬道理,无论是看文献,还是写论文
# c% p" d3 x$ `" L2 D& N" S& h4 {+ i
对博士的培养是一种专门教育。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科研的流程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l) }1 ^2 \9 _8 e0 f
多动脑筋,不闷头做实验( ~+ C5 X. H- k  I3 I7 m; ^

+ f  Q( n4 Y# N" ^+ H, U有的学生每天忙忙碌碌,但就是不出活儿。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只知道机械地重复实验,没有动脑筋思考。这是行不通的。! Y* ~4 _  Z( o/ \* K
学生不光要知道如何操作,还要知道实验原理,为何要做这个实验。另外,当实验失败的时候,还要会层层分析原因,从而尽可能高效得到实验结果。
" Q9 y8 j2 Z, u# c跟同门搞好关系
3 l9 Q" \/ a+ S! Q# s) ]/ T- ~
8 t; E1 `4 [, @  e/ K0 r" n有时一个实验凭一己之力很难完成,比如要处理一批实验动物,需要别人帮忙,如果你平时不帮别人,别人也不愿意帮你。
6 i2 _8 _1 U5 I0 t能事先做足功课,带着想法,再去找导师沟通& \% ?5 q( D7 l: P$ [5 v( T

/ H9 m" g2 N1 f' ]" z& p% ?$ h4 t有的学生也知道联系导师,但是如果没有想法的话,先不说导师是否答应联系你,即使导师答应了,最后也一无所获。
- K- W& ]( ?# |3 J9 N! r' A7 b而带着想法跟导师沟通的话,这时,即使导师再忙,因为你做足了功课,你的想法让他感兴趣,他也会抽出时间听你讲。9 h/ \, x9 ^" F1 t
以上,不要盲目地认为读博后的收益巨大,下定决心读博之前一定要评估一下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否则即使读博也可能会觉得非常痛苦。
汪歪歪渴 | 2022-11-20 23: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两个问题。& T8 m. g0 P# ~) t) O
第一个,从长远看读博的收益是巨大的
8 V5 C( T5 S, W# i2 j% K! w但是从短期看,读博的风险也是巨大,这就是所谓的风险与收益并存。
# T! c! X6 D  q读博短则3,4年,长则7,8,更有甚者花了很多年时间读博,却最后连博士学位都没有拿到。
8 y# m/ d8 Z) P# d再加上,读博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导师,课题,研究方向等等,基本上每个地方都不能有短板。1 n5 k  F% P4 j9 p! E3 n
比如说,导师不错,但是课题组没钱,研究方向很坑,那你肯定就很难满足毕业要求;再比如,课题组有钱,研究方向火热,但是导师很变态,那你就别说毕业了,你别退学就算你意志坚定了。% b* V5 J; m: B0 l! L2 `: C1 {
1 K! I* w" X  W) J5 e. b

+ O, R$ _; A' [( p! I& L8 J第二个,为什么读博的人很少2 R+ r0 Q; ]) f% }% D' L5 B
我根据21,22年的本硕博招生人数做了一个漏斗图。
( X3 v) `: S+ q3 F首先是本科生,因为本科和专科最后都可以拿到博士学位,所以都算上,所本科生算1001万人。/ l9 I1 v" ~" n4 h! J9 F
2021年,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01.32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44.60万人,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高职高专招生552.58万人,本科录取率为41.6%。
其次是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是105万和12.58万人。5 w, ]9 }2 [3 ?* {2 P4 B$ z
2021年全国博士生招生12.58万人,硕士生招生105.07万人。
你可以看到,这个漏斗是多不和谐,因为从本科到博士,仅仅只有1%的人才有机会读到博士。
' }4 p5 t+ W+ a0 v8 E7 {' {7 z% w; |+ p5 N$ z4 e5 H5 M) v
从长远来看读博的收益是巨大的,为什么读博的人却很少?-1.jpg
6 N, e9 h) E$ I, f1 `这还是我拿本科生作为起点画的漏斗图,如果拿总人口画,更是夸张。$ X' O, p- p# W) p
0 x3 g" g* f# e7 s
根据这篇论文《过剩还是不足?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适切性分析
: }' b1 q* O8 p9 {6 b* K截止2015年,25-64岁劳动力中博士学历获得者中国才0.2%。
* ]7 {9 [$ v7 K- E0 B
/ Y5 B/ `* }4 I 从长远来看读博的收益是巨大的,为什么读博的人却很少?-2.jpg
4 |+ G+ i# ]+ A按本科以上的总人口算,也才1.24%,跟我们刚刚估算的差不多。$ N8 W  p+ M0 c: @' u4 S
# g9 [+ a2 \4 \
从长远来看读博的收益是巨大的,为什么读博的人却很少?-3.jpg 6 ~& A' H, p; @( `

: t' r; H* \; }$ f总的来说,读博的长远收益确实不错,但短期风险很高,且不能忽视;其次,读博的人就是很少,因为本来就很少。
' ~- M4 Z6 m" Q+ O6 Z3 ^6 q对了国内的博士名额有限,大家可以薅老外的羊毛。
( S, Y5 U/ s* S8 k怎样准备国外博士申请? - 平凡的回答 - 知乎 & U+ v, W! d; M( E
为什么要去国外读博士?3 Q; G& _+ a4 c" J& z' d% A
读博的前辈,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读博士?/ P4 S' u' V4 G" @9 V$ ], p
学历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淡茶754 | 2022-11-21 02: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博士的招生名额就不多啊……8 j9 ]+ k1 [+ ]- T) l$ o8 k
哪怕是到了博士泛滥的今天,把各种天坑冷门专业都算上,本科生跟博士生的比例也有40:1,研究生跟博士生的比例也有10:1。
; o% ?3 r/ N! k$ ~( `5 `现在直博的依然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还得需要先读一个硕士学历。换句话说,就就算你想读博,一个硕士学历就已经卡掉了3/4的人。
. i' K+ m% `* m+ D$ D为什么公务员考试报名的人那么多?公务员考试最低大专学历就能报,一年将1000万的应届毕业生,能不多么?就算你报不了热门岗,还有三不限。
5 Y1 Z* o0 M% l/ n不管现在有些人说读博多不划算,但看一下现在的博士申请和考试,特别是那些好院校的博士生导师,哪个身后不是排着一堆人?
3 W" O; t) L4 y3 v/ y, v换个角度说,这几年很多人刷海外水博学历用来评职称这事,应该也知道吧?那么,如果国内的博士那么好考好读,这些人何苦要花那么几十万去拿个看着就很水的东南亚、韩国等地方的博士学历来用呢?
逝去的青春956 | 2022-11-21 08: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本科:消耗4年的一次性开采时间,获得水晶原石一枚。可以开启水晶抽取前提,但未经打磨的原石没有抽卡低保。大概率能抽到N级前途,小概率miss或者抽到ssr。
. w  }% C7 j" Q/ Z1 w, R. [读硕士:消耗2-3年的一次性打磨时间,打磨一颗水晶,大概率抽到一个R级前途,小概率N或SR,有0.1%的概率爆出SSR前途。打磨完成后,额外获得读博士的机会。
3 ?4 j7 s( m* U4 X; y% f0 G读博士:追加4-8年的一次性打磨时间,SR和SSR的爆出率翻倍。2 ]1 w' K" J& S# ]
ps水晶有耐久度,打磨时间长短与损毁概率高低正相关。如果在一次性打磨时间内强行终止打磨,抽卡概率不变,但已经提升的损毁率将被保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7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