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思录》作者:周国平
$ w) P1 s) B7 p* x! c X, ?' I$ G o/ `# k9 f* _
3 t9 [9 I* r2 _: j3 y+ z* e% d9 V5 q6 H3 y7 ?( T
在上一节中,我们了解了精神生活的几个方面,讨论了灵魂、理想、哲学等相关的几个主题。/ {- w3 c) _. m9 d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视野拉进,聊一聊教育这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8 S+ w2 l+ p' A' ?教育vs培训
% `; l; P8 f* K# \ V( H前面我们介绍过,本书的作者周国平,是一位作家和哲学研究者。不过,除了这些身份以外,他还是一位实打实的老师,带过不少学生,而且很多学生,现在已经成为了社会不同领域中的骨干人才。
! P4 k4 D* X( }5 i2 t在周国平老师的眼中,教育具有着独特价值,他有一句很经典的论断:教育不是培训。
n5 v% u" v0 G! A7 N2 ^教育,指的是教而育之,教人一些道理、一些方法,目的是养育人们的灵魂、滋养人们的心灵,让人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 Z' I( B h5 V/ u q8 k
相反,培训则是有着更加具体的目的,要把一项非常细节的技能传授给你,告诉你步骤、提醒你注意事项,不涉及更深层、更本质的东西。
; v1 `& z/ `) p" y! d! S% l, u对此,周国平老师说:“培训有必要,但如果培训成为教育的全部,真正的教育就不存在了。”+ }) L9 V; y$ O6 x
如果要给教育一个定义,那么,教育就是生长。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6 j) W3 M5 Q; f( r% c Y
与之相反,如果只是把人当容器,要把外部世界的东西一股脑地往这个容器里灌输进去,那就不是好的教育。
/ X: r6 [& U! F- b因此,教育的使命,应该是为人的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这里说的环境,不是指学区房、重点学校,而是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这里面,自由时间更加关键。8 S% L8 S3 |# b1 w$ T2 J/ @2 f" }
有了自由的时间,人就可以更好地观察自己、进而提升自己。教育这件事儿,说到底其实是自我教育。
% T3 ^3 i( k G \( v# Z周国平老师认为:“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
6 j$ y4 c' m( h I% Y这里的意思是说,再好的老师、再好的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需要通过你自己的吸收、领悟,把它化为对自己有用的营养,没有人能强制你完成这样的自我教育,即便是填鸭式教学的猛烈灌输,也只能做到让你考高分,却不能把教育的内容融入你的内心世界。, U Q; [) D7 f1 \6 f. C# L
那么,既然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作为学生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一个好学生的能力包含哪些方面呢? u7 B# v+ u5 H3 I4 k; k& H' D
好学生的能力
- K4 ^9 @3 M( w1 _$ ?0 C在书中,周国平老师指出:一个好学生,需要具备两种能力。
/ M0 z1 j8 g( Z" R; o1 r第一种能力,是快乐学习的能力,要能够从学习本身获得快乐。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让自己满足的。因为满足了好奇心、满足了求知欲,会让自己感受到世界的奇妙、知识的美好,有了一种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良好感觉,自然就会觉得快乐。
& E* v. M8 Z" [* F第二种能力,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善于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而不是被迫接受老师、家长、社会的安排,被逼着学习。
% p( u6 m `5 X/ M因为对学习有兴趣、对自己有要求,所以会主动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答案在哪里,好学生会自己主动地安排好这个顺序,不用老师和家长操心。1 Q$ X& D/ e2 ?8 q: w! f& K) U! g
在这里,周国平老师有一段生动的比喻,形容学生和学习的关系。在书中,他说:“应该使学生第一爱上学习,做知识的恋人,第二学会学习,做知识的主人。相反,如果使学生成了知识的仇人兼仆人,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1 `1 K: _! w3 ^$ v% W9 J
所以,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好学生,应该是这样的:他在总体上对人类知识,怀有热烈的向往和浓厚的兴趣,充满好奇心,想要探寻世界的秘密。同时,他又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方向,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让自己沿着自己的问题、学会方法、找到答案。
$ i% s; @3 p0 K: C如果一个学生像这样,既有积极的动力,又有合理的方法,那么,他就是一个高素质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日后一定会不断地拓展自己知识的边界,朝着某些方向去纵深发展,并因此而取得不小的成就。3 y0 [: H5 f: ^# c: m
好老师的标准
' W/ C4 N* q7 v" I想要学生变成好学生,想要好学生达成自己的理想、取得可能的成就,离不开好老师。在前面谈到“教育的使命”时,我们说到,教育的使命是为人的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其中,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就是好的老师。; O1 n- E1 r* \+ O" f' d6 x# n3 {
就算是再优秀、再聪明、再独立的学生,也需要好老师。老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老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传道、授业、解惑,其中的“道”,指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精神上的影响,是精神世界的传承。
3 g! Y' \' @) C在书中,周国平老师说:“教育是神圣的精神事业,师生关系本应是最纯粹、最具精神性的关系。”因此,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在精神上更为重要。
. o0 I* w* c2 `1 S, c; E" ?所以,一个好老师必须自己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样的老师也一定是是心灵高贵、头脑活跃的。他会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能够帮助新一代年轻人获得直面人生的信心与勇气。
z7 Z' S9 J1 `+ G! u2 k除此之外,一位好的老师,首先是热爱知识、对知识充满兴趣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在学生心中点燃同样的求知的热情,让学生也对知识产生兴趣、热爱知识。. h0 K+ k7 R" s% ` F$ C; x- r
其次,好老师自己,一定是人性丰满、心灵丰富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了解人性、体贴灵魂,才能够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启迪,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独立、完整的人格。+ W& H' ^% ?/ ?" w8 t
应试教育的弊端) R# M; P7 O- j4 ?% h6 m5 i
好的教育,是好学生和好老师的结合,二者相互促进,使得教育变成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国民。* s) T* k$ K' n; [& x( S
不过,我们当下的一些教育,离这个理想还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
& U v: [3 O1 w! G" w1 D* T周国平老师在对我国的教育机制进行了深入观察、剖析之后,指出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他甚至说:“在今日中国,教育是最落后的领域,它剥夺孩子的童年,扼杀少年人的求知欲,阻碍青年人的独立思考,它的所作所为正是教育的反面。”
8 |9 H2 F' V% K- T# i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听出问题的严重性,也能感受到周国平老师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对于教育局面的痛心疾首。
, R6 B8 `/ ]& T/ e$ s: f这段话最初是写在十几年前的,经过过去这些年的教育改革,我国的教育系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周国平老师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可以在生活中偶有发现,值得深思。
5 M2 ~, Y; x2 [4 k. A8 Y$ L周国平老师总结了三种影响教育体系的因素。
; l, |7 S4 ]6 k! ], C. u3 F第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没有做到资源均衡分布,导致一些人实际上失去了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2 q# L5 w" P+ u' }& G
第二是应试教育的指向性,导致学生的头脑中只把应试和未来谋生作为目标,充满了死记硬背的知识。# n. r0 a3 y; a6 o& j
第三个因素是教育的目标和过程设置得急功近利。
$ m( t1 i# c7 z2 D6 L这三种个因素交互作用,滋生了许多弊端,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8 v, }* [+ k; q针对这样的局面,如何破局、如何使教育重回正轨呢?+ {: F: J: i' Y: T4 |7 H# i
对此,周国平老师呼吁:应该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教育作为教育的本来位置。
/ I% X) ?8 `8 X/ ?+ v) G在具体的做法中,不同的角色要承担不同的责任。
1 y8 i0 H! g Z$ a作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人性、尊重教育的规律,合理规划设计教育体系,更加注重资源公平,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一刀切。. q5 M r! M. x" P
作为个人和家庭,则要更加注重对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把孩子盲目地放到这个没有赢家的赌局之中,把孩子培养成有个性、有能力、会思考的个体,比培养一个只会考试得高分的“应试机器”,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