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韵教育丨教育者应该坚守的十点常识

[复制链接]
查看8091 | 回复1 | 2022-8-11 15: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韵教育丨教育者应该坚守的十点常识-1.jpg
- d, a: M+ A0 b% V* w
一、班主任是最重要的老师
3 ~% p  r. ^! t4 L  P0 m' ~学生需要有精神的导师。学生求学,除了渴求获得知识、能力,也需要有精神向往与寄托,特别在青少年时期,他们需要有“人生标杆”式的人物在身边。这个标杆式的人未必是历史名人,未必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未必是媒体宣传的英模人物,而是他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值得他学习并景仰的活生生的人。8 n, A) }2 N0 X
父母作为亲人,有时起不到那样的作用,或者达不到那种理想的境界,于是他会在学校里找寻,在社会上找寻。学校是他生活时间最多的地方,在这里,学养高的老师,有精神感召力的学长,都有可能成为他景仰的人。他需要一个有人格魅力的灵魂的导师。在他心目中,这个人是真诚可靠的,像他背后的一座大山;这个人坚定有力,能一下子把他从泥淖里拉起来;这个人富有经验,总能在他最困惑的时候点亮一盏灯……; X* _" M8 ~' r* p1 g3 v
二、怎样向学生介绍学科学习任务
# H4 v& ?$ ?1 b! j1 F0 x) J学生讲述某些任课教师对学科学习任务的介绍,很“经典”。
7 C+ T8 @% y4 g, q/ n* i甲老师说:“我这门课,就是靠多做题,熟能生巧。上届高三,某某中学做了一万多题,高考卷上果然有三道题基本一样;还有三题是相似的,所以,一定不要怕做题……”" J/ p, a2 M& d- T
乙老师说:“我这门课,就是靠背,除了封底上的定价,你背个滚瓜烂熟,考试不会吃亏的。”' e3 w4 o9 Y! F( q& K4 ]* H
丙老师说:“我上课说的话,凡是说了两遍的,都要记下来,考试基本就考这些……”/ w2 h1 B! s- N$ }2 K7 s' ^5 X
我感到困惑:教师课堂上这样介绍自己的教学,学生怎么可能对学科学习产生兴趣?任课老师不向学生介绍学科内涵,不介绍学科史,不介绍学习过程的不可知与趣味,而是用“好处”引诱学生,或是用考试恐吓学生,这样宣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很多教师就这样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小贩”或“助考师”,每天辛辛苦苦地做违反教育规律的事;他埋怨学生不爱学习,却不去思考究竟是谁“高速度、高效率”地毁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Z& @6 `0 b& P' r4 G# X
三、“二九一十八”与“三六一十八”; B6 O4 ~3 `' ^3 t
节奏正常的,甚至慢条斯理的常态课,不容易被记住。这样的课是不是就没有“效果”了?未必。这些年,倡导“高效课堂”,行之严苛,有指导者点评时,批评开课教师“这里一分多钟,讲了没用的话”“两三个学生发言,都有些拖沓,应当提醒他们简单一些”。锱铢必较,几分钟的缓冲也不允许,这是把课堂当作生死竞技场了。6 e5 l3 t" h" L2 Z8 u( p
既然一节课能精心设计七八个有效环节,而且“环环相扣”“举一反三”,那就是说,一节课胜过好几节课了。可是,课时是国家课程规定的,是有依据的。我在一所学校听了有关“高效课堂”的介绍后,不得不质疑:既然每节课都如此“有效”,甚至“高效”,那为什么贵校课时不但未减,反而有所增加?“高效”之后节约下来的课时做些什么呢?为什么你们连体育课都减去了?
/ I& X, F$ y3 e- o如果省下来的时间给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了,让他们去社会实践了,让他们去野营了,或者,让他们去劳动了,甚至,用于他们增加睡眠了——那样的“高效”,可能有价值。如果课堂是“高效”的,一节顶三节,学校把省下的两节拿来“训练”,做题、考试,以测验“高效”,我就觉得:“二九一十八”有时未必如“三六一十八”。
! e) {+ }% j' J# v6 d/ U& r& X4 A$ }8 B  ]5 N- @# T$ W/ X% y
海韵教育丨教育者应该坚守的十点常识-2.jpg
* b  X" x- N' ]0 s7 @9 J4 |0 s7 g
四、慎言“挖掘潜力”
6 D" L! e* ]: ]4 A: K( i" O我觉得,中小学有些课没有必要上。现在中学的课,实际课时远远超过国家规定,小学的课也多到不可思议。之所以说中小学生是全国最忙的人群,就在于他们每天学习活动远远超过8小时,而且双休日也无法休息。我时时质疑,总有教师说:“目前情况还不错,上课没有人睡觉,作业也都按时完成了。这说明学生还有潜力。”
/ p& f& k# N; A# ^! H, D可是我不是这样观察的,我想到,学生是“打起精神来听课”的,回到家后,是喝了一杯咖啡或是浓茶提神的,他已无余勇可贾,不能再“挖掘潜力”了。经验告诉我,持续学习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低效。当学习失去乐趣而成为“无限度的任务”时,青少年对生命、对社会,对面临的一切都有可能抱着不负责的态度。
& o6 A/ Q5 u! |五、防止“重教轻学”
, _& U. z5 n9 j* X& Y: r6 h/ e“少上一节课当真有什么不得了的后果?”我在学校提出这样的问题,绝大部分老师同意我的判断,甚至有人认为“少上20节也不一定会出问题”。曾有个班,对某科教师的教学反映很不好,这个老师不认真备课,上课照教参读,作业不批不改不讲评,教学评估,这名任课老师平均分“不及格”。
9 }/ X6 U7 C2 E( @2 N$ O/ {- T, q但这个班考试成绩却并不差。学生毕业参加学校的调研会,直言不讳,说:“考得不错,是靠同学们努力;也许是指望不上老师了,所以我们班的自学能力比较强。”这个例子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不能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觉和自学,但从中可以看到,学生素养的形成未必靠教师,也未必依赖课堂。
" H' u, F2 c% ~" J7 t目前中小学“重教轻学”倾向很严重,一是对教师要求过高,百般挑剔,二是课时过多,忽略了“学”。在教师职业水准不高的情况下,学生学习会出现困难;而教师力能胜任的状态下,学生往往也会缺乏主动性,过于依赖课堂和教师。——观念陈旧,缺乏智慧,师生双方都会弄得疲惫不堪。
3 \) A: V6 z' ^六、要保证学生的自习时间/ B, F1 X' c5 X" f" |8 `" N+ b
课堂学习是普通要求,如果学生“不在状态”,不必强求他在课堂“学会”,他可能在课后“悟”出来。如果教师总是不放心,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向学生重复,不但低效,也会导致学生厌学。( U$ I2 S9 r+ M8 d* n, p$ E( F( |# {5 T
晚自修是学生自学时间,每天有这样两三个小时,学生能做很多事,解决很多问题。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课堂教学是同一要求,在课外,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发展个性化学习。现在很多中学生的晚自修被“统”起来了,集中在学校,由教师看管;更难以理喻的,是晚上也上课。% [1 W" u* p' H" J
问一所初中学校的校长,学生白天上课已经很疲劳,为什么还要安排“上晚课”?校长说,是应家长要求开设的。家长认为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利益,提高升入高中名校的比率。学校觉得不妥,老师们也不愿意,家长不断上访,教育局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这个“上晚课”,于是立刻形成风气,所以该市才有晚上九点半交通“夜高峰”堵车的怪现象。——学校的教学要听从家长的安排,这种荒唐事,不知为什么,整个学校没有不同意见。+ m* ]: r, j+ N" ~8 S* a
0 P( B; Y( ~1 g3 c
海韵教育丨教育者应该坚守的十点常识-3.jpg

) s  T$ u" G3 k: J3 |8 p七、不能只吃第五块饼4 x8 T: ~  X: H7 Y2 D: l
过去的笑话,有人吃饼,吃了一块,还是饿;吃了第二块,不够;吃了第三块、第四块,仍然想吃;吃了第五块,饱了。于是他说:“早知道只吃第五块饼好了。”. U* i) o! H* ^3 L. [" Q% i
教师给初中一年级学生做中考卷,高中三年,每天上课不离高考,“课堂教学考试化”,犹如一直“只吃第五块饼”。这种教学的危害,在于让学生对教育产生了错误认识。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没有听到来自学校或社会的不同声音。
# f1 d5 D. {1 x4 k; w八、“感恩”教育宜慎重9 {" K7 Y4 W6 O! u5 ^: W* ]
瑞典“童话外婆”林格伦《长袜子皮皮》中有个故事,慈善家老太太到学校,让孩子们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能得到施舍,喝麦片汤,得到裤衩和糖果。她的提问十分无聊,但为了能得到施舍,孩子们不得不回答她那些低级、无聊的问题。其实,她是在用个人价值观“统一”孩子们的思想,用一点可怜的施舍让孩子们围在她身边,满足她可鄙的虚荣。
' ^+ Q- G$ V0 D我看到这里感到莫大的讽刺,一些学校的“感恩教育”,往往就是谢一粥一饭,只许感恩戴德,不准说三道四,禁止思考一粥一饭到底是哪儿来的。老太婆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如果回答不合她的意,就只能挨饿,这算什么“慈善”呢?9 U; _! F; @; ^2 K# e
九、中学、小学要多交流
3 k) A: [7 A8 Y每年都有机会参观几所小学,每次都能看到新鲜事,小学同行却习以为常。我提的问题可能有些无知,我需要多了解、多沟通。有年暑假在汉阳七里小学,不知为什么,在没有学生的校园里,仿佛仍然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和叫喊。这一天适逢老师们聚会,自编、自演“毕业季”,十多位刚刚送别学生的六年级老师走上台,深情地诉说各自的这一年。想起那一幕,我仍然无法抑制激动:孩子们,你们是否知道,在空寂的校园里,老师在想着你们?1 ]+ U, d5 T0 \2 ~  i0 g  N' E
在南京珠江路小学,看到一间大教室,几十张桌子,笔墨纸砚齐备。校长说,这间教室利用率特别高,每周学生能来一次,到了星期五,所有老师都会到这儿来练字。我看了他们的板书,不仅高中教师比不了,整体水平甚至超过大学文科教师。相信有一天,那些小学生成为父亲、母亲时,会对自己的孩子说:要把字写端正。
+ b3 C' |2 i! t/ h7 W我一直在关注“衔接”,特别愿意到小学参观,我非常想知道小学教了什么,老师们怎么教。小学和中学,应当有自觉的交流,老师们先要在观念上把围墙拆除。% I5 K+ ]5 Z9 a. R
十、治理乱象靠法规  c+ t/ o7 z1 E) H% J; ]. C$ R& U  @
作业量能不能控制?家教、补习势头能不能遏制?大多数校长、教师都会叹息摇头,认为没有办法。我推想,欧美的教育文明很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过起伏,他们很可能也曾经历过一些曲折,我们应有这方面的教育史研究,而不能以“国情不同”一推了之。8 w; s8 c6 m8 ]7 U0 P* U
在欧洲观光,开大巴的司机,从德国到法国,再到意大利,直到从罗马返程,共七八天,全程一人开车。他在高速公路上一直保持每小时90至100公里的速度,哪怕路上空空荡荡,他也不加速;每开两小时,他就休息一次,第一次歇15分钟,第二次30分钟,第三次20分钟。+ \$ B0 U. y6 s8 U1 y
他年富力强,体格健壮,休息时,他无聊地坐在路边,不断看表,准点上车而不敢提前。我们被告知:他的车上有个记录仪,上车必须打开,公司能知道他是否超速,是否按规定休息,是否私自增加行车里程……也就是说,这个独自在外的司机必须牢牢地记住“行规”。5 s& O" q5 x( \# d6 n
如果违反行规,一次罚款相当于三个月工资,代价极大;而如果有个两三次违规被公司开除,连工会也不敢帮他说话。谁也不敢破坏规矩,因为有制度约束,有行会管束。意大利人浪漫,但并不散漫。一个规则,一个办法,就治住了路上的乱,每年要少出多少事故,挽救多少人的生命!
1 I" H) U7 H. d# q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社会如果守规矩,先得有规矩可守;教育给人以智慧,教育本身必须有智慧。基础教育的乱象完全可以靠法规得到治理,任何推诿都是丧失教育责任的愚蠢行为。" C# K! D: u+ {5 k3 ]( `& @/ b3 W

' g! e, [3 A* p$ Y. N5 `2 q4 _2 U# ?. S: N( z$ E5 `. A; r. L9 `% e
作者:吴非(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
保护膜5 | 2022-8-11 23: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