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goxxxx 发表于 2023-11-6 18:56:58

“学生”的文化教育内容

除了知识,学校应同样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分年龄段设置文化学习内容。
一、幼儿园和小学前半段(一到三年级),核心内容是“秩序”

目的:激发人性中的“选择适应”,夯实人性的基础,促进人性的进化。
做法:设计一些不同场景的游戏,在无“规则、规矩”和人为干涉下,让孩子们“自行”沟通、选择,最终“自发”形成整体的“秩序”。比如明天要去游乐园玩,在老师“请假”的情况下,请班上的小孩相互讨论,最终给出出游安排;老师只负责启发、点评。(游戏可以重复做,只需将条件“微调”)。
原因:基于劳动分工的秩序,是人类社会和动物群居的根本区别;“选择适应”是人性进化的第一步,也是人类社会形成秩序的基础。树立“社会秩序”人人有责的概念,否则每个人都会活在“无序”的环境中。如果有类似的人性基础,社会将更稳定、有序。
二、小学后半段(四到六年级),核心内容是“国、家、人”的基本概念

目的:建立基本的社会概念;传承华夏文明核心内容之一——家国情怀;发掘自身优势,建立自我认知。
做法:1、介绍国家的基本情况,强调“有国才有家”,可举例“战争”会导致“国破家亡”。
2、以“省”和“民族”为单位,介绍当地有标志性的文化元素;包括但不限于:本地“引以为傲”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大好的山川河流与地方特产、有特色的衣食住行、公序良俗等,建立清晰的“家乡”概念。同时,至少介绍一个中国范围内差异较大的“地方特色”,建立中国“地大物博”的认知。比如广东的小学,可介绍一个东北或西北省份的“文化特点”。
3、设计“量力而行”的作业,培养自我认知、家庭情感、团队意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发现自我的长处或优势。只给出启发性要求,让孩子“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或在家里,观察“社会”或家庭需求,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改变改善”;比如,可以在父母“心情不好”时“唱歌跳舞”;假如孩子“认为”自己力气大,可以帮妈妈“搬搬抬抬”;如果孩子“条理清晰”,可以帮妈妈“整理家务”;甚至父母遇到什么工作或生活上的问题,孩子有分析能力可以给出“思路或建议”等等。同样的,如果孩子“观察认为”“路上垃圾桶放的少或放的位置不合理”、“公交车太大”等等,也可以向老师“描述”想法;老师只负责引导、解释说明。总之让孩子发掘自己“潜意识”中的“特长”,而不是仅仅布置“做家务、拍照”的作业。发现、强化“特长”有百利而无一害。
原因:1、“家乡”、“父老乡亲”是国家的具象;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清晰的“家乡”概念,国家情怀会是什么样子。
2、多民族、多区域的文化特色是华夏文明的“底蕴”;如果不能传承,文明基础将被削弱。
3、在家庭、社会环境下的“自我认知”,是在社会文化中建立“健康”个性的基础,也是进入社会后“扬长避短”发展的前提。
4、在“自我认知觉醒”(叛逆期)前,建立的“概念”相对更容易、更牢固。
三、初中阶段,核心内容是“责任、修养”

目的:培养“责权统一”的基本理念;提倡“有人生追求”的个人修养。
做法:初中开始即导入“责任”课,解释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个人责任等,重点落在“你们现在的责任是好好学习”、为家庭/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避免“巨婴”、“废材”的出现。
初中以中国历史和地理课为主(初中毕业需要了解世界历史、地理吗),侧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倡导“为国为民、为社会、为人类、为家庭”做出“历史贡献”的人生追求与相应的个人修养。强调普通人可以做不到,但没有追求是“咸鱼”,甚至是“行尸走肉”。
原因:1、“叛逆期”前建立责任意识,能更好地渡过人生的“茫然”,避免世界观、人生观的“随机性”。
2、没有做人导向的“自由”,社会最终会约束这种“自由”,教“他”做人。
3、“精致利己”也好,“普通人”意识也罢,都是“快乐教育”的变种,“有百害而无一利”:“只要自己好就行,那管他人怎样”,岂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冤冤相报何时了”。人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有利于社会是追求,无害于社会是底线”。教育是“引导”,而不是“要求”。
4、甚至“过时”的“扶老人过马路”、“捡到钱交给警察叔叔”等教育,也比没有社会公德、良知的教育好。尽可能避免“重庆父母也食子”那样的人伦悲剧。(……)
四、高中阶段,核心内容是“抽象思维、思辨能力”

目的:培养抽象思维、思辨能力。
做法:高中可以通过世界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想象世界“空间”的“大与小”。结合初中的中国历史、地理,分析“不同条件下”、“不同选择”的结果不同。“明事理、道法自然”。
原因:到高中毕业,就接受了基本的华夏文明教育;建立起较完整的人性,树立“辨阴阳,明事理,道法自然;求真向善唯美,懂规制敬义守礼;有国才有家”的华夏文明认知体系。
五、大学本科阶段,核心内容是“人性与个性、文化与文明”

目的:系统介绍人性与个性、文化与文明等人类社会的基础元素,让人生的选择与奋斗有方向、有目标。
做法:设置一学年的通识课,系统学习人类的进化、人性与个性、文化与文明等基础概念,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文明人”。“有兴趣的”可以深入研究。
原因:“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才”太多了,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没有任何好处;随着这类“人才”的比例不断增加,“隐患”在积累。
年纪大于80后的人做“学生”时,经历过很多“过时”的文化“教育”:学校要求“写日记记录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捡到财物交给老师”;生活中“到隔壁村去看戏”、“过年/拜年”、“上坟祭祖”;家庭中“吃饭注意事项”、“大的要照顾小的”、“帮家里干活”等等,很多现在看来“过时”的“教育”,却造就了坚强的一代、奋斗的一代、负责任的一代!
近些年出现了“巨婴”、“啃老”、“躺平”等现象,甚至出现“因私欲而杀害亲生孩子”这样可怕的事件。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有钱又能怎么样,还是人吗?!理性看待,原因很多很多,有些确实是人们“无奈”的选择;但无论什么原因,突破“人伦底线”都是不可原谅的——不是“人”的行为,不值得人的原谅!
谈了几十年的“素质教育”;“文化”与“知识”是不同的东西,没有“文化”不可能有“素质”。希望从明确“人性、文化、文明”开始,从“教育”入手,扭转这种状态,让国家、让社会、让人类更有希望。(不要等着西方“没文化的人”给文化下定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生”的文化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