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环岛路“嘴仗”往事:对峙的年代,两岸这样沟通
, ]% `% F2 X+ p+ @) v4 G( ^( u% s- H1 x3 Y: n
BY厦门故事岛 6 W9 `. z6 Q" }3 B5 o: q
在厦门环岛路边上,有个名为“广播山”的地方。- f! e% K0 r- y4 M" S( L" {
) z+ o. q- L: N0 F
+ f8 i# s7 {4 b8 [( u$ p+ Y
* T4 P" x- ]5 t8 C2 o% F1 d; d
# l* c2 F% ^3 V+ O+ n u/ b; O百度地图里的广播山% l3 b- p- Y* c! b
0 v& x: f- N+ N: B7 P8 ?
8 U" L$ K, W+ X% X7 c
这个“广播山”,就在著名的“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的宣传牌后方。
* P; G) t7 }# L) P$ G与这里相距约12千米的胡里山炮台附近,也有一个类似的地方——前线广播站遗址。
2 E; ?& @, ~$ s& m! ^2 _$ T6 ~% a. F2 G: m% o& ]
$ k8 O. v4 s' e4 c. H' X' @
& a! a" y4 \) _% n: @9 \
+ B0 O3 \# j! x& q1 i! u百度地图里的前线广播战遗址7 w+ g3 y5 t A! T- B' u" ]7 K
: H; y) J3 l$ ?2 x" e& e
P7 F. V: _: N5 s几十年前,这样的大大小小的广播站,在厦门沿海曾有很多。相应的是,在对岸的金门,也有很多这样的广播站。
/ o/ Q: _2 @6 @* S& j在两岸军事对峙年代,厦金两地的播音员,通过大喇叭,隔海打了几十年的“嘴仗”。* G3 D3 v0 e- O, L3 v) ?) S1 Y$ T8 t
这是一道罕见的战地奇观,也是两岸在那个时代唯一的公开沟通渠道。
$ |) f: _+ K2 J7 v& P2 O' U J" \. ]( h9 N, {1 ~
, S8 a3 D/ q1 d, I/ n y' f“要下雨啦,大家快收被子吧。”
* Q( X) ?+ j, ]$ Z+ q6 G8 a " f& E, a4 e! g+ \
2012年,我在鼓浪屿拜访了吴世泽老人,他是用闽南话向金门方向广播的第一人。* H' E7 O0 f6 G0 I5 q; z, q: I- S5 J
他家客厅最醒目的位置,挂着一张字幅,上面写着:“闽语广播第一人,同胞隔海响回音。”
& Z7 ]7 o6 O% I u: I: e4 z4 i+ t5 e7 {* c6 x
+ o" _, f+ N" K' M7 |
7 | N* W R) `% y8 c0 l0 o
) x7 L$ ?7 Y2 O( w9 D) m( b吴世泽,用闽南话向金门方向广播的第一人,何书彬/摄& C3 d* t3 U: i7 l
: J, z i5 N/ W
& g* }% a5 ] S6 R1953年初,正在部队里做文化教员的他,接到一个任务——到角屿去做广播,对金门那边“攻心”。
$ h% R) ]6 k- r+ o0 v2 J当年3月5日,厦门第一个对金门广播组,在角屿正式成立。4 G- J% o, o: F6 }
* t7 _! n# d8 ?" m7 o' j0 C
9 Y# u9 b- p Y# x4 V. S
& u1 {/ q4 \8 | q) J; a6 o: [$ \+ P: V; I1 x0 L
角屿位置示意图。这里是厦门距离金门最近的地方,1800米外,就是金门的马山哨所,何书彬/摄1 ~2 W7 u) G" ~2 w9 n0 y$ R5 l
1 Y! p7 x6 q) V/ q8 A) z" B
1 W: N2 X; R2 u7 K$ M4 B吴世泽说,他们在一开始使用的广播工具,是一种被称为“九头鸟”的大喇叭。它由9个250瓦的喇叭组成,曾是美军用来在舰艇之间喊话的工具。广播起来,威力无比,“人在喇叭边上,站都站不稳。”7 v& U! B( G8 a9 |
手持“九头鸟”,那时吴世泽天天向金门方向广播“五条保证”。
+ C# ?4 ~1 B5 X; l& |他说:“内容就是欢迎国民党军过来投诚,不打不骂,要回家就发路费。金门那边也针对相对地向我们广播,用黄金诱惑我们。”" V9 k D3 P, G1 H4 R' |& M
0 f* H& \4 f$ t3 |( {' h7 l
4 H7 M$ u) z% f& x) Q" D
* s+ _7 p9 ]' v2 Q5 [9 F7 B7 z6 ~8 E" l2 y
正在用“九头鸟”广播的吴世泽,吴世泽/供图# [ r0 g) G+ \6 }/ O3 h# x6 O
9 W# H4 D1 l' w' ~- Q4 F: f
$ J! Y/ {6 d8 Q) C: X当时,金门守军主要分为两类。
& K, Z ]) }% y4 L! [. _7 [5 X5 g一类是随蒋介石败退台湾的大陆老兵,他们思乡情重。
2 f* i+ d/ w( d2 A f+ E [; y另一类是从台湾本岛过来的新兵,他们自嘲到金门、马祖服役是中了“金马奖”。这时候,隔壁阿伯很高兴,等着阿兵哥在休假时带上几瓶金门特产高粱酒;女朋友很不高兴,她会准备好一封分手信,等阿兵哥上了金门岛后寄过去,是谓“兵变”。
: r# R' b' Y5 `7 l# `' G. |% b. p- X: W5 e& a- G+ n
2 M$ }/ Y6 E4 a. Y6 B: U
. A V% I+ T8 M! q
! B2 N: _. a# {: j. {* y9 S" j金门的一处展览,对“金马奖”的介绍,何书彬/摄
) m# d, I! _7 _6 b; R3 o3 m
3 t1 E) j6 v. v8 F
! L6 e2 t8 {- I$ j! P Y8 [吴世泽说,要让“攻心”收取效果,就要抓住对方的前情感弱点,“两地距离这么近,他不想听也得听,特别台湾兵在金门海边站岗的时候,一个人孤零零的,最容易想家想女朋友了。到了节假日,我们还要策划一些针对性的广播,问他们‘想不想家呀,全家都在吃年糕了,就缺你一个人呀!’”
7 ^# ~6 d1 t% q田万恭与吴世泽同在角屿做广播。他说,他们有时候也做“现场直播”。- M6 S4 w% z% d; j
看到金门守军在挖坑道,他们就广播:“又挖工事啦,不要这么辛苦啦!”
4 U3 N! [2 ]) s有时天气不好,可能要下雨,他们从望远镜里看见对岸晾着被子,就广播:“要下雨啦,大家快收被子吧……”% j. J, L1 t4 y! a& h R
到了中秋节,他们就问对岸:“有没有月饼吃啊?”$ m/ \! \; s8 c( |9 ]2 _, f
) w- l/ h$ \& Q+ G9 ]% ^& \' L# Z6 T
- . M) L$ J8 R" _; U9 y
“聊聊家里的事”
) T( K" ~2 K0 t) ? , D2 l$ P- Q) f, H
吴世泽说,他们这些广播员所扮演的角色,可谓是“政治炮兵”。对金门广播组成立时,人人热情高涨,虽然广播组里有一台丹麦产录音机,他们还是常常拿着话筒直接扯开了嗓子喊,“一喊一晚上。”1 c, i" ^$ Y9 D: L8 Y. _; h
为了让广播的“攻心”效果发挥到最佳,他们要对金门那边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他说:“金门的国民党军一般是一年半换防一次,每个师的师长是谁,士兵里哪里人比较多,这些我们都要弄清楚,然后针对性喊话。”
$ B7 H* W5 ~5 k, [# z! C, G& Z( j# v) w8 q
! t% s: J4 \" f5 R- ~' d
- L( M5 A- l1 U; L
r" i* U; l, K# v+ ~9 _1954年,正在广播的吴世泽,何书彬/摄
3 l! d& q9 {3 l, O/ N" m1 f' D% D- Q, {3 b* V; T
+ }; L5 ]) @6 ]' }8 O( {金门守军27师的师长林初耀是广东梅县人,广播组把他母亲请到厦门。老人家在广播里一把鼻涕一把泪就讲开了:“儿啊,你可千万别干坏事啊,干了坏事咱娘俩可就再也见不着了。”林初耀听了,好长时间闷闷不乐。
$ U; H `- e* |* Y; Y小嶝岛有个年轻妇女叫张阿签,她的未婚夫被“拉壮丁”到金门,广播组请她到广播站哭诉:“某某啊,你走了那么久,怎么还不回来啊?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没有一个男人依靠,你让我怎么过活啊?”她的未婚夫在那边听到,坐卧不安,在一天夜里,抱着一口倒扣的大锅游回了小嶝。) B8 g' R& |* \1 j$ J8 V) p3 e
金门的马山广播站有个女广播员叫汤丽珠,她有个伯父在温州,广播组就让她的伯父用温州话向她喊话,“聊聊家里的事”。
4 y5 O4 j5 \6 k+ A+ @, B在家属喊话之外,“请客”听戏也是一个广播重点。
2 H* T+ h* d+ w+ ?% W5 i3 G吴世泽说,熟悉的戏剧曲目,可以非常好地唤起对岸士兵的思乡情。
& v W; n7 g, M7 J: x2 i' }他们用大喇叭,给对岸的山东籍士兵播放京剧《五家坡》、《四郎探母》,戏里讲的都是山东士兵熟悉的故事,让人听了忍不住把家乡想了又想。对从台湾本岛来的士兵,则播放高甲戏《陈三五娘》、《桃花搭渡》给他们听。# `: v8 ~ ~& x
为了“反攻心”,金门方面想了很多办法,往往是吴世泽等人的大喇叭刚刚响起来,金门方面的军官们就让士兵们往耳朵里塞棉花,或者让士兵一边跑步,一边敲锣打鼓,不让他们听清楚广播内容是什么。
& i5 u) }2 n1 j; [ D p4 o: U( E/ m
" K+ G/ Q3 m8 z& c既对峙又联系 既隔绝又对话
% m4 J4 c. n! {* I
, f) x2 U& @; T0 c2 P陈菲菲在厦门岛上的香山广播站对金门做广播。她常常在望远镜里看到,一些正在修工事或站岗的士兵有时会停下来,看着厦门方向,“显然是在听广播”。
4 W/ n5 |! G! j1 \/ t她说:“有一次,一个当官模样的人,指手画脚把正在听广播的士兵赶跑了,自己却坐在海边听起来了。”9 G+ G5 T) @2 e1 a; A9 e
1955年,陈菲菲19岁,是31军文工团团员。年轻的她梳着两条辫子,说话声音清脆得像风铃,闽南话和普通话都讲得很好,被选派到香山广播组做广播。
: V1 X) l8 I- U) j0 N: u) H
+ k3 |( D( ?% U N. |
7 }# Y5 B( }( e C
# j T' K9 _) c2 l T
% @+ Q4 Z9 @5 R5 u6 M4 W* z7 O6 l
年轻时的陈菲菲 F# n- v W4 g' H/ k) F" t, m
! `0 Q8 [3 j% e1 K* L
7 Q& T& L: {+ f& V
通过望远镜,陈菲菲也可以看到她的“老对手”汤丽珠出来散步。同为女人,她很自然地注意到“她很漂亮,穿着裙子,身材很好。”; s' v# e, G3 |/ |: ?
在广播里,双方则互相点名。她开口:“汤丽珠播音员请注意……”对面接腔:“欢迎陈菲菲小姐起义反正,保证重奖重用……”
- p: ] Z% J7 ?* O虽然在广播里,两个是死对头,一个说大陆好,另一个说台湾好,但“嘴仗”打久了,也打出了默契,那就是一定不搞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逢年过节还要互相问候一下。
+ E0 H% { t+ K6 F& K5 C" R" k' F# S y: ^9 T
7 e2 Z" x3 s, `6 q
/ \7 ?, {, P1 J6 Z
& m6 K9 U! |. b \% X2010年,在大嶝岛,陈菲菲见到了另外一个“死对头兼老朋友”许冰莹,图片来源/海峡导报( Y5 j* p0 T0 ?7 i- V7 h6 v
+ I: S+ }1 `& S; V
' Q' e+ B0 U6 j- B+ ^
跨海的广播,也使那时的两岸之间形成了“既对峙又联系、既隔绝又对话”的微妙局面。! V# m) M l5 {7 w, _
1958年“八二三炮战”后,陈菲菲一字一句地把《告台湾同胞书》念给海峡对岸听:“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军民同胞们:我们完全明白,你们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的,甘心做美国人奴隶的只有极少数。同胞们,中国人的事只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难于解决,可以从长商议……”: Q3 d7 j: G2 R
在“八二三炮战”之后,厦金之间没再发生过大规模炮战,只有象征意义的零星炮击持续。
5 ?& {9 R9 Z% @5 H0 x2 b; `7 R) O而且,依照规定,在炮击之前,厦门这边的广播组一定要一遍遍地广播,“我们打炮是不打村庄,不打民房设备,只打空地,打海滩……”“你们务必躲在安全地带,不要出来。”
4 g# z" ?+ u- x# E! w相应的是,金门那边也会广播:“请你们躲进掩体,我军要放炮了。”
% i; [7 G; d! [) P ]( y# q美国人艾森豪威尔理解不了这种同胞之间的奇特默契,他只能以一种夹杂着不屑和酸意的方式说,这真是一场“滑稽歌剧式的战争”。
7 |: |* A9 r* ~% g" `. m! r. l! p8 q
5 \6 o$ d) H5 ]& A; C5 p3 X% ]
- L2 d6 R: }, x6 m% M“老对手”见面了
2 s5 f0 } d' X9 y( J0 d
( ~/ Z/ A* ?8 p7 g0 m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宣布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前线厦门对敌有线广播站”这个全称也去掉了“对敌”,改成了“厦门对金门广播站”并于1985年停播,随后,金门也停止了对厦门的广播。' ?- c8 ?, p1 a% ?" F9 ^: X9 Y
环岛路,也从军事前线,转型为一条风光大道。
* \1 c6 K2 Y* v8 s4 g/ b# l6 L
% v; Y c. |) A z# b
' T. y/ |% J; D( H
- H) l5 ^2 Q% ?! _3 S
" f) ]/ i/ q3 J+ M今日厦门环岛路,“美丽厦门”的一个象征,摄影师@林昉
' _. x4 ~) Q1 Q6 ]' [/ a# W+ w# m0 g7 }5 u2 n8 v& p
5 N9 k' T: y) L$ `5 R) \! t$ o
2002年,通过南京电视台的摄制组,陈菲菲和汤丽珠这对“老对手”以摄象机为媒介,在画面里见了面。
6 S% Q. W' P m* X* |; ?: a面对镜头,汤丽珠把“亲爱的朱毛军弟兄们”又念了一遍。念完了,她有点不好意思,“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好,不愿再说这样的话了”“我们都是中国人啊,没什么好争的。”
* I" a R7 B- b& L% o陈菲菲在镜头前问候汤丽珠,邀请她有机会来厦门玩,俩人“可以谈谈儿孙满堂,谈谈晚年的幸福生活”。. G* E5 _. a/ U R6 ?: X/ i% x$ F6 {
2004年12月7日,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正式启动后,陈菲菲、吴世泽和田万恭3个老广播员先后到金门旅游,当地的老人都还记得他们播放过的高甲戏,甚至还有人能唱几句他们播放过的老歌儿。1 X& \, q X5 I
; K" K( }% Q# m. s, ]0 F: c7 K
# f5 A+ z6 y! W. t& m; ?7 O
) n+ e6 F3 s: ~9 ?# Y
, R5 ]" v9 x6 J, b
今日金门海边,钓鱼的人们,何书彬/摄4 ]* U1 }' I$ x
9 |/ Q6 D. g3 E6 C& R
5 c6 ?0 f' Q0 X/ D让陈菲菲没有料到的是,因为“陈菲菲小姐”这五个字当年响彻金门,很多当年驻守金门的老兵来到厦门后,都打听她。因为“在金门几年,陈菲菲小姐的谈话给了我很多安慰,她使我想起留在家乡的娘和老婆”。
' _: r4 I. ^: F& k对此,她笑着说:“我这一辈子对金门国民党军弟兄们讲的话可能比和自己丈夫孩子讲的话还要多”7 m k' w# `5 ?1 F5 T
曾在金门当过兵的台湾专家白少帆来厦门访问,接待人员带他到环岛路边上的香山去参观,对他讲,当年陈菲菲就是在这里工作的,白少帆立刻说:“久仰,久仰啦!”1 W0 b5 S6 p9 k1 j, s8 ]: ~
2008年9月,陈菲菲、吴世泽的“老对手”之一许冰莹,考入厦大学中医。走在厦大美丽的校园里,想起以前对着厦门喊话时,曾从望远镜里向厦大眺望的情景,她觉得:“这可能就是缘分吧。”
$ q& G% |$ F- O2009年,陈菲菲、许冰莹一起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小崔说事》。在节目里,二人合唱了一首《橄榄树》。4 x7 N( O" i: A4 z3 ~" \
' W' m6 ?" e/ ?2 `
, H; j/ z3 W6 s
6 I! O1 y2 ^1 N/ b3 y
/ M! M2 ?- u7 D% Q' ]/ ^陈菲菲、许冰莹一起参加节目
9 Y R2 R4 J3 L" N' C; l: x
" r1 n: O7 K. U$ Z8 w. U$ d* ?0 p+ Z& M# i7 Q
2015年,经过东南网等多方前线,吴世泽也在基隆见到了他几十年来一直想见的“老对手”汤丽珠。
. J; }3 _# F' x& W当时,汤丽珠还没进门,声音就先飘了过来:“让你们久等了!”
. }1 Y& W3 q2 l" X' C: x6 `4 @1 ^' u吴老迅速起身,快步向前。两双手握在一起。0 E0 j% R' e% q' R' \
“你是汤丽珠吧?我是吴世泽。”" U) ~) E! h) G
吴世泽的太太翁亚美在一旁插话:“当年,他从角屿岛一回来,就跟我说,汤丽珠的嘴巴有多厉害!哈哈……”: @0 G' q$ b! G1 ~! [' l
! Z- Z1 b7 I0 S, K3 j
3 `8 C% L# W2 e' t# \, @% L
8 f) L- c4 G( W
) [6 H4 i7 ^/ ~汤丽珠收下吴世泽赠送的4月20日出版的《福建日报》。图片来源/东南网' [+ Y8 H# ^( b( y
" n5 N9 T5 _- _1 i: H S( ~' X
7 r* ~" q+ p/ ^: c7 ^- [
吴老感慨万千,表示“不虚此行”。
3 u9 O& a/ {& Z他热情邀请汤丽珠一家人下次到厦门鼓浪屿做客:“以前我们是对手,现在就是一家人了,要多走动走动。”" J% H" ]3 L1 w4 l
“好的,一定一定。”
: K% D4 ^) K' u" W) M: R% I双方难舍难分,约好下次在厦门见面。# X% G* D) b4 j1 v* Y
" r4 m8 b% D: I! ]. {
* ^: L; o4 r( b/ _1 K
6 S" N4 Z1 U, H) l
0 m2 |- u0 R0 ~吴世泽和汤丽珠合影留念。图片来源/东南网
- s# L) |8 d5 \$ A" f
w( T n A" A O. N2 `* d( A
8 P2 K0 z2 H* t( C在吴世泽家里,他为座机设置的铃声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背景音乐。在这首歌里,蔡琴唱道:“回忆往事恍如梦,重寻梦境何处求。人隔千里路悠悠,未曾遥问心已愁。请明月代问候……”
+ F' Y$ t. w3 @3 v/ k3 \& T. Y+ Y在当年广播员们大唱“对台戏”的海边,如今在春节时升起的是厦金两地同时燃放的烟花,两地用这份灿烂互致问候,共庆大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