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壹缕阳光 发表于 2024-5-5 07:26:14

元顺帝不是昏君,为何依旧没法挽回元朝灭亡的命运?

讲到元朝的皇帝,我们只需记住这么一句话:前后各有一个长命,中间全是内斗。前一个长命的皇帝,是元世祖忽必烈,他的统治达到了三十四年。后一个长命的皇帝,便是元朝最后一个大一统君主——元顺帝妥懽帖睦尔。
身为亡国之君,妥懽帖睦尔却是个相当坚挺的皇帝,他的在位时间竟有三十六年(1333-1370年)之久,超越了祖宗忽必烈,而且还是寿终正寝。严格来说,元顺帝是他驾崩后敌人给他上的尊号,是个讽刺性的称呼,妥懽帖睦尔准确的庙号应该叫元惠宗。这个庙号对大多数人有点陌生,为了读起来顺口,我们还是叫他元顺帝吧。




历史上的亡国之君通常会被扣上昏君的帽子,元顺帝的水平却明显要高出一截。妥懽帖睦尔有个悲惨的童年,他父亲和世瑓是元武宗海山的长子,本该继承皇位,却拿到了祖传的宫斗剧本。和世瑓不争了,干脆跑到中亚的察哈台汗国,在阿尔泰山下找了个当地回回女子,生下一子,名为妥懽帖睦尔,这个名字在蒙语中是“铁锅”的意思。给儿子起个如此朴实的名字,想来和世瑓已是安贫乐道,打算安安稳稳地当个牧民了。
谁知在“铁锅”九岁的时候,一个巨大的机会出现在面前,和世瑓弟弟图帖睦尔击败了篡位者,表示要迎接哥哥回去即位。和世瑓盘算良久答应了,即位于漠北,是为元明宗。然而他还未来得及去大都就被弟弟手下毒死,图帖睦尔成了元文宗(1328-1329年、1329-1332年在位)。“铁锅”的苦日子来了,图帖睦尔下诏宣布“铁锅”是个野种,将他送到大青岛关了起来。这个岛在黄海上,在当时就是个不毛之地,除了海鲜,啥都没有。
没多久,元文宗觉得侄子的日子还是太舒服,又把他转移到广西桂林大圆寺监禁。这一路漂泊近万里,花费大半年之久,“铁锅”能撑下来几乎是个奇迹。根据记载,他身上的枷锁从没有一天取下来过,到达之时,手腕、脖颈的皮肉早已被磨烂,骨头清晰可见。好在大圆寺的秋江大师是位高僧,他并没有嫌弃落难的“铁锅”,还主动承担起了师父的职责。
在他的教导下,妥懽帖睦尔系统地学习了儒家文化,文学素养日益见长。同时,妥懽帖睦尔也学会了动心忍性,默默等待,等待自己的机会。命运没有让妥懽帖睦尔等待太久,四年后元文宗驾崩。临终时,他没有传位给两个活着的儿子,而是选择立侄子妥懽帖睦尔。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元文宗笃信藏传佛教,驾崩前良心发现。但更大的可能是他儿子太小,一个七岁,另一个才四岁,按元朝帝位的游戏规则,把他们推上去也只能当傀儡。




其实封建政治哪有什么情面可讲,到底元文宗也没能保住儿子们的性命,几年之后,两个堂弟先后被妥懽帖睦尔弄死。但是在当时,妥懽帖睦尔一无根基,二无势力,这么简单就能捡个皇位?权臣燕帖木儿出现了,他否定了元文宗的遗诏,选了妥懽帖睦尔七岁的弟弟即位,是为元宁宗(1332年十月至十一月在位)。
燕帖木儿是个狠角色,妥懽帖睦尔的父亲就是死在他手里。他还曾以区区十七人就发动政变,迎立的正是图帖睦尔。燕帖木儿当权,妥懽帖睦尔的形势很不妙。这次妥懽帖睦尔的弟弟帮了他,才当上皇帝五十三天,就病死了。这下燕帖木儿傻眼,只得把妥懽帖睦尔接到北京,但还是没让他即位。那段时间元朝帝位空悬,燕帖木儿跃跃欲试。这样的情况只维持了半年,六个月后燕帖木儿也病死了。
史书上说他死于纵欲过度,不知是真是假,反正这个人很好色是没错的。半年时间,妥懂帖睦尔已经跟大家混了个脸熟。1333年,十三岁的妥懵十三岁的少年,从茫茫草原到海中孤岛,再远涉重洋去到当时蛮荒的帖睦尔即位,即后来的元顺帝。
广西,几次险遭不测,终于苦尽甘来,妥懽帖睦尔已经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然而,政治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和元朝许多皇帝一样,妥懽帖睦尔即位的背景是朝廷派系内斗妥协的结果。燕帖木儿虽死,但是家族力量依然庞大,再加上太皇太后卜答失里和右丞相伯颜,三方为权力互相争斗,不死不休,妥懽帖睦尔只是个傀儡而已。
五年时间,妥懽帖睦尔随时会被送去“回炉重造”,没人知道他是怎么熬过来的。五年后,伯颜获得了胜利,这位权臣身兼三十八职,头衔通长达二百四十六字,真正是权倾天下。伯颜他最大的成就是把元朝推向深渊。




伯颜是个坚定的民族压迫政策执行者,他当权期间,取消了科举考试。在他的主导下,汉人、南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排斥。为防止汉人造反,他还下令地方上没收汉人的铁制农具,以及禁止汉人进行文化活动。伯颜甚至提出个耸人听闻的建议:汉人反抗朝廷的政策,应该杀绝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所幸妥懂帖睦尔还没和伯颜一样丧失理智,没有在这份文件上签字。
又过了两年,妥懽帖睦尔联合伯颜的侄儿兼政治对手脱脱发动政变,杀死伯颜和卜答失里,真正成为大权在握的皇帝,此时他年仅二十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妥懽帖睦尔历经磨难终成大器。二十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妥懽帖睦尔觉得朝纲已正,是时候大展宏图了,他把年号改为“至正”。
这一年是1341年,妥懂帖睦尔与前任皇帝们不同,他是个相当仰慕汉文化的皇帝,自身也是个汉化程度很深的皇帝。他的童年和少年都在民间度过,让他了解到不少百姓疾苦。经过观察,元顺帝觉得元朝存在许多问题,如祖传的皇族倾轧、权臣当道、地方权力太大、军队越来越弱、财政越来越紧,以及最要紧的民族矛盾。妥懂帖睦尔认为,这些问题,都能通过接受汉制得到解决。
必须承认,有这样的想法,妥懽帖睦尔的觉悟是很高的,水平起码比他父亲、叔叔都要高出一大截。元顺帝踌踏满志,他叫来最得力的手下中书右丞相脱脱,命他全面负责革新事宜,史称“脱脱更化”,又称“至正新政”。
这是元朝的最后一个机会,很遗憾,元顺帝搞砸了。
其实从政策来看,元顺帝和脱脱很有些魄力和胆识,如重开科举,大量录取汉人入仕;推广汉学,让满朝文武一起学习儒家经典;修订律法,建设法治大元;颁行《至正条格》,打击腐败;等等。这套组合拳招式相当漂亮,至正年间甫一亮相,就赢得汉族地主士大夫的交口称赞。后来成为大明第一文臣的宋濂,回忆起那个时代仍不禁赞叹,说元顺帝“天光下临,衣被万物,声教所及,罔闻朔南,呜呼盛哉!”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17fcd97d532948bc9988c14655e56944~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15578236&x-signature=tMiAfIgWVVwKTbFrcuqEDuT9dqk%3D


可既然这么好,妥懽帖睦尔为什么还是成了亡国之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个元末读书人的遭遇。至正三年(1343年),托“至正新政”之福,浙江青田(今浙江丽水市青田县)一个汉族读书人得以被重新起用,出任江浙儒副提举(相当于省教育厅副厅长)兼任行省考试官。
此人时年三十三岁,早在元统元年(1333年)就已高中进士,时人管称才子。作为实际上的第四等人,这位才子只能出任低级职务。他在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任上干了五年,虽有心报国,但终因遭到倾轧报复,一气之下辞职回家当起了富翁。才子出身地主家庭,在当地颇有声望,纵然他一辈子不工作,也是吃喝不愁。闲暇时,他就赋诗吟对,潜心于学问,不间仕途的日子倒也清闲快活。
忽如一夜,“至正新政”之风吹遍大地,才子终究不淡定了,读书人的理想不就是修齐治平吗?一辈子在乡间隐居,如何实现胸中抱负?于是他接受任命,重新进入官场,期待一展抱负。此人姓刘名基,字伯温。严格来说,“至正新政”并不算完全失败,它确实起到了稳定汉族士大夫情绪、收买汉人地主人心的作用。




这些人,后来很多站到了朱元璋的对立面,包括刘伯温在内。这类人对新政自然是欢迎的,问题在于,最后推翻元朝的并不是刘伯温这样的地主士大夫,而是朱元璋这样的社会最底层。刘基重新出仕后,发现新政这套东西只是表面光鲜亮丽,朝廷的执行力根本无法到达地方。大失所望之下,刘基在一年后再次辞官。
归根结底,“至正新政”没有触及根本性问题,如权力的运行机制如何改革,底层百姓的生存逻辑如何解决。官员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应付一下,老百姓该怎么活还怎么活,碰上个天灾人祸,全家仍旧难逃厄运。到那时候,就会开始有人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顺帝不是昏君,为何依旧没法挽回元朝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