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酥酥酥酥酥 发表于 2022-12-23 12:49:02

为什么年轻人又开始喜欢戏曲唢呐这些传统文化了?

之前身边大人小孩都在追韩娱,戏曲民乐这些传统文化差不多都凉凉了,线下戏剧院更是没什么人去。但最近看小表妹时不时拿着手机看直播,还会模仿里面戏曲演员的唱腔,反而对街舞这类现代化的东西兴趣寥寥。毕竟就过去了十几年而已,像戏曲、唢呐,这些已经几近没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又开始受年轻人喜欢了呢?

吃胖胖的萝卜关 发表于 2022-12-23 14:44:47

唢呐这东西,本身就非常具有艺术表现力。
比如老版《水浒传》的名场面,武松醉打蒋门神,打到酣畅时,那声高亢入云的唢呐响起,那真叫浑身毛孔无一处不熨帖舒坦。弹幕更是如暴雨般涌现。
但我小时候对唢呐的印象,总是停留在葬礼上,两个民间艺人,鼓着腮帮子猛吹。旋律反复单调,以换取一天几十块钱的酬劳。到后来,办事的人也不愿意找他们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洋鼓乐队,整齐的制服,五花八门的乐器,排面大得多了。
等我们这代人长大了,心里总是下意识想逃离这些东西,去追求自己认为更美好的东西。钢琴,小提琴,萨克斯,哪怕是传统乐器,也是古琴,扬琴这些,唢呐是万万上不了台面的。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愿意了解和欣赏唢呐了?在我看来就是这种原本很生活化,实用化的东西,又回归到了乐器的本质上来了。   他们相比我们,早就完成了脱敏祛魅的过程,或者说他们根本不需要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更容易从音乐本身去看待这些东西。 这么一来,反而能真正发掘出美的,符合艺术规律的东西。

叫你大爷诿 发表于 2022-12-24 00:42:45

你表妹喜欢≠年轻人都喜欢。
至少我身边的年轻人,极少有人喜欢唢呐和戏曲的。
什么时候你身边的社交圈里肉眼可见的,可以不必努力寻找调查,都能轻易看到几个喜欢戏曲唢呐的,再来发这种问题吧。
至于你表妹为什么喜欢……
你去问她啊。
·

123472974 发表于 2022-12-24 03:26:02

“听上一整夜的肖邦也不知道是悲是喜,但唢呐一响,就能分出该不该去随礼了。”

唢呐音色极具穿透力,靠“土气”剑走偏锋,最近五六年里一下子成了年轻人眼里的乐器界扛把子。

正所谓唢呐一出,众神避位。不管你是高山流水,还是下里巴人,琴瑟萧鼓通通甘拜下风。婉转悠扬如何?拨人心弦如何?都敌不过唢呐声直击天灵盖。



某音TVC里的沛县曹家班唢呐

不过仔细想想,唢呐的村气和情绪爆点,其实很早就被用于艺术作品以塑造角色。小时候N刷的《武林外传》(当然现在也一样),燕小六的拿手绝活就是吹迎亲调调,只要他把腰里的唢呐抽出来,就还是那个两眼眯眯,笑得呲牙咧嘴的乡下小伙,那身官服完全不影响他的形象。但当时唢呐的没落成大势,很少人关注到这一点。

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以前唢呐至多成为一整套表演里,其中一种甚是不错的点缀,它可以作为调节气氛的绝佳催化剂,但不可能拥有自己专属的舞台。谁在大庭广众面前,搞出一个唢呐专场表演,不仅男神女神的人设要崩塌,怕是红白事生意直接上门。而现在,唢呐已经成了一个拒绝墨守成规的,代表创新,代表大胆和活力的符号,甚至被捧到了乐器之王的高度。
改变又从何而来?在网络上随便搜索一下,社牛们用“唢呐”搞出的花头何止成千上万。你听过用唢呐吹的《菊次郎的夏天》吗?拜某音所赐,我有一阵天天被它洗脑。古筝版本的它可咸可甜,长萧版本的它潇潇洒洒,结果唢呐一吹,小清新秒变大冤种,耳膜上的高频率震颤让你彷佛一瞬间灵魂绕了地球一圈。疼但是上瘾。

相信热衷于享受唢呐听觉盛宴的人,绝对能绕中国一圈。别的不说,仅仅某音里唢呐-小南一个,粉丝量就230万了,这足以说明喜欢唢呐文化的人不在少数。挺让人意外的是,他还是沈阳音乐学院出身的科班人才。这位小哥用他的一曲唢呐,跑去广场上挑动大爷大妈们的神经,直接完成了社交界的阶级跃升,公园C位舍我其谁,带动更多人听他的唢呐。

怪,但要怪的坦坦荡荡。新,但要新的老少皆宜。这些年来,但凡能重新翻红的传统文化元素,都有同样的长处。今天刚刷到某音直播五周年活动的官宣TVC,视频中出现的戏曲、音乐、舞蹈,可谓都大放异彩,都是把“传统美”做出了普适性,所以更能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让传统重新成为潮流。


我们不否认,很多走亲民路线的传统元素,背后深究起来都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是拿唢呐来说,虽然被年轻人现在看做东方音乐的魔性代表,但关于唢呐这一乐器的起源,目前最为主流的说法还是“波斯-阿拉伯说”,即认为它起源于中亚。

至于“唢呐”这个专称,则到了明朝之后才见于史料。当然了,关于“唢呐”走向世界的诸多细节,至今都争议不断。但为什么这些观点上的交锋,不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打个比方,学者们的研究想要取得突破,就要把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就好像用针去扎破气球。但越聚焦于一点,它能覆盖的面也就越小。而能打动大众的,从来都是以广度为标志的流行文化。

想让传统文化变得流行,就必须让它能适配当代社会的需求。“打工人”的生活压力大,需要的就是解压的幽默故事。唢呐,刺激,用唢呐招人,幽默(社死),这又有什么不红的理由呢?当代人习惯用直播或者短视频做传播,喜欢唢呐的人便借助这些平台,原本只属于一家一户的惹人发笑的段子和灵感,瞬间又能被千家万户的同好们关注,这其实也给了很多凝固的历史重新复活的机会。

什么叫凝固?唢呐可以有人随时演奏,但像古画上的盛宴、古人的生活场景,离我们实在太远了。看不到现实生活里的美,光凭想象,始终只是空中楼阁。就拿敦煌壁画来说,敦煌是宝藏,壁画更是大唐盛世留存下难得的实像。那该用什么类型的创作模式,才能引起多数人对它的兴趣呢。


前两天刚在某音上刷到一个90后舞者的直播间,敦煌舞跳得很美,后来还了解到她的故事。姑娘大学专业是财务管理,毕业后去了互联网公司上班,非常按部就班。她的人生追求当然不止于此,于是辞职开舞蹈工作室,不想后来就疫情,一直停课,无可奈何下,工作室的经营又告一段落。
后来的故事就是,在某音开通账号,通过直播展示舞蹈。但其实跟很多舞蹈博主一样,这个舞者刚开始直播的时候,尝试过很多不同的舞蹈类别,结果反响平平,甚至招来很多不好的声音。直到有一次,粉丝偶然间提到,能不能做一次敦煌舞的复刻。经过尝试,直播间的流量远远超过她的预期。

后面的整整三个月,这个舞蹈博主都在室内用直播的方式展示敦煌舞。但时间一长,觉得在室内太单调,缺乏体验感,她又将自己的直播场所换成了真实的敦煌。从成都出发,经过河西走廊,来到敦煌,又取道新疆,绕了整整三万公里。在黄沙漫漫之中,穿着五色缤纷的舞衣,日光下有如朝霞艳丽,月色中又堪比芙蕖绿波,将敦煌舞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涌进她直播间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视频评论区看到一句话: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真的太好了。能在获取面包的同时,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对于很多被遗忘的传统文艺演绎者来说,可谓是奢求。

所以当时看完这个故事,感触很深。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难道没有跳敦煌舞的人吗?包括问题中的唢呐,或者戏曲,几十年前,没有人唱戏吹乐吗?答案当然是有。但他们大多数人,只走到了工作室、戏剧院倒闭,就没有后续了。

敦煌舞也好,戏曲也好,唢呐也好,都是老东西,但老东西能流传几千年,就证明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但好东西要是只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就会走入几十年前几近没落的境地。之前没有短视频,更没有直播,整个社会都在搞钱搞经济,所以就是什么流行就玩什么,韩娱进来直接独霸,失去舞台的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又被缩小。

现在没有了线下就争求线上,山川湖海皆能成为舞台,传统文化突出韩娱层层包围,这个原因无疑也很关键。

深处梦难系 发表于 2022-12-24 14:36:40

青少年的世界是很简单的。现在我老气横秋的说一句,青春就是在成为芸芸众生的道路上进行最后的抗争,所以总想做些标新立异的事情,拿捏住“个性”这东西。
我读初中的时候,曾经跟一个同学卷了整整一个学期,争夺同学中音乐品味B King的宝座。
在大家都听梁静茹林俊杰的时候…
他率先开始听王菲,我就开始听小红莓。
他跑去听Coldplay之类的英伦摇滚,说这最能体现他的忧郁,是他看破了人生的颓废和仓皇无措的写照……
我开始听Queen,我说嬉笑怒骂、皆是疯癫,华丽到尽头才是孤寂……
然后他开始听平克弗洛伊德…我开始听歌特金属…
之后这个赛道就卷不下去了,因为他实在听不懂平克,而我被死亡金属吵得头疼,所以他被我抓到偷偷听周杰伦,我被他抓到在ktv唱SHE的口水歌。
然后这货跑去听古典交响乐了,没办法我只好另辟蹊径,听昆曲。
我求我妈带我专门去北京的国家大剧院看了好几场昆曲演出,本来是想拿到票根跟同学秀一秀的,结果看了四场睡了三场,搞得我妈以为我睡眠质量有问题。
不过敌人也没能全身而退,他说古典不能被放进mp3这种粗糙的工业产物,买了个索尼的随身听和一堆CD光盘,花了很多钱,被他妈揍了。
最后我想出来一个终极杀招,我在mp3里放满了郭德纲的相声,一边听一边憋住笑,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我说我已经看破红尘了,我是个俗人,我不跟你卷了,我只想找最普通的乐子。但这些乐子,我听着,却只想哭(憋笑憋出眼泪了)。
这货不跟我卷了。后来有次在QQ聊起来,他说姐妹儿你太狠了,卷不过。
我赢了,后来我出国了,这个同学再也没见过。

现在想来,我是真喜欢经典摇滚和华丽摇滚,但不喜欢吵闹的金属;我喜欢不少戏曲里的故事,但唱腔让我想睡觉,我喜欢相声,但仅限于看电视,在mp3里做出一脸忧伤的样子听太奇葩了。
当时这个努力抓住点什么东西来标榜自己个性的青春期,这个过程,我以为我后来想起来会尴尬到脸酸,没想到这反而是现在我最喜欢的。
真傻,真可爱。

所以,小孩子喜欢什么都好,不管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这不是我们该去评判的。因为好奇心、自我感动的权利、假装作为天选之子站在宇宙中心带来的满足和快乐,才是更宝贵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葱丝瓣酱 发表于 2022-12-24 15:57:38

我喜欢唢呐,纯粹是为了对冲我儿子的提琴。
我儿子练琴很有天赋,继承了我优秀的音乐细菌,可以说像一位高明的军事家,音符神出鬼没,你根本不知道下一个能吹出什么调来,尤其擅长出奇制胜,当你听完前两句觉得拉得还可以的时候,突然来一个破音,直戳你的耳膜和灵魂,只能束手就擒。
每当这时,我都会忍不住想,假如当初让他学唢呐就好了,毕竟不管唢呐吹什么声音,给听众的感觉都还好,不至于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感。
我曾经刷过唢呐吹奏《菊次郎的夏天》的视频,弹幕纷纷表示非常喜欢,并建议改名为《菊次郎没能挺过夏天》《菊次郎的西天》《菊次郎的头七》等等,我认为唢呐这种慷慨激昂又不失幽默喜庆的乐器,特别适合家长,因为1声音高亢,听完难受的不止你,还有你的邻居,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2音色喜人,即便孩子吹劈了,你都会觉得竟然还能这么吹,真踏马搞笑,3省事省钱,听孩子练琴肯定是要折寿的,到时候孩子正好学以致用。
当然了,你们要往好处想,听孩子练琴怎么了,多大点事儿?又不是让你辅导孩子功课对不对?听孩子练琴只是公开处刑,辅导功课那是直接枪毙。
正经点回答问题,好东西年年都有,为什么十几年前没落,到今天就复活了呢?
其实“复活”这个词说的也不对,传统文化是老东西,但从来没死过,只是因为适应社会总是需要一段过程,所以老仰卧起坐而已。现在的年轻人,放到十几年前,就是披着床单的小仙女,是攥着木剑的剑侠。包括现在,还老被我儿子的玩具剑误伤。
流行文化有多气势汹汹,一两年时间就能培养出一个千万人追捧的唱跳歌手,然后不断复制黏贴,流行音乐、流行舞蹈从此在我们的生活无孔不入。因此,内敛的、含蓄的传统文化偏安一隅,慢慢萎缩成人们口中的小众文化。
很早就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陪着老婆大人刷直播,发现满屏的hip hop没有了,反而一些个扬琴啊、二胡啊的演奏直播间放着听好几个小时,一开始还以为是提琴的声儿,仔细听发现,是我们自己的民族乐器。
唢呐吹奏的《菊次郎的夏天》很好听,某音的曹家班在直播里吹的斗地主也蛮有意思,为啥现在的传统文化文化能玩出这么多花样?
原因首先是人,因为现在吹唢呐、拉二胡的是年轻人,他们深知同龄人喜欢恶搞风,深知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山大需要释放,所以他们才能用传统创作出当代人喜欢的内容。其次在媒介,题主家小表妹是看直播听戏,我家那位通过直播听民乐打发时间。
其实这个东西还蛮有意思的,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新的东西出来,而现在最火的传播媒介就是直播。直播这个东西,只要达人在线,想看根本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因为池子够大,每时每刻都能给用户带来想要的内容,这个人结束了,立马下一个。对于创作者而言更是,直播足够新潮,符合当代人群的习惯,而且门槛并不算很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直播发声,然后通过自己输出的内容,找到志同道合的观众。
说到直播,今天下午刚刷到痘印发的视频,才知道直播这个东西都有五周年了。


(谁能告诉我这东西叫啥)


(手不稳截糊了,但朦胧美妥妥的)
顺便在视频里截了两张图。
从视频的质量就能看出,有了现代科技,加上五年时间的适应沉淀,年轻人眼里看到的传统文化早就不是当年的传统文化了。原本对传统文化不感冒的,也会因为流行的元素多上点心;原本就喜欢这些文化,但是苦于没有就近圈子,没有足够精力和资源的人,也能通过网络低成本甚至白嫖到这些好东西。
五年时间,现在地铁上、大街小巷里,全都能看见刷直播的,将这个现象放到14亿的基数里,其中有人在听戏,在围观唢呐耍流氓,再正常不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年轻人又开始喜欢戏曲唢呐这些传统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