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歌单里没几首关于孤独的歌?
) M- I3 t* p7 v% X
% E) S$ D1 d* c' j. C; U7 J. p( A+ a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地铁发呆的时候、甚至在社交平台上看着消息时,许多人都会时不时地感到孤独。
" Z8 Z4 T/ E& A8 @, L& J+ S" n4 ~9 ? Y- |; J% D
独处并不代表孤独,孤独也并非要是独处时才会有的感受。独处是一种生活状态,许多人是主动选择独处,因为生活状态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这样的人也不太会因为独处而感到孤独。3 z& V) j1 G$ t4 h" G
2 c2 Q$ H) V; `而孤独则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和你身边到底有多少人完全没关系。想要区分独处和孤独,听听陈奕迅的《孤独患者》就知道了。5 Q5 G6 A; o# P; d8 F9 I6 Z" g
* N! U. R f$ \5 }3 |
孤独感其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绪。很多人都不太重视自己的孤独情绪,以为只要多认识一些朋友,或者刷刷手机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等暂时性的孤独感退去之后,就无需担心了。但孤独感就像影子,当你躲进黑暗时,孤独感确实会短暂消失,但只要你回到灯光下,它还是会站在那里,粘着你,怎么也甩不掉。
% C) ?: c. Q& v$ L1 y9 f& A
3 }% J2 B6 q- y要真正解决孤独感,就不应该排斥它、忽略它,而是要去贴近她、了解它。2 ~. `; X% w0 d% e7 H, ^$ p
' P' @; M N% r2 c一、孤独的影响
4 v5 v6 q f+ B2 A" Z* M& B" r7 A: d% L C. X; w
孤独感不仅会令我们情绪低落,内心空虚,甚至还会对我们的情感造成不利影响,即使自己正处于一段感情中,「孤独患者」可能还是会觉得不被需要;长期的孤独感受很容易使我们身心疲惫,甚至引发抑郁症。因此,了解孤独的真实面貌,学会处理孤独情绪就成了成年人的必修课。$ q7 Q, P" }$ `0 z
% U& I" U% {; E
二、孤独的源起: |0 r) S1 M" L4 ?; x/ r7 V7 E. n, }
. _9 B9 H( T( T3 p
让我们从孤独的起源讲起。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
: l5 _1 o+ `1 s
9 U0 e* w, j8 B+ C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孤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存活。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尤其是在人类祖先刚出现的时候,面临的生存环境危机四伏,随时都有致命的危险。如果我们失去了家人或同伴的照料,便很容易因种种因素而亡命,因此我们便有了「孤独感」这一提醒机制。
' ~! l! L' v; T
6 f; Q4 O X8 p6 n' O) K ]5 m当我们产生孤独感时,它和它所引起的负面情绪就会提醒我们,与他人的社会性联系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可能会带来危险。
% J, P- h% O9 R: w1 l# G" @* ~# R) {) x4 U0 o6 a
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就像我们在感到身体疼痛后会去医院检查治疗、吃止痛药来消除疼痛一样,孤独感带来的感受也是在提醒我们「该出去多走走,再不联络,你需要别人的时候可就没人能帮你啦!」
' [4 `) [8 J( r0 ?" D/ e4 X3 `3 G
一旦恢复和他人的社交关系,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孤独感也就自然会消除,那时,你的处境就相对地更安全了。
' V( r. d! B5 y1 @, \+ a' c
8 @' M5 b3 L% r同理,在「关系」尤其重要的当今社会,与他人失去联系或情感纽带,会让你更容易陷入危险。无论是日常生活上的找工作、供孩子读书,还是你自己身体出现了状况或者心情不好,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8 Y* | \# ]* c5 _6 s) K- I, V0 x0 Y" C% @
孤独感还和人的平均寿命成反比,也就是说,越孤独的人,寿命也会越短。这样看来,孤独感的确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生存危机预警。
+ h7 F+ M/ e/ n9 R* l% o7 U6 k" ^8 d% ^- _9 `, U) @
三、孤独的基因; I5 L# N5 |1 c+ R
+ x# q9 D1 `; _现在你知道了孤独是有用处的。但为什么有些人总觉得孤独,有些人却好像完全可以免疫孤独呢?
8 b! x) ~' W" Q' q4 C3 ^0 A: P
; F6 Y/ J1 p+ \! P# m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孤独也是可以遗传的。2010 年,一个研究团队针对 3911 个家庭做了一项关于孤独的双胞胎研究。每位家庭成员都要完成一份调查孤独程度的问卷。在比较家庭成员之间的孤独程度后,研究人员发现:同卵双胞胎的孤独程度比异卵双胞胎更加相近。这也就是说,孤独有一定的遗传性。基因组成更相似的人,感受到的孤独强度也更加相似。
$ u' E% x- {" S! T( u. Y. z8 F( u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发现有三类人更不容易感到孤独。一是已婚和已生育的人;二是有许多亲兄弟姐妹多的人;三是受教育水平高的人。) N! X+ m- @ D% Y) ?
) R, O4 [+ `- T$ j简单来说,孤独感是天生和后天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所以说,即便你觉得自己体内的「孤独基因」很强势,还是可以利用后天环境来「弱化」这个基因,让自己不再孤独。$ u1 n- c; ?( c4 n
+ t, i& S+ q. g& n. B; f- ~; i ?
四、如何弱化孤独感
3 r; Q3 P- M! L$ y- U& C) R* ~1 K* ?; h4 H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利用环境来弱化孤独基因呢?! P3 j. e3 q, [* I3 g
. P- x% g& L9 x X, g6 x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孤独感产生的三个因素,我会教给你与之相对应的处理方式。2008 年,Cacioppo 与 Patrick 两位心理学家对孤独感的产生分析为三个因素的结合,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对社会分离的脆弱感,感到被孤立时的感情管理,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期望。! s$ ~3 e3 K& Z9 v' v
0 e/ y9 k/ c7 _/ e# l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对社会分离的脆弱感。
' `' x ?( q* y _- \; L5 k6 t7 c
社会分离指的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慢慢与一些人失去联系的过程。比如说,因为毕业、搬家等生活变化,联系自然而然变少了,或者两个人因为矛盾大吵一架从此变得生疏……
1 ^7 @ ^8 G% i. o4 G* a
+ P W# U% g" `% I3 A+ n前面我提到过,与他人之间维持纽带关系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需求,但是有的人对这项需求较多,有的人则较少,这是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环境共同造就的需求,每个人都不一样。9 `* a; Z/ |) y- M& p
. v8 Y* Z7 j+ a" e& |7 t0 H
对人际纽带需求高的那些人,会因为与他人减少联络,而感到更大的挫败或无助感。这种挫败感引起的痛苦感受就可以被理解为「社会分离的脆弱感」。
* g3 |* V3 `3 @9 l. D" S* V* e z- O! \9 @0 A. L3 F
针对这个孤独诱因,最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就是主动去寻求社会支持。我知道,这个方法听着简单,但真正要做到还是很难的。但是,就像一个不爱运动的人为了改变身体和精神状况而开始健身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一样。, z& w' V/ X/ I3 [! i9 k }- e+ ]
) a. B2 K- P) o. r5 @ g联系老朋友,找新朋友也是一项费力但十分值得的改变,你可以为自己制定由简到繁的详细计划:比如,先去找关系还不错的朋友,每周设置一天和她一起喝咖啡吃下午茶;然后,慢慢请她帮忙把你介绍给她的朋友,让你融入到一个稍大一些的、半陌生的社交圈子;最后,寻找和自己兴趣相仿的人,然后慢慢通过共同的爱好,开展更多、更频繁地联系。切记,人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所以在制定计划时,要按照自己的直觉,保持耐心,善待自己,一步一步慢慢来。9 f) ], f% p) V
/ H* L2 U+ O3 p+ A% m1 H- J) o) {第二点,感到被孤立时的感情管理。$ ?% } G% h: E
+ E& q: |5 P* J! a, U3 \在需要陪伴的情绪没有得到满足时,失落和寂寞自然会出现。此时,如果我们没有科学的方法去应对和管理这种失落感,那么小伤心也可能发展成长期的低落情绪,久而久之,甚至能影响你看待他人的视角。0 b- {- T3 c# Q" E4 ^% A
' |+ h$ C! [, [, r# `我们举个常见的例子,你隔壁桌的同事今天好像有点冷漠,不太愿意跟你多说话,也没平时那么友好。你立刻就觉得不对劲了,心里想着她一定是因为对你昨天说的某句话有意见才态度冷淡,跟你记仇了。( ?! ^2 q5 r% e8 N" S3 d
7 @4 Z" r3 R( a$ i* R4 K9 M实际上,人家只是因为昨天熬夜刷剧到凌晨,今天精神不佳,为了节省体力,懒得多说话而已。你就是想太多了。这个「想太多」就是大部分孤独患者最大的通病。, r0 r: \0 D# v9 Z1 P* H/ `3 A1 \1 ~
7 u8 Y, w/ y( R0 t- i. \. F2 L" P8 ~& i因此,
7 o$ [" I; o$ U, k$ O- W4 L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J8 r: k+ W# u-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