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乎上那么多人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复制链接]
查看1886 | 回复5 | 2022-6-30 13: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一个问题大概是哪本名著是名不副实的?其中一个高票答案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是我觉得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读读。你们怎么看?
* p& |' E# j1 _# m) L1 \7 l  R不钓鱼。不要攻击辱骂。不要引战。不要拉帮结派。要理性思考!8 U4 v# o* C+ B. I
仅聊聊这本书中描绘的理想、制度可否实现。
小小的鼻祖 | 2022-6-30 14: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保尔本身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
1 D( h8 @3 {3 b) Q3 Q- \! E( R; E列宁式共产主义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有一个高度集权的政党,用来开展各种武装夺取政权的事业。
% _2 v4 ?) J) @主观上要求这个组织的成员像个圣人一样。
" D6 e+ u' J7 G- f9 I6 W当然圣人是不多的,但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是受沙皇贵族资本家压迫的,苦大仇深的无产者,很多人都达到了“其它都不重要,有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的境界。
" _  d$ f6 K; d! R* Q这种人就是要打倒锁链的主人,最好连根都刨了,一直到死都能保持强烈的主观能动性。$ c$ L: x4 [/ U6 K& P% U- {
一般来说都解读成奉献啥的,但换句话来讲,永不熄灭的愤怒和刻苦铭心的仇恨才是他们的源动力,在消灭贵族资本家的道路里,除了死亡这些人没有弱点。# R$ m/ u! @; @6 x) Q! D0 S
这些人被称为先锋队,但凡他们活着,那就是要去最受压迫的地方,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旧势力和建设新社会。
' e+ q8 f% F6 u所以到了某些阶段,他们就显得不合时宜。! o$ ^' d. U$ I. B' \
现在和平时代的人大多数是日子人,自然也理解不了从绝地一路砍到新社会人的心理。对于日子人来讲,妥协和退让是一种常态,反正还有余地不是吗。' f% t$ B" \, ?4 z; B
这也是革命政权稳定后的必然,他们来了走了。总有一天日子人会觉得他们事儿逼 新贵族会说这些人过于极端不利于团结  新兴资本家会说这些人已经疯了。
# i4 I3 X  ~9 d$ p3 E0 `但至少他们没白来。
芊芊551 | 2022-6-30 23: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有一帮搞文学的和文学爱好者,逻辑极其混乱。他们往往是这样的:你跟他说文学,他跟你说思想;你跟他说思想,他跟你说独立人格;你跟他说独立人格,他跟你说体制;你跟他说体制,他又问你为什么想这么多,不能好好说文学吗?2 `, D5 k1 W' f$ K: Y& o' x
这帮人读书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获得优越感。如何获得优越感?通过打造自己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设。如何打造独立人格?通过骂体制以显示自己的风骨。* _& U; f: z: n: S' H5 \- K
可是他们又特别怂,不敢直接骂体制。于是想了个“曲线救国”的法子,通过骂苏联来达到骂中国的目的。这叫做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反正苏联死了,骂死人没风险,又能指桑骂槐,何乐不为呢?
/ Y" V) f# N. ^6 C6 U( ]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就是这种心态。在他们眼里,《钢铁》是一本写红色信念的书籍,所以必定是苏联政府搞出来的宣传洗脑书。既然是苏联政府搞出来的,那一定是既邪恶又压迫人性的。
( k) x, t# f% d# f; q: o/ a这样的书一定得骂。骂《钢铁》就是骂苏联政府,骂苏联政府就是骂位于苏联南边某大国政府。骂苏联南边某大国政府说明他们很勇敢,很有独立人格。
; s0 _( E" F" d& i( i! ]- c于是完成了一次热泪盈眶的自我感动。, I- u. i9 M) [( c$ l  |, o/ C
至于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出版过程是怎样的,到底是苏联民间推崇这本书还是苏联官方推崇,那都不重要。骂就行了。
fzny61226 | 2022-7-1 0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在强调保尔的禁欲、自我克制和牺牲精神,但这些在俄语文学中不要太多,保尔也不是只有这些。不如说,他对同时代人最大的魅力,其实正好相反,来自他所象征的一种新生活,一种终于挣脱了束缚,永远朝着远方,用自己的身体在大地上近乎疯狂地庆祝和挥洒,乃至以血肉镌刻进总算获许进入的新天新地:终于,人在世界上被允许过一种有意义的积极生活。
! j2 X0 h% }0 t8 D  I$ ?8 p在他身上有两重解放。身体的解放激起的是广大底层群众的强烈共鸣,而精神的解放象征俄国知识分子阶层对“多余的人”的百余年孤独,在金色的青春洋溢恣肆的共青团大会上,“未来是我们的!”标语中,狄奥尼索斯狂怒的胜利。
+ F( u3 h7 Y- J3 l: e9 @7 Q列宁说帝俄是各族人民的大监狱,不仅仅是比喻。沙俄的村社制度能一路追溯到金帐汗国蒙古的部族归属制。彼得大帝规定,任何村社农奴都不得离开自己的村庄30英里,否则严惩。即使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尽管农民有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但仍归村社管理,要一直等到斯托雷平改革,1910年国家立法才正式承认了农民离开本村庄的自由,直到革命前夕的1916年,全国也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农户退出其村社。0 \, {# l; `# k! \1 ?, c
守着全世界最大的国土,却哪也不能去,这何止是卧槽,简直就是卧槽。由于我没文化,只好借用屠格涅夫形容农夫冬季生活的一句名言,“过着鼹鼠一样的日子”。
" q% `' Y4 {" _3 s所以为啥沙俄军队一去当欧洲宪兵,军队一出国打仗,大家就超级兴奋,《战争与和平》里跨过边境时连“全世界万岁”都喊出来了,还有为啥哥萨克被寄托了如此多的浪漫想象,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那可能是绝大多数普通士兵一生中绝无仅有的离开自己家乡,甚至国家的传奇经历了啊,回去能吹几辈子,比如保尔没见过他外公,但知道他打过克里米亚战争。5 A, ^+ ?& L( k; e
保尔那一代农民出身的青年,是第一批有着大规模远行的集体经历的底层人民,大概堪比你明天突然开上了曲率飞船。直到今天,俄罗斯国家广播电台的调谐信号《祖国进行曲》里,都有一句“打从莫斯科走到遥远的边地,打从南俄走到北冰洋。人们可以自由走来走去,就是自己祖国的主人。”老家里蹲PTSD了。
4 L2 Z. M$ O5 q6 k( ~$ M( `" r2 h所以你知道保尔带着丽达挤火车那段有多浪漫了吧。不到10年前,这一切人们做梦都不敢想,还骑马打仗?还坐火车?《钢铁》里出现这么多次火车,不是没有原因的,那是他们那代人最性感的场景,列宁坐着铅封火车头宛如革命导弹返回祖国,托洛茨基坐着架机枪的专列穿梭在各前线,谢廖沙披着破军大衣站在闷罐车顶上吹着乌克兰原野上的秋风。青年们听到伴随火车轮节奏“我的心向我呼唤,去动荡的远方”,是真的可以兴奋到原地飞起的。
+ p  h# N: [7 W  [相比之下,什么姑娘,什么柔软的身体,人家反手就是一个黑人问号,low不low啊...
3 u0 W1 R* s1 `  B鼹鼠的生活!; Z) }' X% K. \4 @7 S) Y  w# m5 }
在那动荡的远方,哪怕保尔被流弹击落马背而最终瘫痪,哪怕病倒在零下几十度的工棚,哪怕牺牲在华沙城下(距离世界革命最近的地方!),对当时的青年们来说,想想过去家里祖祖辈辈那几亩烂地,那学徒做苦工的“臭茅坑”,那能把人气笑了的狗屁教会学校,这一切都是太值了,跳上列车就开拔,压根不用权衡什么利弊。2 N% y) u- [2 Z" z
这是整整一代人对身体上的解放的激情、远方的魅力无比深刻的集体记忆,和禁欲压抑什么的沾不上边。$ J( n: @3 e) N! u% m4 h
再来说精神层面,就更简单了。“多余的人”是另一种农奴制,它使一百多年以来的沙俄知识分子永远无法离开明知自己毫无用武之地的书斋、沙龙、阁楼、地下室以及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政治学、德国古典哲学等等。西欧国家伴随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爆发出的巨大成果向他们注入无比充盈的能量,现实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不给任何着力点,自爆卡车竟是我自己。( h8 a- `5 c3 V. U5 T
记得《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是如何在他的庄园用力相信他搞的那什么“农业改革”其实也没多搞笑吧?还有《卡拉马佐夫兄弟》里主角的二哥是怎样愣给憋成上古键盘侠了?毕竟是知识分子,一句卧槽概括不了这种操蛋的人生,他们研究出了拉赫美托夫,一个就算躺平也要躺在钉子床上的三和大神。
9 i8 x2 ?# s# F  Q8 W2 i, j9 A. ^但是大神毕竟只是想象,保尔却是活生生地过了这样的一辈子,他在每一次运用意志时,用尼采的话说,从来没有一次是“你当!”,永远都是“我要!”乃至“我是!”他一次次战胜自我,甚至仿佛只是为了这样做的快乐本身,几乎是量身订做的尼采的“超人”的化身。保尔最后全身瘫痪、失明,既是作者自己的写实,也是为了极限展示这种“新人”的意志哲学的隐喻。
+ a8 J% R* |0 @" s7 B6 K这与基督教传统里的圣徒直接背道而驰,圣徒强调的是意志的顺从和自我放弃,全身心地服从于天主而愉悦,保尔体现的则是绝对积极的肯定,每次他做决定,从不是根据“我应该如何如何”,而是“既然我能...为何不呢?”最后哪怕全身都不听从意志了,意志也仍旧。而且关键在于,在新生活里,这样的意志不是单数的,而是复数的,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交汇成永不枯涸的丰饶存在之海。因此只要你还能呼吸,还能思考,还能写(注意这些具体活动),你就永远可以砸碎铁环(又是一个尼采式的意象),“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队伍中去。”2 T' [1 @: e2 Z9 @* R# _
我们得回到两千年前,看看另一个保尔,那个极端热心的法利赛人,使徒保罗。他终其一生所纠结的从来都不是“肉体vs精神”的战斗,而是精神或者说意志内部的无休止的斗争。“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注意这里的作与不作,指的不是身体干不干,而是意志本身是否去“意志”。由于耶稣的教导事实上是把每一个律法所命令的都推到了超越人的能力的极端,这个问题就对保罗显现出来了。
4 D8 g# v) M! N8 U7 u7 z) p因为耶稣实际上不是要求你的“肉体”去完成这些(开什么玩笑办不到的),他要求的是“你应去意志”。而这条命令,把保罗推到了一个二选一面前,“我去意志”和“我不去意志”。但人的意志又是这么一回事:如果你其实并不能选择不这样,就等于你本来就没得选,就等于这不是你自己选的,你自己没做选择。也就是说,每个意志之所以存在,已经潜在地包含了“不意志”这个自身之否定的可能。所以即使保罗听耶稣的命令,如此“去意志”了,其实内部仍然包含了一部分违抗和对主的不服从。本来这种意志内部分裂的解决方法,是身体去做一个行动,于是就排除了所有其他潜在,但耶稣的命令又不是这样,他比他老爹更狠,所以保罗说,“那本来叫人活的诫命,反倒叫我死”,耶稣如果不这样命令,我都没发现还有这回事……
2 l* R$ N; s" ?% ~. O使徒保罗当年的解决办法,就是从约伯记召唤回耶和华,怒斥那些敢质疑这种我打我自己的套娃存在意义的人“你几把谁”,但如此没有友善度的回答,在两千年后的知识壬中间已经只能被夹了。能让自己从其中走出去重获统一的行动呢,又是这辈子不可能行动的啊。这个精神地下室的搏击俱乐部,俄国知识分子在里面一关就是一百多年,伊万和他的二次元手办宗教大法官,最后只能靠幻想耶稣麻麻选择宽恕他的一个吻,心里只有感恩。这种处境如果是基督教徒,靠的就是教会,是教会保存了教徒的复数性,使其不致成为自我的永恒囚徒。所以比如电影《八部半》里那个老红衣主教,才在澡堂里裹着毛巾一直念叨“除了教会以外,别无拯救”。3 B" N* w, F0 Y% H% t* q1 m
保尔的故事开始于在神甫家关禁闭,中间被关牢房,后来被政治分歧关在派别里,最后又被瘫痪和失明关在自己的身体里,这些其实在说什么,当时的知识分子一目了然,这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保尔最大的恐惧,从来都不是克制不住寄几,人家可是在前线都一言不合就裸辞跳槽,一言不合就跳舞的精神小伙,而是丧失掉这个复数性的世界,那就又要掉回地下室自己玩二次元去了。万一我在牢房里要了赫里斯季娜,就会厌恶自己以致回不到队伍里了呢?万一我和丽达睡了,就会从此失去了一个同志呢?更关键的是,性和亲密关系的感情,会遮蔽掉大部分和世界相关联的复数性,这是保尔始终本能地警惕的,所以后来与达雅走入家庭,在他是另一场不啻于前线的惊心动魄冒险,是他已经对自己的成熟有了充分自信后略带炫耀的力量展示。“在保尔的心目中,丽达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在保尔的心目中,只有世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之间从未给出的那个吻,远比耶稣给宗教大法官的那个吻更令人目眩。2 a) f+ F1 L% D4 h. j" b
有了这个世界,意志的苦杯就成了保尔痛吻它的吨吨吨同志伏特加。& W$ o: [% a4 N# T! \
保尔一生的爱豆牛虻,作为一枚美丽的所多玛...不对根本没有冬天的意大利小giegie,远赴拉美(又是远行)投身娱乐业和SM事业划掉,二十年后回来讲给自己心爱的琼玛再享受她的眼泪,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这就是祖述但丁的,上帝之城里的人真会玩的,我疯起来连自己都打的,伪装成基督教的反基督的循环时间,肯定的最高可能公式。第一罗马的亚瑟同志既然能讲着苏联笑话,不对,讲着笑话被枪毙五分钟,第三罗马的柯察金同志自然也不甘落后。
5 ]2 ], e% D  o0 E8 `这种酒神式的肯定性是“多余的人”逻辑上的直接对立面--你永远不会多余。这就是那代俄国知识分子的隐秘狂醉,是他们用以砸碎百年来精神上铁的永恒回环的闪电,是暴风雨所诞生的。. \* ?+ h2 T$ A9 A
所以,《钢铁》根本不是什么圣徒禁欲自我克制牺牲的教材,而是一部记录了全联盟青年开超大群party,身体和精神双重高潮的cult禁片。
$ m/ }0 H$ s3 W  p1 V( w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廊桥遗梦504 | 2022-7-1 05: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刚开始的几个高亮回答直接把我看傻了,当时我把高亮的几个全拉黑了。( x1 D! _; D$ W8 H. E7 p/ w6 ^
现在好点了。
+ ^% ]; U+ I0 m2 G! r( Y& A  w; U5 ]首先请注意,这本书绝对不是什么像作者写保尔的那样"小说很好,即将出版,祝愿成功"。
) v8 V9 I' a8 k/ c3 g! z奥斯托洛夫斯基和其他草根作者一样,都是先吃了闭门羹,退稿,后几经辗转,才获准在报纸里面不显眼的版面以连载的形式刊登。( D2 R9 E. Z3 P7 y; q
然而,正如金子总会发光一样,这本书在报纸上连载之后,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看的人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大,这才有了后面的声名鹊起。: ~  E7 p/ ]) ?7 }1 @9 z! ^
完全不是这些黑子想的那样,苏联官方看到这本书如获至宝,把他作为宣传洗脑利器。恰恰相反,这本书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正是因为得到民间认可之后,才给作者带来后面的一切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金庸的小说有点类似的地方,因为民间影响力太大,所以官方或者说文学圈无法忽视他的存在了。
5 x2 t2 |1 [+ M9 A! r$ H$ v为什么会这样?其实结合当时的背景就知道了。
. `) c% m) C+ s. L$ O) h. A" X1933年是什么年代,发生了什么?大家可能都记不清了,但是1929年发生了什么,大家是很清楚的,资本主义世界在一战后10年时间里歌舞升平,全员投机,最终爆发超级经济危机,并引发了大萧条。与1929年相比,1933年的美国,工业产值下降44%,德国下降45%(刷出了希特勒),英国下降20%,法国下降25%。/ P5 H4 S. }, u0 b3 J1 @- ?
而苏联借助于计划经济体制,不但抵抗住了资本主义大萧条,更是逆势上扬,到了1933年,苏联工业产值比1929年翻了一番,从世界第五直接上升到世界第二,大家可以查一查那个时候有多少科学家工程师移民苏联。而全世界在那个时候都不得不把眼光转到苏联,从苏联的成功中寻找对抗经济危机的办法,不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还是我国的大基建,背后的根源都是来自于苏联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直到现在拜登要以国家出面进行基建大更新,仍然能看到苏联百年前的影子。
, g8 j$ P/ l- l# x* n. f3 j4 E6 i正式基于这种背景,就像现在的中国风景这边独好一样,那时的苏联人也是有一种骄傲和自信在这里面的,而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实际上能够对苏联人民相当多的人的个人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形成有效的共鸣。这也是这本书在民间先火的原因。
* I2 N/ G2 a; H& r; |/ ]3 j文学上的事情我不懂,但是在我20年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相信,这本书绝对能引起善良人的共鸣。因为保尔柯察金的故事里面能看到更多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成长。既不是天降猛男,也不是霸道总裁,也不是打怪升级,就是一步步的成长。
- g' I: v+ r( w% Y5 b. T穷人出身的保尔,并不理解什么是阶级,只是对维克多这种有钱有势仗势欺人的同学有本能的抵触,同时对神父这种嫌贫爱富狗仗人势的老师有本能的抵触(尤其是当他质疑神父讲的内容后反而被打了一顿),当然也会对善良单纯同时有同情心的冬妮娅带有天生的好感,当然也会对朱赫来这种平易近人的世外高人产生友情。所以他既可以为了冬妮娅一句"跳下去证明你爱我",就跳了悬崖,也可以看见朱赫来被捕一时冲动救了下来,最后因为维克多高密差点没命,当然,为了自己在冬妮娅面前的形象,他拼命打工一个星期,才赚了一身新衣服的钱。& G* R$ y5 |7 c, L
当然,保尔的思想至少有过两次消极,第一次是对党的团的决策不满,开始发牢骚有意见,为此差点被开除,第二次就是虽然成了领导,有了地位,但是看见自己残废的身体,觉得自己无法贡献力量,差点自杀(这才有了那篇值得背诵的名言)
5 @8 Z  L0 M. Q- Z8 P+ R而且,保尔在小说中至少有三段感情,第一段是尽人皆知的冬妮娅。第二段是丽达乌斯季诺维奇,第三段就是他老婆。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有过短暂暧昧的比如杜巴瓦的老婆(后离婚),谢廖沙的姐姐等。( V, ]3 Z0 ?, V" G; V0 w
第一段感情,就是年轻人爱的懵懂的冲动。
0 c" u5 s" o8 p! X" U第二段感情,就是青年人为了事业付出的牺牲。谢廖沙牺牲后,丽达一直想和保尔好,但是保尔比较直男,火车上睡一个卧铺也不动手,把丽达气的够呛,丽达也没好意思说出口(这段挤火车的故事,和中国8090年代非常相似,所以可能我们这一辈人能产生共鸣,但是00后产生不了吧),直到后来丽达以为保尔死了,大哭一场,后悔不已,而且直到多年后在全国共青团大会上,丽达才知道保尔还活着(他俩都是代表),那个时候保尔还试探性的问过丽达,但是丽达回答她已经结婚了还有了孩子而且感情很好。
- g! E0 K6 z1 A% @  @) b第三段感情,就是最后的老婆,女工出身,算是正确的时间,遇到了还算正确的人,他老婆为了帮他出书也费了很大精力,当然他老婆也怀孕了,这说明保尔身体坏了,但没全坏。。。。。。" c! h) h# F$ G, |3 P2 `5 |
所以如果你把这本书打开来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书,书中每一个角色,分分合合,思想转变,但内核没变,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也不是样板戏里的完人,有酗酒,有骂人,有感情纠葛,有热血冲动,有猥琐怕死,有勾心斗角,书中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意义的完人。就保尔自己,除了感情之外,也有很多人说保尔骂人特别难听,而且嗜烟如命。几个配角,潘克拉托夫,从战士到了平民,最后又重回组织,做了副厂长,保尔哥哥,虽然年轻时帮助过布尔什维克,但是后来选择了做一个普通农夫,也是重回组织。维克多一家,和保尔从普通的仇恨发展到阶级仇恨,差点害死了保尔,就这他姐姐还做了波兰外交官,还和保尔在火车上偶遇并产生了精彩对话。保尔自己在修铁路那段,肺炎加伤寒差点把命丢在了西伯利亚大草原。" P  d# Y9 H( D5 F0 B3 O
书中能够把普通人最真实,最朴素的情感,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展示出在大建设大发展时代一个又一个普通人是如何经历思想转变,如何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付出,整合故事既宏大又微观,既表达了高尚的情感又展示了细腻的内心,我相信,处在那个时代的苏联人民,一定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敬佩的那种精神,这才是这本书能够在人民中逆袭的原因吧。
$ L8 m% N3 e$ ]如果你说这本书文学性一般,那我无法判断。但是如果你说他不是一个好故事,那我第一个反对。如果你要贬损他,说他是洗脑式宣传,那我肯定举报你,因为第一,这本书是人民先承认才有了官方的承认,第二,这本书所说的故事,再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现实中不断的有人在追求和重复着,只不过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不敢直面罢了。
123457389 | 2022-7-1 13: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钢炼里面其实已经有答案了。丽达有一次在城里搞统战工作,把城里的青年都喊来了。
* p! |! l. b( K6 P4 g
扎利瓦诺夫(富裕的子弟)一边轻蔑地看着丽达,一边小声地跟莉莎嘀咕着什么。坐在前排的高年级女生,鼻子上扑着粉,交头接耳地议论着,狡猾的小眼睛滴溜溜地四处转...那个青年机枪手也在那里。他正焦躁不安地坐在舞台边上,用仇恨的眼光看着打扮得非常时髦的莉莎·苏哈里科和安娜·阿德莫夫斯卡娅。她们正旁若无人地同向她们献殷勤的男生交谈着。
请大家注意这位青年机枪手。6 ~7 H, W7 `$ K3 |6 @
一个中产青年走上舞台,整了整制服,说:“抱歉得很,同志们。我弄不明白,究竟想要我们做什么。要我们搞政治吗?那我们什么时候学习呢?我们总得把中学念完吧。要是组织个体育协会,办个俱乐部,让我们在那里聚会聚会,读点书,那倒是另一回事。可现在是要我们搞政治,搞来搞去,最后就会给绞死。对不起,我想这种事情是没有人乐意干的。”会场里响起了笑声。奥库舍夫跳下舞台,坐了下来。
你们看,这段话和掌门是不是异曲同工。4 u: r: B+ ~# w* `; H
大家都想过温馨幸福的生活嘛!来一个小确幸。干嘛要苦大仇深呢?干嘛要讲政治呢,聚聚会,读读书,有什么不好呢?他说的幽默风趣,嘲笑搞政治的人有什么大病,大家都哈哈笑,充满了欢乐的气息。( p& Y9 W7 R3 j# j, [' u
接下来,那位年轻的机枪手跳出来了。; ]) J% C, p( C
这时候那个年轻的机枪手出来讲话了,他狠狠地把军帽拉到前额上,愤怒的目光朝台下扫了一下,大声喊道:“笑什么?你们这帮混蛋!”, u) g5 ]$ J: ~3 w/ [$ j
他的眼睛像两块烧红了的火炭。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气得浑身发抖,接着说:“我叫伊万·扎尔基。我没见过爹,没见过娘,从小就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白天要饭,晚上就在墙根底下一躺,挨饿受冻,没个安身的地方。日子过得连狗都不如,跟你们这帮娇小姐、阔少爷比,完全是另一个样!
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在苦难之中走过来的生命,是生活优渥的人难以理解的。/ V: i4 H4 }, q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些人会在巴以冲突中站以色列,这是什么行为呢?简单来说,就是在这类人眼里,日子过的连狗都不如的人,人格上也是不如狗的。: |' X4 z7 y5 u/ m& F1 @
这类不如狗的人,死上千千万万,够干啥的呢?) E& E+ f3 `# r, J7 H
中国有句话叫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拥抱了真理,能够为理想而奋斗。保尔是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人是这样的人,这位机枪手也是。
5 m- o2 c1 A5 w* T
“苏维埃政权来了,红军收留了我。全排都把我当作亲生儿子看待,给我衣服,给我鞋袜,教我文化,最主要的是教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是他们教育我,使我成了布尔什维克,我是到死也不会变心的。我现在心明眼亮,知道为什么要进行斗争:是为了我们,为了穷人,为了工人阶级的政权。可是你们呢?却像一群公马,在这里咴咴叫个不停。你们哪里知道,就在这座城下,有二百个同志牺牲了,永远离开了我们……”扎尔基的声音像绷紧的琴弦一样,铿锵作响。“为了我们的幸福,为了我们的事业,他们毫不犹豫地献出了生命……现在全国各地,各个战场上,都有人在流血牺牲,在这样的时候,你们倒在这里寻开心。”他突然转过身来,朝主持会议的人说:“而你们呢,同志们,却找到了他们头上,找了这么一帮人来开会。”他用手指着台下。“难道他们能懂吗?不可能!饱汉不知饿汉饥。这里只有一个人响应了号召,因为他是穷人,是孤儿。没有你们,我们照样干。”他愤怒地朝台下喊道。“我们才不来求你们呢,要你们这号人有什么用!你们这样的,只配吃机枪子弹!”他气呼呼地喊出了最后这句话,跳下台来,眼皮都没有抬,径直朝门口走去。
他们不可能懂,无论是站在高墙上玩鸡蛋的掌门,还是把人生的意义理解为物欲追求的头铁叫兽,亦或是觉得保尔是愣头青的冷溪,一群没有价值的灵魂,很可怜。. N  x/ F& s5 f
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苏联的一些消极面展开批判,而这也加倍的暴露了他们的可怜:
! J; `! A5 r. g6 b; C) Q3 R! N. m在他们看来,努力奋斗是为了获得个人幸福,为了“让冬妮娅别跟人跑了”,或许还是为了在网上跟人撕逼的时候,能晒个收入让人闭嘴,一群可怜的人,没有价值的灵魂。
( R/ P/ s: _6 L: S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对人类组织能力理解的匮乏。人类只要组织起来,就会有无数的丑恶和卑劣在里面,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实现正义的追求,才能真正消灭这些丑恶和卑劣。5 k  D& p8 k; D/ w# w% Y+ ?' }
他们是真的反对一切丑恶和卑劣吗?我想,哪怕不谈美国疫情和日本排核的问题,光是一个巴以冲突,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至于头铁叫兽,那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 [7 A; n( \8 Y( D7 I. B6 A他们不是在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S  d& w# m9 M) p* X- B9 u他们是在可怜的挣扎着,发疯着,想要证明他们是对的。
8 Y, D: {6 T7 ]6 ?, t不要觉得他们能懂,他们不会懂。没有他们,我们照样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4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