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棒子 发表于 2022-11-27 04:24:16

兴趣链条:兴趣是怎么诞生的?

一个朋友提出来的问题:
姐姐家7岁的女儿沉迷玩手机,语文比较差。但是很聪明,特别喜欢粘人,经常和我视频聊天两小时。为了培养她的语文阅读兴趣,我让她用读书的时间置换和我视频聊天的时间。
1、不知道我的做法是否妥当?
2、如何培养小朋友的学习兴趣?


这个话题很好,对成年人来说也是有用的,因为身边有很多人,在帮助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我找不到我的兴趣。我花了一些时间,研究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出了一些建议,分享如下:
首先,用视频聊天来置换阅读,不太合适。
这个置换对孩子来说还是一个强迫,久而久之可能还会让她感受到压力,减少和你视频的时间,反而影响亲密关系,反作用大于正作用。
就比如你交了一个男朋友,他说每天可以见面两小时,但是你必须学驴拉两小时磨,一开始你可能还行,时间长了你肯定就不干了。


第二,兴趣是如何诞生的?
在太平洋一座小岛上,有一种运动叫“打豆球”,在我说出它之前,你肯定对它也没兴趣,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打豆球。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豆球这项运动,这是我编出来逗你玩的。
举个实际点的例子,比如一个常年生活在非洲的非洲人,他就很难对中国象棋产生兴趣。
所以,兴趣的产生,一定是受环境的影响。
环境会引发很多兴趣,这种兴趣通常很短,比如你看了一场魔术表演,大呼过瘾,这样就产生了想要了解和学习魔术表演的兴趣,但是这类兴趣很短暂,难以持久,怎样会转变成持久的兴趣呢?那就是深入了解和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正反馈与成就感,从而使得兴趣增强,形成循环。


这个链条就是:
环境—短暂兴趣—深入学习、认识到价值—正反馈与成就感—稳定的兴趣—正反馈与成就感—增强的兴趣—正反馈与成就感……
因此,要想产生持续稳定的兴趣,环境是第一步,深入学习、认识到价值是第二步,持续的正反馈与成就感是第三步。
我们给这个链条取个名字:兴趣链条。
第三,孩子是如何沉迷手机的?
孩子沉迷手机,不管玩的是什么,说明孩子对玩手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怎么来的,那一定是首先孩子接触到了手机(环境),并且玩了之后觉得很好玩(认识到价值),然后就继续探索继续玩(持续的正反馈与成就感),从此就沉迷了。
手机的东西太杂了,可能会很消耗孩子的专注力,这是比较可怕的,孩子最宝贵的就是专注力,这对以后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让孩子从沉迷手机中拔出来?能直接断绝与手机的接触吗?这样孩子一定会很痛苦,你想想如果你迷上了看某个电视剧,正到高潮处,然后现在告诉你以后你不能看电视剧了,你是不是很难受?
要知道,你关注的会被放大,因此,不能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让孩子从沉迷手机中拔出来”这件事上,应该放在“如何植入新的兴趣”上,这样新的兴趣占用了孩子的时间,逐步减少玩手机的时间。


第四,如何植入阅读和学习的兴趣?
孩子语文比较差,不愿意阅读,是缺少一个合适的契机来引导她进入阅读的乐趣之中。这个契机不能是由大人灌输给她的,一定要让她自己明白。
首先,可以利用和孩子视频的过程,植入内容影响孩子的想法。孩子肯视频,说明对你是信任的,视频的时候,可以给她讲你看了什么书,有什么故事特别好玩,看看她的反应,再进一步激发她的兴趣,不要过于刻意。
第二,她看手机视频,搞清楚她在视频里对什么感兴趣,找到这个兴趣,按照兴趣引导到书本上。比如说有的小孩子喜欢看小猪佩奇,有的喜欢芭比娃娃,关注她的喜好,买小猪佩奇的书或者娃娃相关的书给她,从故事引入到书本。当然,买的书一定要匹配这个阶段的难度。


第三,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兴趣,兴趣来自于环境,环境主要来自于陪伴者。所以,陪伴者至关重要,孩子的父母或陪伴者一定要改变。孩子都是跟着父母学,就是父母的复印件,家里一定是有人没事就刷手机,所以,大人也要放下手机,家里要摆满大人看的书,把平时玩手机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家里的静态环境也一定要变,家里如果一本书都不摆,没有环境就不会有兴趣,所以摆上书,各式各样的都摆一些,时间长了,书放在那儿,总有一些她自己会主动拿起来。


第四,关注她和语文老师之间的互动,把语文老师好的一面讲给她,同时请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多关心她,有时候遇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会很快激发一个孩子的兴趣,提高起来也很快。
第五,一切皆游戏。
其实对孩子来说,任何学习和玩游戏没有本质区别的,原本我们小的时候也是区分不开的,但因为大人经常灌输说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给了孩子一个“学习就是很苦的”这样一个错觉。这一点是要想办法纠正的,要找机会让她明白,语文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
比如有的小孩从来没做过核酸,本来都不知道做核酸是怎么回事,但是他爸爸妈妈说做核酸很难受,经常念叨害怕做核酸,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做核酸”是一件很让人害怕的事情,到了要他做的时候,就很难搞了,要么就不去,要么去了也不做,哭哭闹闹。如果告诉他做核酸是个好玩的事情,是个看谁更快做完的游戏,他就会比较期待而不是排斥。所以,周边的环境怎么定义一件事,很重要。
所以大人怎么描述“学习”这件事,会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比如,我和乐乐玩的时候,我会说下面我们要玩一个数字游戏,或者说玩一个词语接龙的游戏,不会说我们来学一会儿数学,学一会语文。总之就是,让孩子觉得所有的学习都是游戏,这样的引入方式会比感情交换好很多。凡是有压力的事,其实都是大人自己定义的,孩子玩游戏,满脸都是开心,没有压力。


不仅学习如此,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可以描述成游戏。电影《美丽人生》值得每个父母亲多刷几遍,电影首先讲述了圭多和多拉的传奇爱情故事,之后有了儿子乔舒亚,在乔舒亚五岁生日这天,纳粹分子抓走了圭多和乔舒亚父子,强行把他们送往犹太人集中营,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为了保护和照顾幼小的乔舒亚心灵不受到伤害,他哄骗儿子这是在玩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儿子对圭多的话信以为真,他真的很想要一辆坦克车。在这场游戏中,乔舒亚强忍了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心灵没有受到任何伤害。电影的结尾,乔舒亚从铁柜里爬出来,站在院子里,一辆真正的坦克车隆隆地开到他的面前,上面下来一个美军士兵,将他抱上坦克。
引导孩子以学习为游戏,游戏带来快乐,快乐带来满足,满足带来新的动力,形成正向循环。这个阶段引导出了学习的乐趣,对孩子来说,一辈子都是快乐的。切记,不要逼孩子学习,逼迫带来反抗,反抗带来不满,不满导致学不好,逼得越紧越是学不好。如果都是逼迫着学习,未来十几年的学习都会是灾难。


第六,给大人的启发。
大人也是一样的,我们的工作,如果是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就会难受,就会不想干,从而干不好。如果工作是一个自己感兴趣或者愿意投入的事情,就会更多地产生新的体验,怎么干都不累,越干越想干。
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兴趣爱好的大人,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成长环境不好。我们从小被逼迫着做了太多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就是被逼着学的,导致时间都被“被迫”的事情占据,因此没有时间来发展兴趣。为什么小孩子有很多爱好,而人到中年却难以产生新的爱好?就是因为中年人的世界被迫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第二,很多本可以变成兴趣的事情,浅尝辄止,没有深入了解或者没有找到价值感。比如我曾经问一个朋友,说如果有了一个亿之后你想去干什么?他说有很多事想去尝试,比如画画、设计衣服等等,我说你之前画过画吗?她说没有,只是看别人画画觉得很好玩,想去尝试一下。我说,那你现在并不是24小时都在工作,为什么不去尝试呢?


第三,没有获得持续的正反馈。邻居家有个孩子本来很喜欢弹钢琴,但是上了很多节课之后,她妈妈突然发现她弹得还不如刚弹不久的小朋友,于是她妈妈着急了,一起上课的时候,经常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曲子都弹不好?说久了,孩子就自然而然弹不好了,扼杀一个孩子就这么简单。这和我们上班是一个道理,很多主管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威,管理风格就是骂和训,久而久之员工得不到正反馈,自然工作也干不好了,你对工作上班的兴趣,很可能就是这么被扼杀的。


怎么办?第一步,改变环境,选一个你想去尝试的方向,加入到一帮和你志同道合的组织里去;第二步,相互抱团取暖,互相鼓励,给予正反馈;第三,持续输出有价值的东西,给别人带来帮助,获得成就感;第四步,滚滚向前……


感谢您的阅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兴趣链条:兴趣是怎么诞生的?