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U# ?* _! m2 o
- D- g- Z0 J( i: d) P: @* a! z“我是犁田耕地晒黑的”“我是种玉米晒老的”“我是摘果晒花的”……日前,广西贵港市覃塘三中“劳动之星”表彰会上,学生们黝黑的面孔写满了自信,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也正逐步养成。
- G7 U# A) u; G7 ]0 e q4 F! W/ D& H1 l: C$ H% N0 d3 A3 Q
为了不让劳动教育停留在课本上,广西各校积极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注重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力,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南宁市桂雅路小学带领孩子走出校园,从秧苗的播种到稻谷的脱粒,每一个主要劳动护理阶段学生都参与其中;百色田东县中学全校22个班级1100名学生下田插秧,完成水稻插秧32亩;贵港市覃塘区蒙公镇廖瑞小学的民族编织劳动课上,学生们认真地摆弄着五颜六色的塑料绳,做出一件件实用漂亮的手工艺品……
/ |! N2 B m7 j' `# p$ G" f: g, C% I+ d& j, n8 t0 u& m
“通过春种秋收,让‘幸福生活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生长。”南宁市桂雅路小学校长陈一璐说。( E+ s9 L5 s0 p/ Z* h0 ~
6 ^' l* _; z6 u6 u' G
广西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刘冰介绍,广西各地各校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构建了覆盖三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的课程体系,同时围绕日常生产、生活、服务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走进乡村、体验农业劳动、民间工艺制作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4 V" Q* Y4 r- C$ B. h
; X ~! c" S" f. G& q5 K, a4 b
场地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托和基本条件。广西要求各地各校见缝插针、就地取材。农村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城区学校也想出各种妙招,充分利用学校楼顶、楼道、杂物间为劳动教育腾出宝贵的场地空间。6 X2 k4 f6 o' M$ s# ?
. E* d x1 B6 E* l( b' q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地处南宁市青秀区,这里可是寸土寸金,“一土难求”,但学校硬是在教学楼楼顶开辟了近500平方米的空中菜园,成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等特色课程的宝地。: ?/ b" W- x5 P1 Q9 X4 g. n
, O; Y- x. f5 I7 A) D2 e( ^
校内实在没有场地,怎么办?广西一些学校采取“走出去”策略,通过借场地、租场地、共建场地,积极发展自己的劳动教育“根据地”。, w2 d8 I& d8 a* V8 y! k) J- H. A
3 f( n! L0 Y( v9 p7 I$ |4 T! u广西各市的农业综合体成为学校的“校园农场”。玉林市的中农富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桂林市的喜耕园家庭农场、北海市的赤西田园研学基地等,为城里的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劳动场所。位于南宁市邕江之畔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的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已挂牌为南宁多家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2 y9 B, Q$ B. `% x! U, e2 i' v) \( |0 `, ^
为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广西各校将本地乡土特色劳动教育资源引入劳动实践课,开设壮族农耕文化等劳动教育特色品牌课程。. G. }. `3 ]4 D! O4 D# D& w- X
* y, _3 l9 w* \6 s# U: N1 X: d; p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小学把学习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聘请蜡染非遗传承人进校指导,同时利用校园空地,种植栀子、红花等用于蜡染的植物。 J+ Q1 r) K @; p
$ t |+ E5 y' G2 _
“从种植蜡染植物开始到制作染料、染色,我都全程参与。”该校五年级学生潘柳颐说,现在身边的同学都喜欢上劳动课。
3 f3 k* g9 s) d& S k7 d: C# T7 u5 ~& c' x) _, d. z
为解决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广西各地学校除了设立劳动课专任教师,聘请能工巧匠、劳动能手、家长志愿者担任兼职教师外,还通过场馆改造引进一批手艺人、传承人、老匠人,把设计室、创作室、工作室建在学校、设在教室。
8 \/ n9 o" x v. [
5 M4 p' B: Q& E5 j# p; K贵港市覃塘区小学的壮族农耕文化馆、桂林市叠彩区小学的陶艺室、融安县小学的烹饪间……目前,广西各地各校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精品样板课程,持续让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心灵,让劳动教育奠定学生成长基石,使其更加阳光、更加有活力。
' x9 H3 v0 A8 \6 E" H1 j8 e( S# |5 D! w6 |8 v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敏
7 O: g, Z7 c) S
- ?+ w) Q# \; ~6 U- a B《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28日第3版 版名:新闻·要闻% {/ s, ^) K T3 q
. m! @8 n. Q0 Z! L9 g& c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0 K) b* H4 \) v# Y" v7 D5 j" e6 u; b* l4 H. B# i; i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