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对个人有什么意义?

[复制链接]
查看3460 | 回复5 | 2022-6-17 07: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经典文学和专业书籍之间孰优孰劣的问题。我写的可能有点长,希望大家能看完啊,因为这个问题真的困扰了我很久,谢谢啊!!!3 x* A: s& f# h  O$ v- q, k
我从小就爱看书,每天睡前不看书就不想睡觉,涉猎也比较广泛。但阅读选择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有一位男性朋友,他各种唐诗宋词倒背如流,光上个学期他就看完了《静静的顿河》和《约翰克里斯朵夫》。但他平时又疯疯癫癫的,经常干出很多比较没脑子的事,不了解他的人根本看不出他看过这么多名著。
+ R' T# U2 Y4 d; O+ D我还有一位女同学,平时和我聊天时也常提到她看到那些书,比如《尤利西斯》,《死屋笔记》,平时也常写点东西。但大家都私下叫她“神人”,因为她也常干出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朋友们都喜欢说她傻傻的,她好像也乐在其中......也真的看不出她看过那么多书。但这两位的人品都是很好的!都是我很要好的朋友。和他们在一块儿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 G' a' s( k# _0 \! u我也看过许多名著,《百年孤独》《京华烟云》《月亮与六便士》《源泉》等等。但在读过了《耶路撒冷三千年》《社会心理学》《哲学的故事》《社会学的想象力》《哥德尔证明》《非理性繁荣》还有一部分《第一哲学沉思集》后,我发现这种专业或者科普类的书籍比经典名著都有意思而且深刻的多。) z) T) m( ^# a4 r
首先,大部分名著里人名很多,看起来很累,而且剧情很慢,比如《战争与和平》就看了整整一个暑假。但实际上得到的体会可能还没有看《论战争》或者《正义与非正义战争》来得深刻,但时间却花了不少。和我妈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她常说看经典可以了解历史,但直接看历史书难道不是更快刚准确吗?我室友说能看出人性的复杂,但心理学或者行为经济学的书不就是直接研究这个的吗?还有人说读书其实是在接受并学习作者的价值观,但当你阅读有关哲学史的书时,我感觉这就像是在看人类价值观进化改变的进程,然后你看到感兴趣的哲学家还可以专门研究他的哲学,他的价值观,很有乐趣。1 Y5 B- b( _: N- K% H4 A- \
阅读专业书常有一种思考和获得新知识的乐趣,个人感觉这种别样的乐趣并不亚于和小说中的人物一起体味人生百态时的快乐。而且这些专业书的语言也蛮风趣的。5 S0 W; q9 X* M0 F4 [, O& m
现在感觉经典文学已经变成了一种谈资或者写作文的素材。或者是上流社会的标志了。很少有人再去关注他的内在意义了。每当有人提起他看过的经典,大家就会觉得哇他好有深度。但当大家讨论一件事的原因,而我用心理学或者博弈论来解释时,大家就会觉得这人是在装逼吧。。。这真的好不公平啊!9 y- H* J9 c/ m0 V" J3 d
( Q& C0 g: w* h
我知道深层次的专业书比如《纯粹理性批判》啃起来比《日瓦戈医生》还累。我这里指的专业书只是入门或者大学本科范围的教程还有一些科普书籍。还有一些大学公开课。这些东西里面的知识已经很多了+ @% U( ~4 I1 S, X

8 _1 H$ q* j1 C8 g我也看过卡尔维诺那篇《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我觉得他里面所有论点都适用于专业教科书。; B8 W3 f' c  v5 W; C
9 d4 ^* Q6 A' o
写了这么多,也算是一吐为快了!!如果你能看完我的想法,真的十分感谢啊!因为我真的很困扰。
STYX2017 | 2022-6-17 09: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我谈一点个人主观看法。
! T5 A, `9 e; g: K. F) r0 U我们学习文学专业,其中根本一条,文学籍人学。我本人很认同这个观点。文学名著,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作品。
) T8 t- G% |2 U2 ]题目谈到了专业学科书籍研究。这些很好。但是,知识理论是一回事,人类社会生活是另一回事。无论是数理化生地等自然科学,还是政史地哲等人文社科,它们和文学反应人类社会生活既息息相关,又有所区别。  F' L' f$ M/ o" R) m
我举其中几个例子。/ J& E' M  T$ P0 H
首先,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经典名著,很多作品是百科全书杂学。涉及一段时间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而专业学科,一般只是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某一个课题方向。文学名著贵在全,专业学科贵在精。像中国《红楼梦》,涉及明清时期上层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服饰,建筑,饮食,习俗,文娱,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而你看专业学科研究,只会研究某一方面领域。文学名著这种百科全书大杂烩一样展现社会生活浮生百态,或许它未必面面俱到全都详尽精确,但对于读者来说可以形成一个全面系统认识。
4 j5 ^6 g  X- @) S# E! K8 E其次,文学名著展现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的人物角色。而专业研究一般只是普遍规律知识理论。与客观存在运转物质世界不同,人是有自己主观意志观点的,塑造优秀人物都是个性鲜明独一无二存在。影响塑造人物的因素很多,人物观点行动也很多,在作品完结撒花前你无法预测人物未来。当然有些作品人物剧情有固定模板套路,但是那些创新名著则是走上了未曾设想道路。(误)相比于研究知识理论会倾向于理性人客观理性,文学人物角色是复杂的矛盾的甚至非理性的。有人智慧有人愚笨,有人冷静有人激动,甚至同一个人有时候理性有时候感性。因为充满了未知与可能,所以读者有神秘感期待。
千色读入色p | 2022-6-17 13: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有答主举例《悲惨世界》,那我也举例一部雨果的小说吧,《巴黎圣母院》。
* V; p) y$ h1 ^$ r7 ]; @( u' O2 q. _读过这本小说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和故事情节不相关的内容(比如描写巴黎、描写圣母院),这是很能劝退读者,让读者感觉经典文学不如爽文的一类原因。
3 M4 O+ h8 U' S. [- t那么,他为什么要进行这种看起来冗余、拖沓的描写?有人会说,这是作者的时代局限,那个年月就流行这个;或者说作者有搜集癖,不把巴黎装进小说他就不舒服。# ^3 ?" o5 V0 \
大体来讲,就是并不将之视作一种高明,而是当成阅读经典文学必须承受的代价。要阅读雨果,就得承受雨果过剩的激情和长篇大论。
* ?( N8 m4 d' u. |那我们来看一段:+ [& C7 P. J( L8 V2 e) e& T
艺术家随心所欲地建造主教堂。不再有神秘、神话和规则,有的是奇思妙想和一时兴起。只要为神父安排了大堂和祭坛,别的事他就管不着了。四壁是艺术家的天下。建筑这本书不再属于僧侣、宗教、罗马;它属于想象、诗歌、人民。那个时代写在石头上的思想享有的特权,完全可以与今天的出版自由相比拟。这是建筑艺术的自由!
读完什么感觉?
1 j9 W0 W3 ]: X4 v8 j4 d9 X是不是觉得雨果发了一通看起来汹涌澎湃的议论,但是既无关卡西莫多,也无关爱丝梅拉达,或者副主教或者任何人的命运?
# s1 [3 a' Z+ _0 {' s/ l. A6 |" ^是否觉得,阅读这类文字(这样的文字在书里还有非常非常多),就是为了摘“名著”这颗果实,而不得不承受的对作者的姑息?
0 d  M9 X9 X( J) |* r" O很多读者其实压根就这么想,所以才会觉得:我读过巴黎圣母院,我也读过凡人修仙传,我不像那些秀优越感的bee,我非常博爱宽容,吃得了山珍海味也吃得了粗茶淡饭。
9 T6 y  N4 |" W  M2 H现在回头来好好说说这段话。
+ Q8 y- G9 I6 A( J雨果称教堂为“写在石头上的思想”。教堂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它不光是一个祈祷和做礼拜的空间,也是一种思想的承载者。它的造型、尺寸、比例,对某些数字的偏爱,都具有象征意义,源自于《圣经》系统里对神的理解。一句话总结,这种建筑的形式是充满神性,而并不全是考虑建筑材料和结构力学的。
$ P$ o6 w7 B- p+ o! r1 P2 Y代表事物之一就是哥特教堂,哪怕付出极高的维修代价,也要维持一种轻盈、飞升的视觉效果。
* x8 y$ t+ {$ E6 @十字军东征后,教廷和封建领主深度权力博弈,互相利用也互相较劲。教廷需要钱盖教堂,为此不惜发放赎罪券敛财;封建领主也需要给自己的烧杀劫掠寻找由头,教廷刚好可以赋予其正当性。
0 a: n0 ^0 g( d# J  O9 P7 G这个权力角逐的过程,将世俗的精神渗透到教堂空间。% h1 U# {$ d. K$ e% [7 w
于是,除了给神职人员以做圣事的空间外,其它地方,就成了艺术家释放其才思的场域。音乐、诗歌、绘画、雕刻,都宣泄于表达宗教的建筑空间之内。
9 ^0 h1 M% B9 R0 e但正如雨果指出的,古登堡是路德的先驱,印刷术解放了圣经,也消解了建筑的解经权力。6 {* B. F' y, V  |
在过去宗教是神秘的,体现在教堂的各种象征意味之中,少部分精英牢牢把控解经权。有了印刷术,普通人也能够轻易获得圣经,转过来对教堂象征符号的解读也祛魅于神性。0 H$ u* N* g3 R7 I( ]
原本统摄其下的各类艺术,开始分崩离析。% N) `$ d1 B3 y5 e! O, U- C
教堂这个空间,它所声称的和它实际代表的,它能言说的和被它言说的,所有这些貌合神离,心怀鬼胎,开始变成冲突和矛盾。神权和政权斗争白热化,底层民众和上层社会急剧冲突,伪善和真恶,盲动破坏和心灵升华,如在漩涡之中明灭转变。/ i! Y0 L: N6 c" U5 p
正如董豫赣所说:
4 M( H( c0 f8 s4 I1 O5 Z- V
卡西莫多从绞刑架下夺回爱丝梅拉达,冲进巴黎圣母院,随着他螺旋上升地出现在钟楼每层窗洞里,随着他抱着牺牲品的每次声如洪钟的“赦免”的呼喊,巴黎邪恶的市民性顿时扭转为善面,他们齐声呐喊呼应,一如电闪雷鸣;巴黎圣母院里,最矛盾最壮观的悲剧场面也发生在这一点——为了营救爱丝梅拉达,一群来自底层的游民群众,对巴黎圣母院展开此起彼伏的不懈围攻,而为了守护爱丝梅拉达,卡西莫多必须誓死捍卫巴黎圣母院这块赦免圣地,他为此展开了如困兽般的浴血反击。而贫民间攻守胜负的筹码,却把握在国王与教廷的明争暗斗里。
雨果并非痴迷细节,或者因其是个技术流还原真实主义者,才事无巨细地描写那个巴黎。实际上,如果对文学史有所了解的话,你会知道作为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的雨果,可能并不重视我们所理解的那个“真实”,或者说“现实”。$ a" U- p; n9 `4 d  d0 w& F5 P
最典型的例子,比如说,巴黎是不是真有乞丐国呢?既然雨果描写的那么煞有介事。
8 \# M% r' v2 {: W恐怕只有最迂腐的乡野塾师才会当真。但雨果就把它当真事儿写了。为什么要这么干?跟巨细靡遗地描写巴黎圣母院一样。7 C( w, @2 w- V
就像哈姆雷特说的,世界是个舞台。巴黎圣母院,就是雨果为隐喻那个时代,所找到的最恰当的舞台。不管是人性道德的善恶,还是俗世权力的更迭,宗教信仰的溃败,都在这个地方,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I4 t/ l2 G* h/ u- Z; p
以至于,除了这种地方,你几乎再找不到更合适的舞台;除了这个故事,你几乎再找不到更有概括力的故事;除了这件事情,你几乎再找不到更值得写的历史。. k3 ?$ ~' ^! D' |
雨果不会告诉你什么集体无意识,什么猎巫行动或者颅相学,他不是来找理由的,不管冒充科学还是摆烂标榜为玄学的理由,他都不找,他只是给你看。但是需要你去满足一点点前置基础,然后才能看得明白。* U7 U1 D$ P- j5 C1 D
这,就是经典文学的意义所在。它的丰富性令人沉默,望而沉醉,脑海里千头万绪,不知道从何说起。你只能去感受,说得出来言之成文的,不及于万一。8 W& s* U$ p, k8 i: I& I
这也是为什么巴黎圣母院不等同于凡人修仙传,也是为什么“我看XX,也看XX”这句屁话,和“我见过最高尚的兽人,也见过最卑劣的人类”不具有任何类比的价值。全都看也不能证明你有多牛掰,书又不会跑,谁还不会看了?再说一个人宣称他读过,难道还有谁真就认死理,去跟他计较他有没有读过吗?4 h+ s/ m0 l/ i! V$ M) S
本人公众号:凯鹅
初衷XC | 2022-6-17 19: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既然读了这么多书,应该知道人文和社科的区别吧。文学属于典型的人文学科,你说的那些基本上属于社会科学。文学偏感性,社科偏理性,毕竟带着科学二字。
1 i$ T+ V4 e; q& t$ Y) x* x! w, L你把两者比较,类似于把诗酒花和上班比较,把现实和远方比较,难听叫驴头不对马嘴,好听点叫不具有比较意义。
# O. N! Z+ c9 p$ L: u) x* f人生就像吃饭,如果只是为了活下去,没有饥饿感,那维生素葡萄糖和人造营养剂就OK,为什么要追求色香味,为什么要有酒、茶、饮料、甜点?因为人要获取情感价值精神价值,不然和行尸走肉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文学就是获取情感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一种,其它还有美术、音乐、舞蹈等。) D5 ^0 Z# A) I. J
社会科学也有精神价值成分,但既然是科学,更在于理性、实用性,和自然科学一起创造物质价值,属于物质价值的辅助因素,比如法律、管理制度、经济学制度、政体、教育、军事等,比如婚姻、伦理、宗教等。2 V/ k* @$ o& z' k: x1 J
而且你这里也没分清经典文学、社会科学著作和畅销书的区别。+ N0 A" A0 P3 R! H3 R- j9 |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它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比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政治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 V; r% Q0 c+ o
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
- d- I# i( \- r- S一些学科,如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中国大陆将心理学列为自然科学,如组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南京大学心理学系在1956年以前(包括民国时期)都设在理学院下;而香港特区跟随欧美地区把它归入社会科学。5 m9 |5 @- E: f$ x! Z# V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军事学等学科是典型的狭义上的社会科学。而有些学科,如历史学,则是狭义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通常理解为人文科学。广义的“社会科学”则包含了人文科学,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类研究所。
8 `. ~  A6 \# m- K. M$ b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趋势日益加强。
哥是不是 | 2022-6-17 23: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举个例子吧:$ J1 J) v$ w- @) K$ X' p1 k. J. Q
在《悲惨世界》里,冉阿让从罪犯到圣徒的转变过程,有个关键细节,惊心动魄,却常被忽略。/ c: m9 g2 A2 e* }' V
通常的版本是:卞福汝主教在冉阿让走投无路的时候收留了他,并在他背信弃义的时候宽恕了他,冉阿让深受感动改恶从善。
, l) g8 P) N: B: C这个讲法,大致不错,但是在描述完这段“农夫与蛇+耶稣爱世人+浪子回头”的老套故事之后,雨果突然加了一句闪电般的文字:1 _( |6 t# N) c3 U
“(面对自己的无耻和主教的宽宏大量,冉阿让)感到无名火起,却又不知道冲谁发,难说他究竟是受了感动还是受了侮辱。”8 _# ^! G- s: D( m' V7 s, L
文豪不文豪,不是看情节,而是看细节。对这种微妙感受的把握,奇妙地结合了温柔细腻和凶残老辣——善意是会伤害人的,甚至比恶意更能伤害灵魂。因为面对恶,你还可以以恶相抗,并且由此感到自己的强大;可是面对善,你却只能感受自己的渺小,而这非常接近于对人格的否定和侮辱。很多人会由此恼羞成怒,进一步作恶,甚至是专门向行善的人作恶。最典型的例子是蝙蝠侠里的小丑,把自己定义成真相的揭示者,立志于证明所有的人本质上都是恶的。虽然大多数人没有这么极端,但是逻辑是一样的。- j4 C$ u7 \- W/ s" i# r
所以,善行的感召,并不足以使人悔改,反倒有可能适得其反。(沙威很可能隐隐的意识到这一点,但他没有能力说清楚,只能朴素的相信“坏人没救”)具体到冉阿让这个例子,他从主教那里出来,并没有走上正道,而恰恰是在极善和极恶的两条路之间徘徊,这是一个特别凶险的时刻。
3 m) D+ Z7 |5 F5 B' c' E雨果在这里又安排了一个细节:冉阿让正在失魂落魄的时候,有个孩子玩耍时滚落了一个银币到他脚下。冉阿让完全是下意识地踩住,然后突然回过神来——靠(这个字是我加的)我到底在干嘛?然后,十九年苦役没有落泪的他,突然嚎啕大哭。* s+ `# B) [5 @2 q6 s  ~6 B
这就是高明之处:真正的悔改,不是“相形见绌”,而是“自我觉醒”。也就是说,你得自己厌恶自己,才有可能洗心革面做个好人。如果是被别人比下去的,你的直觉反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好人,而是证明别人其实也是坏人。榜样的力量,是通过这种曲折的方式实现的,不然就只能制造极恶与伪善。
5 ~+ J: M, J! D4 D2 k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往日情怀禄 | 2022-6-18 06: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邀请,我看完了描述,也看了几个人的回答,其中的一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百年孤独,不得不说,平心而论,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其他书籍无法比拟的,我和那个答题者一样在看前四分之一的时候一脸茫然,我的天,这些人名,真的是很头大,但是越往后看,越是被情节吸引,我甚至不记得名字,但是一看内容就能猜到这个人是谁谁的第几个孩子,丝毫不影响我的读书思路,读完整本书,当我合上书的一刹那,我内心是汹涌的,我静静地在想,我究竟为什么震撼,似乎很迷茫,我究竟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兴奋感,后来慢慢的,我把这种感觉归类为共鸣和求知,我在作者的创作里领略了人性的光辉和败笔,我和作者在某方面有着不可言喻的共鸣,让我不禁震撼。/ D$ z; A1 E2 y9 }
经典,为什么称作经典,这些所谓的经典,是经历了多少年的沉淀,经过了多少先人的审核,留下来的是我们看到的经典,不能说每一个作品都适合你,但是对我来说的经典,不仅是一种求知,反观是一种审美,我喜欢去欣赏各色的写作形式,去品味每一本书的特点,我的需求是对美的追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3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