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6 M0 j; ] j. h c, c
) [8 ` E1 `$ S% {4 x" J0 C0 q
光明日报记者 李睿宸
0 W" h/ O L7 `4 E5 p4 |; g+ F9 M$ s6 r
“希望你们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回信,勉励他们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 p5 `" H- C! p; x( p2 F& i1 C, U
! R. v3 |7 e2 g/ m% |作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倡议者和执笔人之一,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如今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卢森通,再读回信仍会热血沸腾。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和其他中国留学生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将回信读了一遍又一遍,强烈的爱国报国之情在心中燃烧蔓延,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总书记的嘱托牢记心中,以实际行动续写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 S! E; `. R4 i2 k
4 Z' o, _5 J3 ^3 B8 L! n' b负笈求学志,拳拳报国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政策指引下,仅2016年至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就达251.8万人,回国201.3万人,学成回国占比近八成。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将梦想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9 r. U( m# S9 f+ I
. H/ @) |1 ^0 B! @“激励一生的精神财富”
& X9 e9 ?5 u) b& l% \& j6 b5 x5 @, u/ k8 f
; s( I' `8 E, x0 ]8 x
! Z" T9 A; ^# H& i$ T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卢森通选择回国继续深造。资料图片
# G$ O" j9 f# f+ [% _1 s. f8 @
' c/ I% p1 I+ P* X“留学报国是时代赋予海外留学生的光荣使命,我将牢记心中。”从莫斯科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卢森通来到北大继续求学,深入研究中俄两国法律比较、“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合作等领域。于他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激励其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谈到毕业后的志向,卢森通坚定地说。0 Y7 _: s2 H" \0 }6 L' A, F2 Y( i# V
& I/ K( f3 _3 C* l1 |, W4 S同样作为致信人之一,国家公派留学生、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博士研究生楚锦哲不仅感怀于习近平总书记对留学生的谆谆教诲,同时也感到沉甸甸的使命。作为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法律顾问团队的一员,熟悉公司法的他一直致力于为使馆和中国公民、企业提供专业法律帮助。
( s( X' U6 W! o* n, N; t2 W
U8 K: T3 e, _7 _: @. q0 C: B1 _2 C) j4 P
) r: y3 d$ W; e8 e
楚锦哲(右)在硕士毕业典礼上。资料图片
1 S: C7 x4 H1 F* K- N; Q8 G+ P6 k7 E) [8 T4 @$ I2 \8 E- Z! _0 ^
“为祖国和人民奉献我的一腔热血,我无比骄傲。”楚锦哲打算毕业后继续向中国公民和企业提供相关法律服务,为他们在俄罗斯投资经商保驾护航,同时也为中俄经贸交流贡献一份力量。
1 O3 t" `; E+ I$ R" M0 }
1 K/ f- d$ e; g$ `6 F; `4 ?+ Q9 T2 D“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怀揣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期待,致信人之一陈光鈜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浙江温州成为一名制造业新兵,在繁忙的外贸与内销业务中,磨练本领、挥洒青春。4 x5 F7 _3 n- t3 W
$ v* z3 m( L6 h; }9 _' K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道路上,我们仍任重道远。”陈光鈜说,希望自己成为行业中那颗虽小却重要的螺丝钉,用实干展现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
% o$ g0 N( w% q* K% U# I1 @- o4 |) x! G# i# i) ~4 g
% G* _. S! I4 I! B9 c9 U
& s2 j5 z. a B/ N+ l% j( [# }5 Z
高牧洋(左)参加中俄青年交流活动。资料图片+ {- G, M8 Y6 Y+ G* G7 G
& [9 b, S. @6 b. I获得莫斯科大学红本优秀毕业证书、组织中俄两国青年友好交流活动、积极参加中俄科研合作项目……致信人之一、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主席高牧洋度过了繁忙、充实的留学生活。“新时代的中国留学生,要更从容自信地向国外友人展现精神风貌,更主动地投身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作为一名研究数字经济的国家公派博士生,他希望能为国家“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贡献光和热。1 F; I: X8 U" q8 q5 S
, D# B: q& Z$ d$ y8 R- v* W' Q
“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g8 u% S% }4 m! s4 L" ^' w P1 a. Q
6 |# y/ q, E+ g7 S8 {0 m& I在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心中,祖国是难以割舍的情感,也是至高无上的信念。
% j, q: V9 U7 n2 V% |9 X, ], S( Y6 I: Q% j8 c0 \9 a, v; B0 B
新中国成立初期,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留学人员毅然回国,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如今,海外求知、学成归国仍是众多出国留学人员的最终选择。据统计,2021年回国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首次超过了100万。
& K) ?5 c E. k" b! e4 Y' u* o* b' ], z1 k% Q3 H) @
“对新一代留学归国的科技工作者来说,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始终是萦绕在心头的主旋律。”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教授李向平说。自2015年从澳大利亚留学归国后,他结合纳米光子学的前沿科学问题,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在超表面多维光场调控、六维光信息存储、超分辨芯片成像等方面取得原创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自然·光子学》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5 I& w l+ J' y8 l" Z6 | B6 a! ^5 X- \/ {
如今,李向平所带领的暨大海外青年团队,是纳米光子存储技术的世界密度纪录的保持者。“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他说,要将基础研究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力争实现更大的技术突破。& k' L4 ]/ r2 Z7 v ~8 a" v
2 Y* _" y7 t! i7 @- ^9 q3 a
“生逢伟大时代是人生之幸。留学生不仅要增强专业本领,更应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全球自然资源管理专业的刘欣悦对此深有体会。
* S7 F+ h6 h' }) J" y7 }& o3 Z) b) z0 d+ D: B
2018年,刘欣悦作为国际志愿者去波兰弗罗茨瓦夫市的中小学支教,她精心设计的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深受当地学生欢迎。在面向市民开展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中,刘欣悦展示的中国元素总能成为全场焦点。“我热爱我的祖国,所以希望让更多人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她说。
3 l# A% T3 }1 y: i% V7 k! v x
) N5 [/ }0 T7 U& N8 W8 u作为一名新能源专业的留学生,今年即将毕业的刘欣悦决定短期内在新能源技术相对成熟的欧洲工作,学习国际前沿技术,待学有所成后再回到祖国怀抱,为国家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产业贡献力量。# Y1 k% c' f+ F6 \/ N
q8 d E4 a+ b4 `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K9 v5 ]& N7 ^) F% A
$ l9 O' o" f' G2 L
“在亿万中国人民前行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留学人员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待,早已成为众多留学归国人员的奋斗指南。& h3 _& w+ l3 e0 H0 j* p' i
4 J8 @9 t1 |- n$ T# F在江苏苏州海狸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任辉看来:“中国是自己的根,科研人员就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1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结束后,他义无反顾回到祖国,积极投身于纳米磁珠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研究。
9 f% w% k4 O5 O' x; Q
! l# \8 R7 k$ X; i. N' L- h! K7 n8 J* u$ L
$ _0 f! j8 N) _$ X
任辉在实验室调试药剂。资料图片
$ Q4 Y- h2 e3 h% g4 p, r) o, N
|7 K$ D* v* L! c* r i/ y8 S0 H; [“作为新型生物医学领域‘芯片级’核心原料,国内的纳米磁珠严重依赖于进口。”任辉说,“我和团队十余年来始终在做一件事,就是推动国内纳米磁珠的产业化发展,解决这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如今,纳米磁珠被广泛应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中。
, _% `/ }: u; m% r( R- A. }! {* C3 p4 y" ~5 D7 O
“国家为科技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丰沃的创新和创业土壤,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开发更多高技术产品,提高关键技术的国际话语权,才能不辜负祖国寄予的厚望。”任辉说。
9 M6 A( w/ I1 C. Z
0 s$ n$ ^4 b, ~% j7 k' [' ^$ @2013年,李青怡以国家公派留学生的身份来到波兰华沙大学就读,2020年,毕业后的她放弃国外数个工作机会,回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为一名波兰语教师。* |5 B5 ~% U: i$ b5 I9 m9 T
% b2 M8 W* j# k% \3 H: b4 D, N
李青怡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站上讲台的经历。从起初担心课堂出现突发状况的紧张不安,到一直备课到凌晨,再到讲台上微微颤抖的声音……第一堂课顺利完成后,她愈发认识到教师这份职业的庄严使命与重大责任。“学有所成、留学报国是所有海外留学人员的最高追求。”她说,“为祖国尽绵薄之力,将青春与才识投入到民族复兴大业中,我干劲十足!”
3 {; W, ~3 f6 j/ ]! H7 l" j
& \2 }$ O# L$ g) }0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7日07版)
( M* } d, @0 N! ]! [0 [# g* |. l
" G' r' x) U6 i2 ^4 @5 P5 c' B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